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743

相关推荐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集锦。

根据您的要求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资讯“道德经个人读后感”,作品是作者埃尔热写的,读后很让人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如果我的策略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请把它收藏起来!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1

作为体现古代中国辩证法魅力的陶德清,作者阐述了道教的起源和基本存在的基本思想,社会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社会观和生活观虽然大多数文章几乎与诗歌的语言,一些晦涩,但与深刻的描述它没有太多。我对陶德青的理解主要是不作为和尊重法律。

第一段路可以是路,很路,

据说世界上的**可以用来描述语言,而不是永恒。可命名这是一个可调用的名称,而不是常量名称。无名天堂和地球,所有东西的着名母亲。

天地只是被提议,当没有名字时,一切都会发生,当他们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所以常常没有看到奇迹的欲望,常常渴望看到它的激情。这意味着,原因往往是缺乏**其奥秘的欲望,有时时**其倪的一面。

两个,同名。是不是没有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条路,有不同的名字。同神秘一样可以认为是深奥而微妙的,难以把握。

神秘而神秘,所有美好的门。这意味着神秘神秘的道路就是所有神秘的道路。

首先,本段阐述了对老挝法律的理解。在陶德清,陶氏是律法。道家对最根本的法律观念认为,法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受人民的控制。

对待法律的基本态度是充分尊重法律,然后才是运用法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辩证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规划的,科学的基础,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

老认为,依法守法,一切都会顺利,违法将是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如此详细地阐述:前者是根据人民的律法的古代法律之一,日子清楚,得到宁,上帝是灵,所有的东西都生了,后王是一个世界。

这句话做了一句话,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尊重法律的好处。上帝尊重律法可以清楚,地球尊重法律可以和平,神尊重法律可以带来和平, 河水尊重法律可以充满水,一切本质上尊重法律可以无尽,君侯王尊敬法律可以得到世界。所以推它。

上帝不能清楚,会被打破;不到宁,会死的;上帝没有精神,会惧怕恐惧;谷盈利,会用尽;会害怕下降。天空不清楚可能爆裂,地球不平静可能崩溃,神不显示精神可能消失,河水可以枯竭没有水,一切都不能生长可以死,国王不能统治世界是颠覆性的。这么贵基地,高在基地以下。

所以财富以穷人为根本,高尚为低。这是上述句子的例子,意思是侯王被用于孤独,丧偶,不是x这样的贬义词自称是自我宣扬的。这不是廉价的根本?

是不是?世界不像xx像玉,xx像石头这是总结上面的应用和例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求像玉那样美丽,像一块石头一样硬。

可以看出,与老人代表道教学派的规则法律是非常尊重的,在几千年前,中国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健全,但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科学性质,这是现在我们的物质主义是非常有益的后来的人更深更彻底唯物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这一节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对无为的古老崇拜。

在现实生活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道教在四个方向上的游荡。他们虚幻而虚幻,虚幻而傲慢。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雅,并感到那种无所作为。

俗话说:不是圣贤不打仗,稀有的贵重物品让人不是为了海盗,而是为了没有希望的人。它是规则的圣人,虚拟的心,它的腹部,它的博客,它的强壮的骨头;它常常使人无知,使丈夫不敢。

没有什么,没有智慧。因此,圣人对治理的方法是谦虚,人们学习,削弱了人民的愿望,增强了人的身体,使人们没有知识和渴望,所以聪明人不敢麻烦,自然的治理态度不会做坏东西。

关于陶德清的无为,第七章举了一个例子。永恒。天地长期以来,与其非学生,它可以长大。

它是圣人,是身体之后的第一个;外在的身体和身体。不是因为它的无私,它可以变成私人的。它意味着永远,世界可以长久,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存在,而是自然地生存了这么长时间。

所以圣徒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受尊敬的人,他们自己定下自己的程度,却保守自己。这不是因为圣人不自私,所以它可以形成自己。

不作为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观点,促进社会的不作为,为国家的稳定作出贡献,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所作为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所以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古老的不作为在辩证方法上应该分为两个,然后是好和从穷人和那些改变。

陶德清是中国古代辩证启蒙的一部朴素杰作。从远古到几千年的人性,他探索了法律的前奏曲。辩证地看待它,无论是精华,放弃它的渣滓,我们的生活的指导是非常有益的。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2

道可道,非常道——读《道德经》有感

道之精深,实为所动。得道者,圣人也。鲁迅有言: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于老子,我觉得所有的注解都是有偏差的,都有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成分。所以,最真实纯粹的老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5500余言的《道德经》里。

只有细读,才能了解老子的天地思想,从经典中汲取精髓和力量。

《道德经》第一章便说:“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缴。

”可以这样说,无是常态,是永恒;有是暂态,是须臾。既然如此,老子便常常登上巍峨的高山,或者沿着宁静的河岸,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至常常物我两忘;然而他并不是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常有以观其缴”,所以他也时常走进喧闹的尘世,思考着世事规律,体验着人生欢乐。这是我对第一章的理解。我不是偏执狂。

如果说后来佛教在“无”中走得太远太深的,儒家在“有”中不屈不挠的话,老子更是一位在“无”和“有”中从容出入的智者。他不是孔子,循规蹈矩,在尘世间过于疲累;也不是释迦牟尼,在尘世外独伴青灯。他是一个更接近自然的长者,正在告诉我们他的道路。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就像老子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达,那么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了。所以,道是无法解释的。

根据老子自己的论述,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存在的一般原则。但是有不同于天地万物,因为天地万物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有”,而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却不是具体事物,谓之“无”。所以,“无”就是道。

这个“无”是相对具体事物的“有”的,但并不是等于零。道既不是实体的具体事物,也不是空无所有,用老子的原话来说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它是一种“惟恍惟惚”的存在。正是因为道的空性,宇宙万物才得以创造,成为宇宙的起源。道超越了时空的存在,老子会说: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强调不作为。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不作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的本意是不妄为、不非为,是指按照自然界的规律,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顺势而为。这也是统治者和管理者需要做的关键点。否则,国家就会崩溃,企业就会倒闭。

所以,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老子的道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势”字,这个“势”字,看似浅薄易懂,实则是自然万事万物生长的真理。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受无尽的追求和欲望的折磨。

在整本书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最欣赏的自然是水。水不仅是圣人的化身,也是对道的完美诠释。

在成都读书,潮湿的天气时常出现。因为常见,我也很少思考水中的哲学意义。水源来自山顶,俯瞰世界,却愿意顺流而下,滋养万物。

但它不会与一切竞争,甚至不会在别人不喜欢的低洼处定居。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

当它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平静之下仍然是不断的渗透和循环。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崇高而甘愿去卑微的地方?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

有多少人在自我循环的过程中永不停步前进?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弱者如水,不能与世界竞争,慢慢化解强者的力量。

而水的柔软是一种看不见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空隙,水就可以渗透进去。当然,我们最大的柔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人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

水可以洗去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清醒。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它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在《人生的境界》中写道: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个是自然的产物,后两个是精神的创造。自然的最低境界是功利境界,其次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具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价值。”我们只有脱离世俗的桎梏,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加完备,而从《道德经》中的得到的启发与思考,无疑对我大有裨益。

其行越远,其知弥少。最后,我骑上了蓝色的公牛,走出了函谷关,从此没有了踪迹。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让我们享用不尽。

《道德经》玄之又玄,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思考还远不止这些,而这些顿悟出的哲理,势必会让我更好地参悟人生。用老子的话,就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3

读完《道德经》,我从中受到很多启迪。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但是由于本人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只是十之一二。

首先,老子总结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了解生活世界,看待生活态度,主张重柔、守女,反对强悍、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

有为与无为。主观自尊,不考虑客观变化,这是有希望的。主观上没有个人观念,但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即不作为。

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对生活的看法。

1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无为”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老子提倡向天地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影响统治阶级,使人民得到更多的自我约束,安居乐业。

2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上的不作为不是治标,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尊守自然规律,滥用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加各种奥林匹克数学、学习钢琴、拉小提琴等训练,往往适得其反。

3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我们总是强调人们应该无私奉献。无私是自私欲望的弱点。奉献是给予的欲望和力量。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我们身边有很多无私的老师。他们不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来支付。他们做每一件小事都很认真,只是为了获得伟大的教育。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这是一本值得无数次阅读、品尝和学习的书。韩采芹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4

竹料一中唐建军

近期大概阅读了一遍《道德经》,也看了一下名家的心得体会,结合所得,下面谈谈个人感受.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老子重视人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和辩证法。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阅读自己的答案和个人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在微观层面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力乃至物理学都有自己独特而精确的理解。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决定的。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来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背自然和中国共产党规则的事情时,你就做其它的事情。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 人发,地发天,天发道,道家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它显示了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他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什么老子认为三种生物意味着老子认识到宇宙中只有三种基本的东西?

那么与现代物理学相对应的三个事件是什么呢?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

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泉,也可以从自然的角度确定为一个特定的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事实上,道德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

任何轨道,比如导弹的轨道和物体的轨道,都离不开力。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

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在这一点上,物理学在未来一定会给出正确的认识。因此,可以认为道德经典在宏观上可以于动力学相对应,即从物理学角度对抽象观察的认识。

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5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800字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现代汉语解读】天地从不标榜自己仁义,对待万物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圣人不声称自己仁义,对待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不要求回报。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吗?它内部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却越多,生生不息。到处去追随、探究万物,这样做没有尽头,还不如回到事物的中心,找到道的秘密。

【延伸解读】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看到,许多标榜自己如何仁义,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处炫耀的。这些人未必真是好人,说的多的往往做得少。标榜的目的无疑是谋求回报。刍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刍狗不是活的生物,在它们面前标榜仁义没有用,可以理解为不求回报,也可以理解不一视同仁。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风箱。橐与都是动物皮做的,两者有区别,橐为两头都有开口的,而囊只有一个口,橐作风箱用,大约唐之后被木质风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装东西的。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间空心。老子强调作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捞取。想为自己捞,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各种术很多,难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质的,关键的。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很现实,醉心于各种技巧与方法,这些都是术,在工作中,生活中马上可以使用。其实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论,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变应万变。术有很多,无穷无尽,道是根本,只有一个。道与术的关系,就好像科学与技术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技术只能玩花样,无法深入发展。

以当今互联网社会来说,海量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去吸收这些资讯,并为此而自豪,进而追求更多地去获得这些所谓的“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和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这些资讯自觉地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6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的论述组成,聊聊数千言,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阐述了全书的总纲。“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一种是作为自然之规律的“道”,还有一种就是作为人事之法则的“道”。这三种含义既有区分,又紧密联系,作为宇宙之本原的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就体现为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事法则之“道”。反之,人事法则之“道”又体现着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又反映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它是无形无状,是“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时,“道”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故“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那是一时之“道”,非永恒的、无限的、终极之“道”。任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相较于宇宙的演变,都只是“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价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名,可名,

非常名”。

《德经》开篇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句为下部《德经》的总纲,主要讲的是人德。所谓德,即是人对于天道的顺应,对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顺应。老子将“德”分为“上德”、“下德”。“上德”顺应“道”,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样,上德同样不可言说,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总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这种能被人感觉到的德其实已经不是浑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级的德了。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子的纯真无邪之美与一个看上去贤惠温柔而内心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样。因此,“上德”乃是一种自然而然、具有者浑然不觉的德,而下德则是一种能够画出具体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去执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说之德,而下德则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庄子便曾说过“圣人生,大盗起”,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备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声。老子认为失“道”之后,才会有“德”,失“德”之后,才会有“仁”,失“仁”以后,才会有“义”,失“义”以后,才会有“礼”。而“礼”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祸乱的开始。老子虽然不以为然,但也并非对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对其进行了优劣排序。最后,老子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应该尽量“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上德”和“下德”之辩也显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并成了后世历代中国人伦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诵读《道德经》以来,感触最深的是《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是“道”的完美诠释。 它“润物细无声”,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水往低处流”,是它“不争”的写实。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向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污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另外,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提出了许多二元对立命题,并对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如强与弱、得与失、巧于拙、进与退、争与不

争、有为与无为,等等。这些辩证观点启蒙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现代人的感受不谋而合,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对后世产生广泛的深刻的影响。

《道德经》这本神奇宝典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7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3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道德经》读后感一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那就是我自己。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个智者,他会站在人群的前面,告诉每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告诉后人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我们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和我们自己毁灭。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不同的事物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所以我们只能仰望触摸他的深邃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能滋润万物,但不带走万物,愿意呆在最低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但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去一个更高的地方。很难避免竞争。如果有竞争,就会有战斗。如果有战斗,就会有***件。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只要我们把它修长,就会有很多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如玑如玉的文字,清新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高层次的理论,虽不完善,也无法颠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二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能够感悟出个体自我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阅读自己的答案和个人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在微观层面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力乃至物理学有着独特而精确的理解。

下方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我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1章)

“道”能够泛指,自然的方面能够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能够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决定的。

“十分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是一切都不确定。也能够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十分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十分道”就道出了人类不一样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背自然和中国共产党规则的事情时,你就做其它的事情。当然,在那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决定是务必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方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能够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一样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 人发,地发天,天发道,道家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个性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能够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能够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它显示了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他的战争策略。

(5) 道生一,二,三,三。(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搞笑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什么老子认为三生意味着老子认识到宇宙中只有三个基本的东西?

那么,现代物理学对应的三个事件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能够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能够推出,二生三的物理好处。“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

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能够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泉,也可以从自然的角度确定为一个特定的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事实上,道德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能够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

任何轨道,比如导弹的轨道和物体的轨道,都离不开力。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

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能够认为道德经能够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

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8

不推翻整个世界,往往难觅真理。

因为流行于大众的价值观,往往是虚假的,是浮华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极致方是肯定。正所谓,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老子的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无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荣辱不惊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败自然之道。

众人的道是内欲外刚之道,是浮华之道,是有为之道,是刚强之道,是荣辱皆惊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败论英雄之道。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

圣,无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谦卑柔弱。

内在正直崇高,外在谦卑柔弱,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圣和王是一体,不二分,故而以王为圣御自身,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观。

而众人之道,却是内在被无穷的欲望所填满,外在张扬刚强,自身被这些欲望所奴役。简而言之,便是以欲望为刚强奴自身,内欲外刚。

什么是天地大道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自然法则,法则生无,无生有,此三者生万物。万物(有无)矛盾一体,自然法则使其和谐统一。

世间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体,矛盾双方始终相随,又互相转化。

所谓的道,便是有无相生。

现在的无将来必有,现在的有将来必无;现在的有过去必无,现在的无过去必有。空间上的有和无,是通过时间上的变化产生。举个例子,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便是此无彼有的过程,其中有着无数有无相生的过程。

计算机语言是0和1,万物由阴和阳组成,时间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

知有无相生之道,明物极必反之理,便见天地大道。否则,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无的浮华之道。

什么是无为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事物发展自有其方向与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

无为,是为而不为,为而不刻意地去为,就是没有私心、目的的有为,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是顺道而为。

顺道而为则无不为,该为时而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有为之道则是有私心、目的的为,是背道而为。

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所以尽人事,听天命,顺道而行即可。

为何要谦卑处下,柔弱不争呢?

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众皆往上处,往强处,以恐后而争先,以荣为荣,以辱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为英雄,以败为无用。

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骄,骄必败。

耀武扬威,居高临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张扬,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谦卑处下,自尊自爱,不曲意逢迎,便能爱己及人,威望与尊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故而,上位者谦卑处下得威望,下位者谦卑处下得尊重。恃强凌弱不可取,傲慢刚强亦不可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争自争。”

因为柔弱不争,所以没有争之烦扰与痛苦,同时也能减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养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内在的涵养对他人是无害的;外在的行为手段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最终会损害自己。

所以,处柔弱不争,以此提高内在涵养比费尽心机去争取高明许多。

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成败与荣辱得失亦不过是一时之烟云,迟早幻灭罢了。

大爱无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拥有所有。

人如杯子。

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满,智慧无形它永远也填不满。

杯子满了,那是因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满,满则溢,盈则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减陨私欲以其补充智慧,人道减损智慧以其奉养私欲。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顺从人道者凡,反之则超凡脱俗,与道合一。

天地不仁,以无爱而大爱,大爱无疆。

言而总之:清静无为,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无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乐。

人生的智慧是不寻求痛苦与烦恼,是等待,是希望。

  • 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后感合集5篇
    一篇优秀的读后笔记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不少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都能从中收获很多。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记录一下了,如果你对“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不要错过。...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6篇)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到更多的快乐,读者们都很喜欢看作品这本书。 阅读信息过于复杂时需要记录下来,写读后感是个好工具。经过研究我们为大家分享一篇题目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的文章,如果你喜欢这个网站请记得将它添加到你的浏览器收藏夹里!...
  • 社会道德日记(6篇)
    拾金不昧、勤劳勇敢、忍辱负重、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说,在当今经济社会下,许多观念要变化了,这些美德也落后于时代了。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我眼中的中国传统美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阅读下...
  • 道德观后感精选
    看好的影片使我们学到人生的智慧,一个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的情绪被激发出来。 推荐大家看完后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如何由浅入深的撰写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呢?了解“道德观后感”不妨看看小编推荐的这篇文章,希望以下整理可以为您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作为参...
  • [荐]从一到无穷大个人读后感合集
    杂文852的编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从一到无穷大个人读后感”的文章,请将本文保存以方便针对性的参考。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当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心灵也在阅读中得到了一些感悟。此时不妨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撰写成一篇读后感。...
  •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个人读后感9篇
    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有什么秘诀呢?仔细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脑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这时候就可以把心中所想诉诸与笔墨,以下是杂文852小编整理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个人读后感”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推荐

  • 梅格时空大冒险读后感(集锦4篇)

    2024年01月25日

  • 读后感作文伊索寓言4篇

    2024年01月20日

  • 山高路远的读后感合集(4篇)

    2024年01月17日

  • 《镜花缘》的读后感言集锦(6篇)

    2024年01月16日

  •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范文精选

    2024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