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584

相关推荐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精选3篇。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 篇1

读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篇文章以后,我有很深的感想。

我们的祖国—中国,有着一段苦难的历史。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中国人民处处挨打。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促使了圆明园的毁灭;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此战争长达八年,死伤将近几千万人;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疯狂的杀戮,死伤30多万人,这就是让世界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惋惜!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1997年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2003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08年10月,神州七号载着人类的梦想飞上了天。这些都表明了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小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才能报效祖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富强,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作文网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关于单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一文,故事中徐悲鸿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就是说人不应骄傲,但不能没有骨气。徐悲鸿在巴黎学美术时,一个外国学生污蔑中国学生,生来就是亡国奴材料,即使把中国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肺都气炸了。他针锋相对地说: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后来在多次竞赛中他都得第一,他的画技轰动了整个巴黎。这给了那个多次向他挑衅的外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使他们不得不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心里感到十分激动,因为徐悲鸿为我们中国争了一口气。

我是我们家中胆子最小的一个,因此大家都叫我胆小鬼,虽然我心里一直想要克服自己的胆子,但常常做不到,记得有一次,家里盐用完了,妈妈让我去超市买一袋盐,因为当时天已经黑了,再加上我胆子小,就更不敢去了,但拗不过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希望不要遇狗但就在我快到家时,却遇到了一只狗,那只狗气势汹汹地望着我,我当时愣呆了,不敢过去,最后还是妈妈来了,我才敢走,为了克服胆小,妈妈特意为我买了一条小狗。每天让我面对它,经过一个月,还是没有用,我感到特别对不起父母,也恨自己太没有骨气了。

但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克服胆小,不能没有骨气,要像徐悲鸿那样下定决定,才能做好事情。

我今后要向徐悲鸿那样做一个铮铮傲骨,说到做到的人。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 篇3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05月0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0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同学们,我们能漠不关心吗?我们能让鲜血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那把闪亮的刺刀再次刺伤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可耻的复仇,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是义不容辞的!

报效祖国的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牺牲自己挡住枪口的光辉形象总是出现在我面前。

黄继光1930年出生,1952年去世,享年22岁。他出生于四川中江,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山如此,多而娇,引得无数英雄低头。黄继光是中国无数跨过鸭绿江的好儿女之一。ZW852.COm

为了在黎明前攻下高地,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豪气贯日月,网,英风动大地”。勇敢的志愿军乘势攻占敌人阵地,取得了胜利。在1952年10月19日的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高地密集的火网,使第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

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

危急关头,黄继光用胸膛挡住了敌人炽热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

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你是否想过祖国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祖国的过去吧!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让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屈辱不再白白流淌,是老一辈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报效祖国的读后感3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在充满甲骨文的钟鼎上,读着祖国童年的精神;在充满烽火的长城上,读着祖国青年的豪迈;在充满诗意和科学的土地上,读着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洲东部,我用宽阔的臂膀撑起山海,把中国人民抱在怀里,用茅草和土坯修补残年,用野菜和稀饭喂饱饥饿的生活。黑暗中,中山先生开始谋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拥护民族的血肉。邓小平扩大了民族的瞳孔,指引了多灾多难的祖国,奇迹般地度过了世纪风暴!

沿黄河、长江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奔向关东,走三峡,奔向大海。在河西走廊和华北平原上,我可以看到祖国的富饶和辽阔,看到祖国日夜的超越,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看到祖国的崇高和威严,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霓虹灯日夜闪烁,就像银河一样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虽然在农村,仍有辍学儿童热切的目光;在城镇,有下岗女工别无选择只能诉说,但我知道,改革的浪潮更多了,冲破了旧观念、旧制度的桎梏,迎来了新世纪的伟大日出!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报效祖国的读后感4

大家好!每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唱起国歌,爱国之情就在我们心中激荡。我们都会为中国感到自豪。

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把祖国放在心中,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在历史上,中国受尽了折磨和耻辱。例如,一些战争和灾难,如九一八事变,不平等条约,南京大**等等,像大石头一样沉重地压在中国人身上。

延伸阅读

灰犀牛的读后感精选(3篇)


灰犀牛的读后感【篇1】

灰犀牛是什么意思——《灰犀牛》读后感1500字:

灰犀牛事件,灰犀牛是什么意思?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文:左彧。《灰犀牛》的作者是米歇尔.沃克,一位当代杰出的女性思想家、古根海姆学者奖的获得者。不少的书评说这本书偏重说教、文风教条,感觉作者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顶层设计者。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将我这本书的主题形容为灰犀牛,就十分的形象生动。仅仅这个命名,就让许多读者非常容易的接受了书中所说的观点。

书中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咱们设想这么一个场景:当你在非洲大草原上,远远的看见了一只稀有、强壮而又呆萌的灰犀牛向自己跑来。可你认为它距离你还很远,甚至根本就没冲着你来,不存在危险。反而是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呆在原地,希望能把它看得更清楚一些。当灰犀牛由远及近时,你还盘算着还是先看看清楚吧,它可能一会就回停下来;很快灰犀牛离你近在咫尺,它的庞大和暴躁完全镇住了你,你惊慌失措、呆若木鸡、原地石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你已经被灰犀牛无情撞翻、碾压!

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我看来“灰犀牛事件”就是对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至关重要的危机或彻底改变生活的趋势。它的发生是必然的,但发生的前奏现象也是显著的。

然而,大多数的人们面临“灰犀牛事件”时的表现却正如我们上面描述的场景一样:否认事实、得过且过、犹豫不决、惊慌不已、茫然失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面临过“灰犀牛事件”,不是吗?

记得自己念书的时候吗?平时跳课、走神,大考之前焦急的“临时抱佛脚”、成绩下来后的追悔莫及。这就是典型的面对“灰犀牛事件”的普遍表现(当然,当年是学霸的同学就不要对号入座了)。可能,这个例子太肤浅、过于教条了,我们来说说当下工作中的现实例子吧。

我们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提升是举世瞩目的,但我们面临的变革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各行各业由于科技、需求和政策的发展,在越来越快的发生变化。那种一成不变、单纯稳定的上班直至退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但如此,而且我们面对的挑战将愈加巨大,甚至一不小心就会失业、破产,穷困潦倒。

就说说时下万众瞩目的房产行业吧。用区区几千万、凭借金融杠杆拿地、利用他方垫资修建开发以获得数以亿计利润的时代结束了。土地稀缺、杠杆消退、资本介入、竞争惨烈、政策改变等等行业变化的趋势,正如一头噗呲噗呲喘着粗气、飞快向我们冲来的灰犀牛!现在的房产行业要么听凭资本市场的驱使,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进行几近非人的高周转、大规模开发;要么向下一级或者更细分的市场推进做到小而专,谋求生存;要么实现转型,开拓满足居住需求的综合运营;要么得过且过,继续进行套利式的开发,直至现金断流、将沉淀的物业变现.....当别人都用羡慕的语气讨论时下房价疯涨的时候,业内的精英们却是空前紧张、如履薄冰!

可还有不少的从业者还浑浑噩噩地不以为然:专业不精、办事拖沓,还沉醉于自己有一张资质、尚且从业于这个暴利行业,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还在相信:“公主和王子结为夫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那是童话呀!你可是生活在现实的成人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然而,挑战和变化也是机遇,恰当应对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发展。如何恰当应对?本书作者也给出了攻略:首先,扩大眼界、保持警惕及早的发现危机或变化,这是应对的前提条件;其次,承认危机或趋势的危险性,不要掉以轻心;然后要准确的定义事件的性质、分清楚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不要静立观望、只要有条件就立刻行动;不要浪费挑战或变化,那更是向好发展的良机!

正如作者用灰犀牛来生动形容这些危机和变化一样,只要恰当的应对,你就能享受到欣赏灰犀牛——这个稀有而呆萌的庞然大物——而带来的无比快乐。

灰犀牛的读后感【篇2】

坚守底线思维 时刻居安思危

——读《灰犀牛》有感

胡纯平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它虽然反应迟缓,但一旦被激怒,顷刻间会沿直线飞奔而至,一个重达两三吨的庞然大物会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危险不言而喻。《灰犀牛》一书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就是指那些"知道的已知风险"或"知道的未知风险",发生概率极大,本可以预见却没能力预见,或者被选择性的忽视。

"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许多事件,其实都是灰犀牛式危机。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越是及早地应对处理,损失就会越小。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尽快进入行动阶段。

第一,要居安思危,常怀危机意识。

只有常怀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一是居安思危,治而思乱。面对新时代新特征新挑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善于分析诡谲多变的复杂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化危为机,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心存忧患,必然会敏锐地感知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从而积极探索发展之道,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三是备预不虞,为政常道。增强忧患意识既是个人成长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既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常怀忧患意识,永葆进取之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个人和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二,要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

人类的本性根深蒂固,使我们身处危机当中,但无法发现明显的危机。只有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做好应对危机的处置方案,才能自如的应对各种危机。

一是加强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危机。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将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对当前存在的稳定、安全、金融等风险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对排查出的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做到不否认矛盾、不回避风险。

二是加强形势研判,科学预测危机。建立形势研判机制,将定期研判与重点研判有机结合,集中收集、处理、分析风险信息,对当前形势进行科学研判,预测可能出现的危机,科学制定预案,有效防范拖延症、摆脱群体思维,积极、有效应对危机。

三是加强责任包保,有效化解危机。建立责任包保机制,对风险隐患实行领导包案、一岗双责、台账管理、逐一销号、化解危机。小隐患及时处理,大隐患限时处理,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隐患,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尽快督促解决,防止事态扩大,引发大的危机。

第三,要知危图安,坚守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一是眼中有底,始终盯住最坏处。从最坏处着眼,时刻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保持居安思危的冷静,眼光始终聚焦在短板上、聚焦在弱项上、聚焦在人民群众的需求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做到未雨绸缪,有备而无患。

二是手中有底,牢牢把握主动权。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以最充分的准备、最有效的措施、最有力的手段,坚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要做到科学统筹、科学管理,始终把握好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动采取行动化解风险而坚守好底线。

三是心中有底,努力争取最高线。《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不是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向高标准进军。底线思维要求心中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在化解重大风险中积极有为,不断追求和实现最好的结果,努力争取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最高线。

(作者系沙湖镇党委书记)

灰犀牛的读后感【篇3】

来看看书评吧,水平和黑天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蹭热点的作品。自从金融工作会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引用“灰犀牛”概念之后,这个动物名词连带米歇尔·渥克的这本书在中国火了。早已看到有人把《灰犀牛》和塔勒布的《黑天鹅》相提并论,已然猜到这种热点型概念无法避免的谬论肆虐。但是,即使渥克在书中一再援引“黑天鹅理论”,也不能阻止乌合之众对两个概念的混淆——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舆论界。

首先,塔勒布是一个衍生品交易员出生的哲学家、渥克则是一个记者出生的理论实践家,应当讲两者生存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塔勒布最终选择了学校,渥克则仍然是一个活跃于世界各个论坛的活动家(记者的本性)。以我的陈见,对新闻从业者构建的整体行为动机是非常反感的,不是道德层面,而是思维模式方面。不过,从渥克本书的影响力,或者仅仅是本书被援引后的国内的反应来看,让社会一部分人冷静地从理论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应当记为贡献。愿意了解学术,理性思考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更不要说读社科类书籍的群体了。

黑天鹅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我们从本质上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知道未知的未知。这是一个完整逻辑,而不是一个开放逻辑,但是渥克试图以灰犀牛的比喻来证明,除黑天鹅之外存在另一种状态——视而不见、抵触已知。他列举了很多个例,比如,阿根廷与希腊的债务危机、戴纳基(Dynegy)在安然事件中的风控表现。他的核心观点在于,我们可以看见大概率下的危机、但是却缺乏应对危机的勇气。我理解其全书试图解释并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有必要克服拖延症”。这是行为学范畴的理论,和黑天鹅企图探讨的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塔勒布对大概率事件有过哲学性的阐述:如果我们可以预见到事情的发生,那么事情已然发生。对于可以预见的事件,就不再属于黑天鹅事件,因此塔勒布称其为灰天鹅,十分怀疑这就是渥克想到灰犀牛的灵感来源。

虽然我对灰犀牛概念的批判性跃然纸上,但不代表我认为灰犀牛揭示的行为学特征不够重要。拖延症的本质在于人类具有改变行为习惯的惰性,行为学家以人类进化史为依据:如果我们人类没办法从经验中吸取教训,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成为现在高度文明的模样。假设在原始森林,人类依然需要依靠打猎为生,那么对于危机的躲避意识,那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可能在看到一头雄狮的时候,再去思考:这是一头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吗?他会把我选做目标吗?我应该立即拔腿就跑吗?人类的动物本性会让我们立即采取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即使结果证明逃跑并没有必要也好于丧命狮口的微小可能性。这一论述来自于另一个记者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决断两秒间》,这本书从一开始的热销变成了现在批判多于褒奖的教材。

渥克口中的灰犀牛事件来源于这样一种惰性:一个试图拍摄即将灭绝的灰犀牛爱好者无限靠近犀牛却忘记了所有危险警告,直到危机的发生。回忆一下我国的动物园事件吧,走下车门的母女忘记了老虎危险性的存在,我们人类告别原始社会实在太久了,也因此用灰犀牛事件来描述现在的人类社会显得十分贴切。如果你看过《地球家园》这部惊世骇俗的纪录片,你一定会惊讶于动物生存与择偶时的态度,评判标准是简单而粗暴的,西方社会称其为“丛林法则”,而人类行为则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以人类在地球获得的统治地位来看,显然是有必要的。

渥克的灰犀牛现象拥有足够的解释力把拖延症问题延展为社会问题吗?我们可以通过克服拖延症问题来使人类社会进化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犯的错误都是因为“我们本应该面对,却选择回避的问题吗?”恐怕并不这么简单。

抵触和否认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惰性,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没有人是因为懒惰而损失的,实际上最懒惰的那个人——沃伦·巴菲特,在经济危机中大赚了一笔。以《灰犀牛》中戴纳基公司在安然事件的风控为例,作者认为风控经理运用了灰犀牛原理,提前给出了防范措施——一项资产抵押,使风险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安然事件必然会发生吗?或者说,如果我们退回到安然倒闭前的某一时间点,我们可以预见到其倒闭吗?它的路径是唯一的吗?这才是黑天鹅提出来的哲学问题。

有人认为(包括渥克),如果安然的财务已经显现出很明显的问题,预见其倒闭当然是可以的。我不否认,因为“如果我们可以预见到事情的发生,那么事情(在哲学层面)其实已经发生了。”难道不是这样吗?预见到缺陷的存在,已经足以改变问题的性质,黑天鹅和灰犀牛在事件定性上,根本就是两个问题。乐视事件的爆发,事后诸葛者众,在事先给予预判的又有多少?实际上,最伟大的交易者索罗斯在做空英镑之前,唯一具有的有利条件也仅仅是小概率的存在,承认小概率存在已经是黑天鹅的全部。而小概率交易者最大的认知在于:“小概率事件一旦爆发,其结果往往是巨大的。”这个巨大可以是毁灭性的、也就可以是建设性的。日本人偶尔发现了人造珍珠,却毁灭了整个波斯的珠宝产业,那么珍珠的发明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如果可再生能源替代了石油、可燃冰替代了天然气,那么阿拉伯经济的崩塌是可预见的还是不可预见的呢?

结论:所谓大概率事件的惰性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多,恰恰是其中的不可预知性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当然,《灰犀牛》这本书也存在理论贡献,亦即:如果预防付出的成本远小于糟糕的结果,那么经常的付出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项。书中是这么说的:“如果经常加机油可以确保发动机不会轻易损坏,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花钱去大修发动机。”

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我总觉得:发动机的损坏大概率不是因为你忘了换机油(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换机油,那就可以大概率预见发动机会损坏),而是因为,在某个不该大踩油门的时刻,你却踩过了头。

华为的冬天的读后感精选3篇


真正的读书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真的是纯粹天热,无论读多少次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有很多想法。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更需要有所得和总结,你在网上看到过其他人写的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吗?杂文852为您带来一篇关于“华为的冬天的读后感”的精选内容,对于以下观点请仅供参考!

华为的冬天的读后感 篇1

我喜欢国学,但却不太会学习和研究,仅仅是喜欢而已;我也喜欢《易经》,但我不能学习它。我就是喜欢!发表一个不太恰当的个人观点,我认为,无论易经还是国学,讲求的都是一个东西:平衡!

易经通篇讲“阴阳平衡”,国学通篇讲“度”,其实我认为是一个意思。

任正非先生讲述这篇《华为的冬天》时,正是华为一路凯歌迅猛发展的时候。这正是大智慧的体现。很多公司被客户教育、被市场教育之后,才能真正兴起或者衰落,在一路凯歌之时,讲述冬天,正印证了老祖宗的至理名言:

“居安思危”!我认为,《华为的冬天》,讲述的就是“居安思危”意识,这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根本!

均衡发展:

在这一点上,初期我十分犹豫,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不能均衡发展,企业也不能均衡培养一个员工的全方位能力,因为这样的人在接受均衡培养之后,可能就会离开企业,所以,员工应该基于公司的平台之上,重点发展某一板块的能力,这样,他才不会轻易离开公司平台,才会真正做到“用人之所长”。现在我回顾我的文章,但我有了一个新的经验。其实行业自有定律,万物自有规矩。

基层员工是无法接受所谓的“均衡培养”的,之所以做基层,自然是因为“入职尚短”、“行业经验一般”、“人生阅历不够”等,而想要在基层做好,做好本职之所长是基础,所以,基层员工无法接受“均衡发展”。但对于中高层员工来说,均衡发展只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浩华对经理人有十大角色要求,却没有置业顾问的十大角色要求,就是说明从经理这个公司中层开始,“均衡发展”就是岗位的工作要求了!

我们是业务型公司,很多员工提拔为经理,都是因为“销售”这个事务做得很好而得到晋升。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浩华经理的其他工作要求,造成了很多项目损失。比如,我始终认为“公关”这个事务,和“销售”、“策划”等具体工作内容同等重要,相同条件下,能够取得开发商领导信任,能够顺利推进我们的销售方案,不只是销售方案做得好,还是因为开发商领导信任我们,我们才能推进一些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方案,他只是信任我们,所以就批了。

很多项目的方案推进不力,反馈出来的开发商不配合,其实是因为交际公关做的不够,所以开发商不配合,我们的方案推不进,所以合作出了问题。

华为的冬天的读后感 篇2

第一篇:《华为的冬天》读后感第二篇:《华为的冬天》读后感第三篇:华为的冬天读后感第四篇:华为的冬天-读后感第五篇:《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正文第一篇:《华为的冬天》读后感20世纪结束时,所有的行业巨子们都开始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令人困惑的世界——原本以为已成定局的市场,其实并没有成为定局,曾经看上去固有的优势其实大多都不是优势,“江湖称雄”的热脸蛋,变成了消费者不再买帐的冷屁股。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一个感性的时代,一个消费者需要你用设计来解放他们的眼睛的时代,一个时刻都需要美和文化包装的时代。

我们遭受的挫折太少了,有时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到外界竞争的残酷。“华为的冬天”给我们吹响了残酷竞争的号角,一个企业如不具有顽强的竞争力,总有一天会破产倒闭。华为人给我们的启示:

“管理要的是人均效益,人均效益不增长,管理就没进步,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经营之神王永庆说:“理想是用于规划人生的思考,但它终究使更多的人不知所措。”这是一句注定将在今后令人们反复忧伤的名言。

当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们,秉持着人生哲学,怀揣着远大理想,开始自己的“征服世界”之旅时,他们面对的,不是想象中披荆斩棘的激情与美丽,而是现实中扑面而来的粗暴与无情。在理想的背后,人们忘记了细节。正如5xx年前,西班牙女王告诫准备启程的哥伦布“天使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里”。

今天的一些创业者们,最大的苦恼往往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纸上富贵,画饼充饥。他们有着铁打的理想,干着流水的项目。他们脚步匆匆,最终却不知何去何从。

他们忘记了从容,失去了务实,他们成了坐而论道的巨人,奋而致富的囚徒。

也许,当饥饿的流浪者徘徊于豪华的宴会厅前时,他应该学会向哥伦布“取经”。5xx年前,当哥伦布想到伟大的航海计划时,他花了5年时间成为一名水手,5年时间成为一名学者,最后5年时间发表演讲并赢得支持。一朝启程:

在短短的八个月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华为的冬天的读后感 篇3

《华为的冬天》这篇文章的作者任正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信息技术企业——深圳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他在公司业绩大大提高而且连续多年保持高速率增长的情况之下,写了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又没有高深的理论,他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却告诉员工一个简单而又真实的道理-----要想使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存发展下去,需要每位员工“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华为在企业发展正直盛世的时候,对企业面临的,潜在的危机就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也许正是任正非和华为的不同之处。

因为这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企业的员工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而又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我们作为烟草业的一员,也都应该想一想,失败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都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去迎接,这是一个很客观的现实,也是客观规律。

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不可能再有像昨天那样不用跑市场而订单不断、不用送货而用户上门“抢”产品的局面。

而且我们再静心思考我们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阻碍企业发展的棘手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问题仍旧很多,责任和压力仍旧很大。

所以我们不应该因成功而骄傲,而应居安思危,把荣誉,自豪感变成危机感,在平稳的环境下多点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危机中寻求到生存的本源,享受到在夹缝求生的艰辛和愉悦。

我想《华为的冬天》不仅仅对华为公司及其所属的信息技术行业产生作用,更应该对象我们这样寻求新发展或者正在发展而存有困惑的企业起着强烈的“醒脑”作用。

看看中国最大的信息公司华为的危机意识吧!我们会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与他们相比我们这样的企业如果想要做的更大、更好,如果想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是不是更需要华为这样的危机意识呢任先生说得好:不能居安思危,就必死无疑。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希望这份“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世界上有许多好书值得我们去阅读,假期时间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其中的剧情让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写读后感需要具体,要细致地分析文章内容。请将这篇文章收藏下来以备日后查看!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篇1】

朱先生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而我们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还只停留在“享受”。就连生活观也只在于满足“肉体享乐”。譬如工作是为混口“饭吃”,学习是为混个“铁饭碗”,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扩金屋”广“藏娇”。问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个人觉得提问不准确。应该问,国人更愿意读什么样的书?就此,读书之前,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我的生活观是什么?”狭隘的“学问观”源于扭曲的“生活观”,扭曲的“生活观”又筑建狭隘的“学问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知其“一观”也就知其“另一观”。

你问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多数人都会感叹说:“哪有时间啊!”事实上不是没时间读书,只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用”书上。读“无用”书很难,孤零零的一个人又加上欠缺物质效益作为激励基础,读书动力就已失去一半。读书的时候又没条件邀人捧场起哄,不仅如此,你还要为读一本书而放掉五光十色的娱乐,放掉闲聊里对虚荣的炫耀。更难的是,读书不仅花时间还需花出专注力、理解力、共情力。读书又不见可立马获利的效益。读书这件事里不见容易只见艰难,既是如此,务实的国人理所应当的选择了“无用而弃,畏难而返”。所以国人不是不读书,只是不读“无用”书。

你看,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里开篇就扯出了我们关于读书的病根:“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稻种发生成大量的谷子,预备着‘吃着不尽’。”

“治学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

“生活对于有生之论是唯一的要务,学问是为了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的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他的生活,心灵也应该有他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保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篇2】

总是为某书榜所**,一时热情骤起,买一批书,准备认真研读,可稍后却不经意间束之高阁。不久,又总是被书榜**,热情又起,买另一批书,稍后又束之高阁,循环往复。说老实话,近几年我总在为读书纠结,以至于有些苦恼。

像一抹阳光,朱光潜的《谈读书》让我眼前一亮。细细品读,那一行行文字凝神静气,为我构筑起了一方非常实用的读书的门道。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本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读什么书的问题。

我以前想读太多的书,所以什么也没读。

怎样选择书目呢?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就像探索。他不能依赖别人的指导。他必须自己努力工作。我们知道,读书是一件辛苦事。

因此,朱先生告诉我们,阅读必须有一个中心,以保持兴趣、主题或问题。文学作品的阅读以作家为中心,历史作品的阅读以时代为中心,属于主体;心中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搜求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这是以问题为中心。稍加回味,我对上述关于科目和问题的理解是,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书籍应该成为读书者的首选。

如果目标一经确定,就要把它做得斩钉截铁。

继之而来的,当然是如何读书的问题了。

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两遍(快读一遍,慢读一篇)是《谈读书》介绍给我们的读书的最基本的方法,姑且算作第一关键词吧。

当然,这里的读两遍,既是数量的要求,但实则已包含着思考的内容了。”醒豁”大旨,“衡量”内容,不是思考是什么呢?

如果你读过一本书,你必须记下大纲、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观点。做笔记。这是朱老师给我们的第二个关键词。朱先生认为,记笔记不仅能帮助你记住,而且能强迫你小心,激发你的思维。

呵呵,朋友,请留意一下“逼”这个词语。对读书者来说,有了“逼”,自己就会从被动者成为主动者,就会从读者成为思考者,并且是“仔细”的思考者。有了思考,我们就能进入更高层次的读书的境界了。

如何阅读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经常做文章。朱先生在《如何把“死知识”变“活”》这篇文章中说:“看过一部书,我喜欢就那部书做篇文章;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喜欢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心里偶然想到一点道理,也就马上把它写出。

我发现这是组织知识和思想的最好方法。”笔者前面曾提到过读书辛苦,其实只有到因为读书而做文章,读书才算是真正有了一点苦味。

在这里,写作是阅读的终点。虽然,读书并不一定要做文章,但是,做文章却让读书升华成了一种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意味便是:

读书让人获取知识与思想。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朱光潜语)。

当然,为了写这篇文章,你必须再读一遍。

在这一点上,为什么阅读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人为什么读书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多读书,你的思想就会充实。这可是更大的乐事啊!

当然,读书为己用,多读书不光荣,少读书不羞耻。只是,如果你不看,那是什么?

朱光潜的《谈读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读书之道”让我摸到了一些较为实用的读书的门道。第

二、三部分的“读书之趣”、”读书之悟”我只好留待稍后慢慢体悟了。

(作者张兴武,第一湖北省松滋市中学)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篇3】

两件事谈读书,看《朱光潜谈读书》。

第一件,泱泱大国的子民一直以来都在五千年的“文化自信”里傲视群国。疫情来了之后,不久就收到了从日本飘洋而来的捐助物资,不同地域的物资箱子上写着不同的话,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相形之下“武汉加油”,“武汉不哭”就像被扯烂的棉袄飞出了白花花的棉絮里子一样。以至于网上流行起了“《论读书的重要性》——不读书连捐赠留言都写不过人家”的言论。

第二件,“211”全部人都在家竖扫把。竖个扫把本没什么小题大做,往乐里说就是穷极无聊找个乐子。然后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言论堂而皇之地自信满满地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着。

第一件事看出人对不读书、没文化的慌张。第二件事看人在读书,但却读出了没文化的荒谬。

  •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精选3篇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么样的书写出来呢?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写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杂文852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的研究报告,建议您立即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备后续查阅!...
  •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精选3篇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么样的书写出来呢?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写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杂文852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的研究报告,建议您立即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备后续查阅!...
  • 魔术师的小象读后感精选3篇
    读书后感作文900字读《魔术师的小象》后感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故事,他如魔法般,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和希望。从故事中,我读到了爱和永恒。故事的作者是美国的凯特迪卡米洛,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上个世纪末,一个叫巴尔提斯的城市,主人公是小男孩彼得。男孩彼得失去了父母和妹妹,与执拗的老兵住在一起,过着痛苦乏...
  • 根的读后感(3篇)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好书——曹文轩写的小说《根鸟》。这本书就像是唱给我的成长心曲,不仅让我爱不释手,更让我明白了:有梦就去追!小说《根鸟》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小说,让人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性,主要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根鸟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名字叫做紫烟的女孩掉入一片有许多白色老鹰的百合...
  • 生命桥的读后感3篇
    书本虽小却让我们能够从中环游世界,在阅读了读书感书名后,我被深深地吸引。 通过读后感展现您对书籍的全新角度和认识,怎么才能避免自己写的作品读后感过于普遍呢?谈到“生命桥的读后感”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比较需要一读,如果我的经验能够帮到至少一个人那么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 小河男孩读后感精选(3篇)
    如何防止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枯燥无味呢?作品为读者带来的生活感悟是颇多的。 读完书后,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总结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我们推荐几篇关于“小河男孩读后感精选”的文章供您参考学习。...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推荐

  • 说话之道读后感(10篇)

    2024年01月29日

  •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集锦

    2024年01月25日

  • 《全球通史》读后感言10篇

    2024年01月20日

  • 年水浒传读后感通用

    2024年01月18日

  •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悟(精选10篇)

    2024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