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邻居读后感

邻居个人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580

相关推荐

邻居个人读后感4篇。

作品教我们更加从容的应对生活。这时不妨写一篇充满自身特色的读后感,对于您小编有关“邻居个人读后感”的内容开始,感谢您的阅读请收藏此文留作纪念!

邻居个人读后感(篇1)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一起"抱"富

《邻居家的百万富翁》读后感——一起"抱"富

鹿林低语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财富是你的薪水。如果你赚的更多,你就会有更多的财富。但实实上,财富是你的净资产。积累的财富真的属于你。

但在我身边一个月过万的年轻人没有多少积蓄。因为他们是高消费群体,他们赚得多,花的多,收支平衡少。但只有属于你的资产和金钱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财富:不只是你赚的的收入,而是你存下来的收入。包括你的固定资产。

识别消费陷阱

要积累财富,首先要认清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陷阱。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总裁的出场总是拉金又拉风,仿佛就是行走的广告牌。包括各类模特时装秀、各类明星机场有节奏地拉货。

人们被灌输一个理念:有钱人穿的都是大牌子,出口阔绰,出手不阔绰的人不是有钱人。“好好生活”是指通过消费各种高档商品来显示自己的收入。

但实实上,许多富人过着低消费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通过外表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有钱,但这是不是对品牌方价值观的误导?因为奢侈生活方式的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销量和销量。

我们认为财富就是你的薪水。如果你赚的更多,你就会有更多的财富。但实实上,财富是你的净资产。积累的财富真的属于你。奢侈品是你展示财富的窗口,但不是你的财富。

普通人的财富积累手册

我们都是普通人,一夜暴富。对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神话有点遥远。那么如何从普通员工的工作中积累财富,让自己慢慢实现财富自由。你有没有一整套经过明确阐释的关于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和整个一生的目标体系?

家庭消费被编入预算和核算,数字被列在**中,这有助于控制消费,防止在不太重要的消费品和服务上的过度消费。金钱是一种永不浪费的资源。在最初阶段,预算、计划和节俭生活是建设财富大厦的基石。

只有慢慢地积累财富,而不是一开始就觉得钱太少而无法积累财富。从而一次次的错过积累的机会。那些富裕的?

努为保持金钱上的充分自立;而那些在金钱上捉襟见肘的很不自如的人, 却几乎没有做什么改善自己状况的工作。你没有自律来控制你的开支,你没有时间去预算和计划。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

即使是有很多收入的人也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他们没有计划,一旦收入不足以维持高消费,他们就会进退两难。

消费***养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许多节俭、勤劳和富有的家庭不希望他们的孩子陷入经济困境。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情况:家庭消费影响孩子的消费习惯,只有全家人自律才能使财富传承。但是很多家庭都是自己克已自律,却对孩子的消费不管不顾,让孩子放任自由。

这种失控的爱会伤害孩子,使财富无法传承。

职业道路的选择

为什么学***有价值的投资。在此之前,很多企业都站在风口的发展上,有钱人,但有钱人收到的政策、环境等因素都比较大。同时,由于许多企业主的教育水平不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传统企业主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差别在于知识型的人才最大的技能就能自己,最大的资源也是自己,虽然积累财富的速度不会像企业家那么大。但是,风险并没有经营企业那么大,也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先改变观念,再改变习惯

投资理财,积累财富,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当我们的行为没有改变时,观念开始慢慢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让我们拥抱财富。

邻居个人读后感(篇2)

在小区里,有很多很美丽的花朵让你流连忘返,但是你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早安!我的植物邻居》让我知道了很多既漂亮又常见的一些美丽的花朵。

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一直喜欢的花朵,叫做葱兰。葱兰,黄色的花蕊,衬托着六瓣白净的花瓣,好似下凡的仙女,褪去了华丽的外表,散发着干净又唯美的气质。就像黑暗中发光的小精灵,照亮了黑漆漆的夜。葱兰还有几个别名:葱莲,玉帘、白花菖蒲莲。每次在大门门口我都能看见它小小的身影,虽然很小很不起眼,却让每一次路过的我吸引的目不转睛。葱兰有六片花瓣,扎根在草地上的`它带给我视野的清凉,看到它,好像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了起来。

看到“一身是宝的少花龙葵”的题目,我不由得眼睛一亮,这…这不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玩得那种长大了像小果实的那个植物吗?还很想知道它叫什么呢,原来叫少花龙葵啊。

在中午的时候,我与小伙伴结伴同行,看到一株不高,但是身上一骨碌一骨碌的像珠子一般的果实,看起来很有趣。“唉,你看这个还有绿色和紫色呢!”伙伴惊喜的说。

“恩…大概是绿色的还没成熟,紫色的已经成熟了吧。”我饶有兴趣的说。

伙伴用手轻轻地一捏紫色的小果实,“啪”的轻声,“里面的汁好多啊!”伙伴轻叹。

“看这个绿色的像不像用玉做成的球?”我摘下一个绿色的果实。

“嗯嗯,而且紫色的很容易捏破,绿色不会。”伙伴发现一个小小的奥秘。

没想到,当初很喜欢玩的“珠子”名叫:少花龙葵。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我看见很多以前在小区见过的不知名的很漂亮的花朵,现在都知道了它们分别的美丽的名字,也都知道它们分别来自哪里,喜欢住在哪种地方。《早安!我的植物邻居》让我知道了很多既漂亮又常见的一些美丽的花朵。

邻居个人读后感(篇3)

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三邻居》。

这三个邻居叫“顺风耳”、“千里眼”、“万能手”。他们齐心合力,不管多大困难,都可以克服。

南山上有一个魔王。他想尽办法杀了这三个人。一天,魔鬼来到河神面前,让他淹死。他的话让顺风耳听到了,他说:

“魔王叫河神淹死我们。”万能手想:如果有两只牛皮胎,我们就可以躲过洪灾。

千里眼看了看四周,说:“山背后有两个牛皮胎。”于是,万能手取回牛皮胎,做了牛皮筏子。

第二天,黄河发水了。三人做在筏子上,漂在水上。魔王气得肺都快炸了,只好让河神把水收了。

魔王又想来一个主意,他叫来一种会说话得鸟,对他说:“你去探视它们得一举一动,我就有办法对付它们。

就这样,会说话的鸟儿每天都在三个人面前飞来飞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三个人变得疑神疑鬼,互相争吵起来。

魔鬼看到三个人不象以前那么团结了,心里很高兴。它呼风唤雨,折磨这三个人。因为它们失去了权力,它们告诉后代在死前尽最大努力打败魔王。

读了这个故事,我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邻居个人读后感(篇4)

乌鸦和喜鹊虽然都属于鸦科,但是名声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把喜鹊视为吉祥鸟,还有“喜鹊叫,喜来到”这说法呢!但对乌鸦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认为乌鸦是不吉利的鸟。

但是,当我读完沈石溪写的《和乌鸦做邻居》这个故事后,毅然改变了这个看法。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庭生活在一大群乌鸦在菩提树上的故事。一开始,家里人非常讨厌它们。有一次,一只小乌鸦被红嘴蓝鹊抓住,命在旦夕的时候,主人救出了小乌鸦,然后有一天,这家的男主人出去打猎,遇到了危险,乌鸦爸爸救了他。

从那以后,乌鸦和这家人相处得很好。一天夜里,正在睡觉的一家人听见乌鸦在大声的叫唤,他们一家感觉到异样,马上跑出了自己的房子,不一会儿,房子倒塌了。

在这个故事中,乌鸦被人为是人类不幸的化身,它是如此的深情和正义,而红嘴和蓝喜鹊则有着华丽的外表。却时不时的攻击别人,心肠坏得不得了。在我们身边,像乌鸦那样的人有很多:

不分昼夜工作的警察叔叔;不管严寒酷暑、默默付出的环卫工人;给予我们知识的老师;还有一心为家而操劳的爸爸妈妈……这些默默奉献的人,外表也许并不漂亮,也不会到处夸耀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无私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多么尽职尽责啊!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喜欢以貌取人。仅仅凭外表和外表,他们就随便给别人贴上好坏的标签。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知恩图报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心中的美丽!

延伸阅读

飘个人读后感5篇


希望这篇“飘个人读后感”可以满足您的期待让您感到满意,不同的人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简明扼要地叙写出来,就是一篇好的读后感,你是否为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而苦恼呢?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启发请把它收藏下来!

飘个人读后感(篇1)

《飘》是美国作家米切尔写的一本经典小说。整部小说以女主人公郝思嘉为线索,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郝思嘉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郝思嘉和白瑞德那段几度悲欢离合而壮美的爱情。

其实《飘》我早在初中就读过,但当时只读了一点便读不下去了。最近,闲着无聊,重新翻开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合上书,思绪还在故事情节里打转,不可自拔。然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说中每个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

纵观全文,我觉得,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思嘉,尽管她任性狡黠、残忍贪婪,但同时在她身上表现出的还有她的娇艳美丽、精明能干。她不像当时的妇女们,她们那么拘谨,又是那么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只活泼又不受束缚的鸟儿,在那样一个昏暗的社会自由自在翱翔。当她错误地给艾希礼套上自己精心编制的“礼服”时,她的爱便错了;当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尽瑞德的爱时,她又再次错了。好在,思嘉很坚强,当她两次犯错时,她想起父亲的话:“世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正面自己的情感,不再迷茫、犹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爱。主人公思嘉便是那么一个有些孩子气,却又坚强,拥有希望的人。

《飘》的篇章是华丽的,它塑造了思嘉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灵魂,又丰富多彩的人物。让我从思嘉身上认识了她的坚强、任信、努力、执着、勇敢与宽容。全文也因此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飘个人读后感(篇2)

每每去图书馆借书,总不会去看《飘》,它很显眼但让我很害怕,因为它的厚度。第一次决定让《飘》离开书架是在观看了电影《乱世佳人》之后,近4个小时的电影正如其近千页的著书,只要你开始迈入,开始欣赏,其长度或者说厚度便让你的胆怯之情消失殆尽。我向来最怕看外国名著,难记的人名、多线的人物关系以及复杂的故事情节,总是让自己放弃接受外围著作熏陶的机会。不过,《飘》是除《巴黎圣母院》之外,又一本让我喜欢上的外国文学。

说《飘》“厚实”,一点也不为过。不仅是指它的页数多,更是指其覆盖面的广——政治、经济、道德、爱情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作品。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庄园主小姐Scarlett(斯嘉丽)与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的纠缠为主线,伴随战争发生后的各种变迁,奏响一曲人类爱情的绝唱。其堪称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影片亦成为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的最著名的爱情片经典。

相对于《飘》,它有个更为熟悉的名字——《乱世佳人》,不过,后者的命名过于直白,且直指主人公斯嘉丽;而前者更具内涵,更富想象力。无论爱情、梦想,还是一种文明,乃至一个生命,都终有随风而飘、而消失的一天。

主人公斯嘉丽的前两段婚姻,一个是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Melanie(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斯嘉丽成了寡妇。另一段是为了重振破产的家业,由此骗取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和自己结婚。这两段婚姻中,斯嘉丽都是不幸福的,因为她的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个人—Ash—ley(艾希礼)。尽管艾希礼已经与梅兰妮结婚,斯嘉丽还是抱着“艾希礼是爱我”的幻想,导致真正爱她的和她所爱的Rhett(瑞德)离她而去。小说中艾希礼的爱对于斯嘉丽来说,就像一个“逝者”,已经飘远,远得那么缥缈、虚幻、不真实,却一直被斯嘉丽追随,空虚地缅怀爱情。她感情的悲剧,提示我们:总说逝者如斯,当不舍昼夜地来到的那么一天——梦想被现实打破,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梦想;抑或是爱情面临抉择,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掂量和权衡;抑或是突然发现原来死亡离我们那么近,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我们是选择看清一切然后悲观空虚不知所以地活下去?还是抛开死亡这一终端,“盲目”地积极活下去?面对“逝者”,是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重新上路?

或许,这就是《飘》这本著作,除去爱情、政治、社会、道德之外,更深层的思考。

小说塑造的斯嘉丽是刚强的、坚韧的、虚荣的、贪婪的、残忍的、自私的女人,但时代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她勇于承担责任,她敢爱敢恨,让我实在佩服玛格丽特·米切尔女士能将她塑造得那么鲜活,那么有血有肉,不愧是十年磨一剑的作品。

小说结尾写道:“……无论如何,明天总已换了一天了。”在开头,斯嘉丽的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所有的爱,所有的恨,很可能只需一缕阳光就可以消融,也很可能像平行线永不相交。所以,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拥有的人,因为我们总是并不确切知道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泰戈尔有一句诗说:“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历尽沧桑,才学会忽略过去,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飘》实在值得一看,每看一次,就会有新的感慨。

飘个人读后感(篇3)

不知怎的这个long weekend 突然想文艺一把,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了《飘》。因为我很喜欢拖延,而且电影的情节也不是很紧凑,我终于在两天内看了四个小时的电影。从头到尾一直很讨厌scarlett的任性与嚣张,对于她那种为了赌气随便嫁给一个人为了让心爱的男人生气的幼稚行为哑然失笑,估计她是韩剧看多了。

新婚丈夫在南北战争中战死她就马上迫不及待的要脱下丧服参加舞会更加强调了她这个人的没心没肺。不过毕竟人家是美女,即使再嚣张跋扈也让人生气不起来,而且她面对南北战争结束后痛苦的生活那种坚强不屈敢作敢为的勇气也让人钦佩,也难怪rhett常调侃她说every man you meet is dying of love for you,她的确有让人爱的死去活来的资本。

scarlett,人如其名,热烈的猩红色,但是电影处处都给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并不矛盾,但颜色太鲜艳,轮廓太清晰,感情太丰富。她的第二个男人是frank kennedy, scarlett为了用他的钱拯救农场嫁给了第二个她不爱的男人,但是这次的婚姻体现了scarlett的责任心,她不再是那个被人捧在手心宠爱的胡作非为的小公主了。

我一直很困惑frank对scarlett的情感,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完美的丈夫,迁就着scarlett做任何事,甚至间接为了她而死,可是rhett却一直强调他不爱她。我觉着吧,一切都是虚荣心搞的鬼。frank曾经是scarlett一众追求者里面毫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可能只是从众心理,我严重怀疑scarlett身边那些男人有多少是真心爱她的,甚至真心欣赏她,想和她做朋友的?

猩红就像一个宝藏。名利场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它,但只是为了露脸,不是为了真正喜欢它。或许得到了就会毁掉她不再让别人拥有她。此时也着实庆幸南北战争的到来让她勇敢地担起她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

她是美国内战后倡导和崇拜的独立和自由的形象。

第三个男人,她最后一个男人,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瑞德·巴特勒。他粗狂不羁,永远挂着令人迷醉的坏笑,以及他调侃讽刺的语气,我更爱看他和scarlett吵架而不是肉麻兮兮的说一堆和他气质不符的情话。在唯利是图、愤世嫉俗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一颗渴望带给scarlett幸福的真心,他总是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从容不迫的安排好一切,scarlett一定是瞎了狗眼才没注意到这个一直默默在她身边守护者的黑马王子。

rhett常说他觉得他和scarlett很像,那种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觉何时变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了两人都茫然不知,但我一厢情愿的相信rhett从一开始就爱着scarlett,他之所以不愿娶她是害怕失去她,这也是scarlett的悲哀,她太耀眼,太完美,让身边的人都不敢接近,说着一些敷衍的恭维话,却没有任何人敢付出真心。rhett从开始就知道scarlett爱着ashley,他却还是选择交心,看来他不仅对自己的魅力很有信心,更是因为他有一颗深爱scarlett的心。所谓再热的心也会随着时间冷却,在scarlett嫁给他之后表现出来她对ashely余情未了,在scarlett不停对他冷嘲热讽,对他们的女儿漠不关心,在他们的女儿骑马跌死后,rhett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scarlett,离开这片让他伤透了心的土地,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眷恋的了,从前他的女儿是他的全部,我还记得当他们的女儿出生的那天,他说:

“我终于拥有了一个全身心属于我的人。“当时心好痛,rhett处处为他人着想,自己脆弱的心却被自己最爱的人一次次伤害。同时scarlett也看透了自己不是爱ashely的,却不知从何开始已经爱上了rhett,rhett却拎着箱子扬长而去,冷冷的砸下一句:

”you think that by saying: 'i'm sorry,' all the past can be corrected?“ 留下scarlett在华丽却冷清的豪宅里嚎啕大哭。

这一幕真是让人拍手称快。

另一个角色是我最佩服的,melanie,ashely的妻子,她才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勇气与信心感化着身边每一个人,她从不区别对待任何人,面对丈夫飘摇不定的心大度待之,还把scarlett视为亲姐妹对待。

可惜这么好的人怎么就死了呢,她的临别遗言还是特意和scarlett说的,她考虑到了每一个人。其实,她很聪明,怎么会不知道思嘉喜欢丈夫的事业,还请思嘉在她死后帮她照顾丈夫和儿子。完美的大房形象啊,也多亏了她,帮助scarlett认清她真正爱的人是rhett,可惜为时已晚。

这部电影很长,但开场字幕《一个文明随风而逝》完美地概括了整部电影。面对文明的消逝,所有的主人公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意味着不同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很多事情都没有后悔的余地。

另外,电影不是happy ending是极好不过的事,否则太cliche了,要看皆大欢喜的结局的同学千万别手贱看这本电影了。

飘个人读后感(篇4)

部门:经济管理系班级:国贸1001宿舍:(g1-602)

姓名:郑艳艳陈艺玲尤美玉应含栩魏丽卿郭春莺

《飘》这本书,早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拜读过,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读过之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写作能力和那些精彩的对话。第二次,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段时间极其烦闷,于是读了很多的小说,《飘》是其中的一本,当时感叹斯佳丽命运的坎坷、南北战争所带给她的种种磨难以及她最终爱情的失去,从她身上感受一种的坚强,也学会了说:

“我现在不想,明天再说吧”。于是,面对所有的挫折,面对所有的不解,用一种自我麻醉的心态,轻轻带过。

现在,再读《飘》,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心态。。

对斯佳来说,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我讨厌她,不得不佩服她。她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她一生爱两个男人,但她一个都不认识。如果她认识艾希礼,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认识瑞德,她就不会失去他。

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女士,她是最受敬仰的人。

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

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过去的十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觉得斯嘉就像个孩子。她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执着,但她不在乎自己拥有什么。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

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不认识艾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他,当她认识他时,她已经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永远充满希望,充满斗志,永不放弃,永不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现在,每当遇到困难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

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

他说他从来没有耐心把剪好的裤子缝起来,然后告诉自己这条裤子就像新裤子一样,欺骗自己。断了就是断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了,上面还是有裂缝的,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但他更了解斯佳,所以他从不说,只是用行动来表达,斯佳也从不想认识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他没有勇气再试,他累了。

读完这本书后给我的感想就是,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呵护那些你认为珍贵的人,别让一切随风而逝,就像斯佳丽与瑞特的爱情在后悔与痛苦中被消磨殆尽。同时,它也告诉我,浮躁、自私、虚伪似乎是人性的本质,它就像一座大山,遮住我们的视线,使我们迷失自我,无法前进。而我们每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这些性格弱点而常常遇到窘境,我们不能总是抱着幻想去期待新的一天,要学会改变自己,尽力克服性格上的弱点,而不要总是怀揣“茫然的心态在老路上重蹈覆辙。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实现新的自我,新的一天才能实现。

飘个人读后感(篇5)

坐在书桌上,映着月色,打开一本旷世绝作,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文字中,走入美国的南北战争,走入《飘》的世界……

《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故事。内战发生以前,美国南部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位出身富裕家庭的骄傲公主。

斯佳16岁时爱上了邻居艾希礼,但艾希礼不顾自己的大胆坦白,嫁给了表妹玫兰妮。斯佳大发雷霆,嫁给了玫兰的哥哥查尔斯。不,战争爆发了,南方所有的年轻人都参军了。

两个月后,查尔斯斯在军营里,斯佳成了寡妇。为了让女儿感觉好些,埃伦请斯佳去亚特兰大。战争到了亚特兰大,斯佳和即将生孩子的玫兰坐瑞德的车回到了塔拉庄园,但塔拉已经穷困潦到了。斯佳的母亲埃伦刚刚去世,她父亲悲痛的神志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斯佳带领全家度过了难关。后来,为了家庭的繁荣,她违背自己的意愿嫁给了姐姐的男友弗兰克,成为木材行业的佼佼者。有一次,为了报复斯佳,弗兰克死于抢劫。

而深深爱着斯佳的瑞特,不敢再等了,终于嫁给了斯佳。但最后,因为小女儿的死,没有得到斯佳的心,她终于离开了她。

斯佳,一个像猫一样的女人,坚强而执着。当塔拉被烧得只剩棉花时,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姐,她亲自带领妹妹下田种植,用她的能力,成为了这个家的唯一支柱。她贪心、贪钱、冷漠。

可这些词用在她身上却是可爱的。

美国内战四年后,南北双方的不同政见导致了他们的反抗。同时,这本书也让读者看到了战争硝烟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

在19世纪的美国南部,上层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很苛刻。在男人面前,女人必须要表现的软弱无助。出嫁之前必须是家里的乖乖女,出嫁后要成为相夫教子的典范。

如果有人走出家门,离开丈夫出现在社会上,那就是越轨行为。而斯佳丽·奥哈拉对这一切嗤之以鼻,对所有的一切发起了义无反顾的挑战。

在困难面前,斯佳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绝望灰心,得过且过,也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美好时光。他秘密地决定让塔拉活下来。他放下小姐的架子,出去向邻居借吃的和种子,甚至杀死了一个从家里来偷东西的北方士兵。他屈尊向瑞德求助,娶了姐姐的男朋友,参与了弗兰克的生意,最后成了一个聪明而成功的商人。

虽然斯佳的挣钱行为不可取,但她的目的是不让全家挨饿,不让塔拉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中。斯佳丽强烈的责任感和不畏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她站在塔拉庄园的红土上大声宣誓:“从此之后,我发誓,不再让自己和全家人挨饿!

”他把母亲的天鹅绒窗帘改成裙子,决心征服世界,让那些欺负他们、冷眼看他们的人刮目相看。因为她是斯佳,塔拉庄园的大姐。他得照顾她的父亲和两个妹妹。我父亲曾经说过,如果他们身上有一滴爱尔兰血统,他们就会热爱这片土地。

当瑞德离开她时,她心中的蓝图又被残酷的现实撕碎了。她伤心难过,但她没有欺骗和泄露,而是坚定地接受了事实。“等明天回到塔拉庄园在考虑这一切吧,到那时候我就能够忍受了。我明天会想出办法重新得到他的。

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斯佳丽屡试不败的法宝。是的,过去已经过去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不幸和挫折,它都已成为历史。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明天将带来新的希望。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明天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集锦


根据您的要求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资讯“道德经个人读后感”,作品是作者埃尔热写的,读后很让人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如果我的策略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请把它收藏起来!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1

作为体现古代中国辩证法魅力的陶德清,作者阐述了道教的起源和基本存在的基本思想,社会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社会观和生活观虽然大多数文章几乎与诗歌的语言,一些晦涩,但与深刻的描述它没有太多。我对陶德青的理解主要是不作为和尊重法律。

第一段路可以是路,很路,

据说世界上的**可以用来描述语言,而不是永恒。可命名这是一个可调用的名称,而不是常量名称。无名天堂和地球,所有东西的着名母亲。

天地只是被提议,当没有名字时,一切都会发生,当他们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所以常常没有看到奇迹的欲望,常常渴望看到它的激情。这意味着,原因往往是缺乏**其奥秘的欲望,有时时**其倪的一面。

两个,同名。是不是没有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条路,有不同的名字。同神秘一样可以认为是深奥而微妙的,难以把握。

神秘而神秘,所有美好的门。这意味着神秘神秘的道路就是所有神秘的道路。

首先,本段阐述了对老挝法律的理解。在陶德清,陶氏是律法。道家对最根本的法律观念认为,法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受人民的控制。

对待法律的基本态度是充分尊重法律,然后才是运用法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辩证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规划的,科学的基础,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

老认为,依法守法,一切都会顺利,违法将是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如此详细地阐述:前者是根据人民的律法的古代法律之一,日子清楚,得到宁,上帝是灵,所有的东西都生了,后王是一个世界。

这句话做了一句话,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尊重法律的好处。上帝尊重律法可以清楚,地球尊重法律可以和平,神尊重法律可以带来和平, 河水尊重法律可以充满水,一切本质上尊重法律可以无尽,君侯王尊敬法律可以得到世界。所以推它。

上帝不能清楚,会被打破;不到宁,会死的;上帝没有精神,会惧怕恐惧;谷盈利,会用尽;会害怕下降。天空不清楚可能爆裂,地球不平静可能崩溃,神不显示精神可能消失,河水可以枯竭没有水,一切都不能生长可以死,国王不能统治世界是颠覆性的。这么贵基地,高在基地以下。

所以财富以穷人为根本,高尚为低。这是上述句子的例子,意思是侯王被用于孤独,丧偶,不是x这样的贬义词自称是自我宣扬的。这不是廉价的根本?

是不是?世界不像xx像玉,xx像石头这是总结上面的应用和例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求像玉那样美丽,像一块石头一样硬。

可以看出,与老人代表道教学派的规则法律是非常尊重的,在几千年前,中国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健全,但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科学性质,这是现在我们的物质主义是非常有益的后来的人更深更彻底唯物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这一节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对无为的古老崇拜。

在现实生活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道教在四个方向上的游荡。他们虚幻而虚幻,虚幻而傲慢。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雅,并感到那种无所作为。

俗话说:不是圣贤不打仗,稀有的贵重物品让人不是为了海盗,而是为了没有希望的人。它是规则的圣人,虚拟的心,它的腹部,它的博客,它的强壮的骨头;它常常使人无知,使丈夫不敢。

没有什么,没有智慧。因此,圣人对治理的方法是谦虚,人们学习,削弱了人民的愿望,增强了人的身体,使人们没有知识和渴望,所以聪明人不敢麻烦,自然的治理态度不会做坏东西。

关于陶德清的无为,第七章举了一个例子。永恒。天地长期以来,与其非学生,它可以长大。

它是圣人,是身体之后的第一个;外在的身体和身体。不是因为它的无私,它可以变成私人的。它意味着永远,世界可以长久,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存在,而是自然地生存了这么长时间。

所以圣徒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受尊敬的人,他们自己定下自己的程度,却保守自己。这不是因为圣人不自私,所以它可以形成自己。

不作为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观点,促进社会的不作为,为国家的稳定作出贡献,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所作为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所以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古老的不作为在辩证方法上应该分为两个,然后是好和从穷人和那些改变。

陶德清是中国古代辩证启蒙的一部朴素杰作。从远古到几千年的人性,他探索了法律的前奏曲。辩证地看待它,无论是精华,放弃它的渣滓,我们的生活的指导是非常有益的。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2

道可道,非常道——读《道德经》有感

道之精深,实为所动。得道者,圣人也。鲁迅有言: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于老子,我觉得所有的注解都是有偏差的,都有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成分。所以,最真实纯粹的老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5500余言的《道德经》里。

只有细读,才能了解老子的天地思想,从经典中汲取精髓和力量。

《道德经》第一章便说:“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缴。

”可以这样说,无是常态,是永恒;有是暂态,是须臾。既然如此,老子便常常登上巍峨的高山,或者沿着宁静的河岸,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至常常物我两忘;然而他并不是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常有以观其缴”,所以他也时常走进喧闹的尘世,思考着世事规律,体验着人生欢乐。这是我对第一章的理解。我不是偏执狂。

如果说后来佛教在“无”中走得太远太深的,儒家在“有”中不屈不挠的话,老子更是一位在“无”和“有”中从容出入的智者。他不是孔子,循规蹈矩,在尘世间过于疲累;也不是释迦牟尼,在尘世外独伴青灯。他是一个更接近自然的长者,正在告诉我们他的道路。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就像老子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达,那么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了。所以,道是无法解释的。

根据老子自己的论述,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存在的一般原则。但是有不同于天地万物,因为天地万物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有”,而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却不是具体事物,谓之“无”。所以,“无”就是道。

这个“无”是相对具体事物的“有”的,但并不是等于零。道既不是实体的具体事物,也不是空无所有,用老子的原话来说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它是一种“惟恍惟惚”的存在。正是因为道的空性,宇宙万物才得以创造,成为宇宙的起源。道超越了时空的存在,老子会说: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强调不作为。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不作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的本意是不妄为、不非为,是指按照自然界的规律,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顺势而为。这也是统治者和管理者需要做的关键点。否则,国家就会崩溃,企业就会倒闭。

所以,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老子的道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势”字,这个“势”字,看似浅薄易懂,实则是自然万事万物生长的真理。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受无尽的追求和欲望的折磨。

在整本书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最欣赏的自然是水。水不仅是圣人的化身,也是对道的完美诠释。

在成都读书,潮湿的天气时常出现。因为常见,我也很少思考水中的哲学意义。水源来自山顶,俯瞰世界,却愿意顺流而下,滋养万物。

但它不会与一切竞争,甚至不会在别人不喜欢的低洼处定居。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

当它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平静之下仍然是不断的渗透和循环。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崇高而甘愿去卑微的地方?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

有多少人在自我循环的过程中永不停步前进?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弱者如水,不能与世界竞争,慢慢化解强者的力量。

而水的柔软是一种看不见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空隙,水就可以渗透进去。当然,我们最大的柔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人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

水可以洗去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清醒。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它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在《人生的境界》中写道: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个是自然的产物,后两个是精神的创造。自然的最低境界是功利境界,其次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具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价值。”我们只有脱离世俗的桎梏,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加完备,而从《道德经》中的得到的启发与思考,无疑对我大有裨益。

其行越远,其知弥少。最后,我骑上了蓝色的公牛,走出了函谷关,从此没有了踪迹。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让我们享用不尽。

《道德经》玄之又玄,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思考还远不止这些,而这些顿悟出的哲理,势必会让我更好地参悟人生。用老子的话,就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3

读完《道德经》,我从中受到很多启迪。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但是由于本人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只是十之一二。

首先,老子总结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了解生活世界,看待生活态度,主张重柔、守女,反对强悍、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

有为与无为。主观自尊,不考虑客观变化,这是有希望的。主观上没有个人观念,但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即不作为。

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对生活的看法。

1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无为”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老子提倡向天地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影响统治阶级,使人民得到更多的自我约束,安居乐业。

2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上的不作为不是治标,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尊守自然规律,滥用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加各种奥林匹克数学、学习钢琴、拉小提琴等训练,往往适得其反。

3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我们总是强调人们应该无私奉献。无私是自私欲望的弱点。奉献是给予的欲望和力量。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我们身边有很多无私的老师。他们不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来支付。他们做每一件小事都很认真,只是为了获得伟大的教育。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这是一本值得无数次阅读、品尝和学习的书。韩采芹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4

竹料一中唐建军

近期大概阅读了一遍《道德经》,也看了一下名家的心得体会,结合所得,下面谈谈个人感受.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老子重视人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和辩证法。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阅读自己的答案和个人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在微观层面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力乃至物理学都有自己独特而精确的理解。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决定的。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来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背自然和中国共产党规则的事情时,你就做其它的事情。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 人发,地发天,天发道,道家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它显示了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他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什么老子认为三种生物意味着老子认识到宇宙中只有三种基本的东西?

那么与现代物理学相对应的三个事件是什么呢?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

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泉,也可以从自然的角度确定为一个特定的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事实上,道德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

任何轨道,比如导弹的轨道和物体的轨道,都离不开力。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

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在这一点上,物理学在未来一定会给出正确的认识。因此,可以认为道德经典在宏观上可以于动力学相对应,即从物理学角度对抽象观察的认识。

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5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800字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现代汉语解读】天地从不标榜自己仁义,对待万物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圣人不声称自己仁义,对待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不要求回报。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吗?它内部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却越多,生生不息。到处去追随、探究万物,这样做没有尽头,还不如回到事物的中心,找到道的秘密。

【延伸解读】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看到,许多标榜自己如何仁义,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处炫耀的。这些人未必真是好人,说的多的往往做得少。标榜的目的无疑是谋求回报。刍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刍狗不是活的生物,在它们面前标榜仁义没有用,可以理解为不求回报,也可以理解不一视同仁。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风箱。橐与都是动物皮做的,两者有区别,橐为两头都有开口的,而囊只有一个口,橐作风箱用,大约唐之后被木质风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装东西的。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间空心。老子强调作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捞取。想为自己捞,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各种术很多,难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质的,关键的。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很现实,醉心于各种技巧与方法,这些都是术,在工作中,生活中马上可以使用。其实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论,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变应万变。术有很多,无穷无尽,道是根本,只有一个。道与术的关系,就好像科学与技术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技术只能玩花样,无法深入发展。

以当今互联网社会来说,海量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去吸收这些资讯,并为此而自豪,进而追求更多地去获得这些所谓的“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和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这些资讯自觉地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6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的论述组成,聊聊数千言,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阐述了全书的总纲。“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一种是作为自然之规律的“道”,还有一种就是作为人事之法则的“道”。这三种含义既有区分,又紧密联系,作为宇宙之本原的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就体现为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事法则之“道”。反之,人事法则之“道”又体现着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又反映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它是无形无状,是“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时,“道”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故“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那是一时之“道”,非永恒的、无限的、终极之“道”。任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相较于宇宙的演变,都只是“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价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名,可名,

非常名”。

《德经》开篇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句为下部《德经》的总纲,主要讲的是人德。所谓德,即是人对于天道的顺应,对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顺应。老子将“德”分为“上德”、“下德”。“上德”顺应“道”,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样,上德同样不可言说,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总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这种能被人感觉到的德其实已经不是浑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级的德了。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子的纯真无邪之美与一个看上去贤惠温柔而内心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样。因此,“上德”乃是一种自然而然、具有者浑然不觉的德,而下德则是一种能够画出具体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去执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说之德,而下德则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庄子便曾说过“圣人生,大盗起”,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备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声。老子认为失“道”之后,才会有“德”,失“德”之后,才会有“仁”,失“仁”以后,才会有“义”,失“义”以后,才会有“礼”。而“礼”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祸乱的开始。老子虽然不以为然,但也并非对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对其进行了优劣排序。最后,老子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应该尽量“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上德”和“下德”之辩也显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并成了后世历代中国人伦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诵读《道德经》以来,感触最深的是《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是“道”的完美诠释。 它“润物细无声”,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水往低处流”,是它“不争”的写实。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向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污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另外,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提出了许多二元对立命题,并对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如强与弱、得与失、巧于拙、进与退、争与不

争、有为与无为,等等。这些辩证观点启蒙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现代人的感受不谋而合,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对后世产生广泛的深刻的影响。

《道德经》这本神奇宝典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7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3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道德经》读后感一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那就是我自己。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个智者,他会站在人群的前面,告诉每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告诉后人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我们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和我们自己毁灭。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不同的事物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所以我们只能仰望触摸他的深邃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能滋润万物,但不带走万物,愿意呆在最低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但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去一个更高的地方。很难避免竞争。如果有竞争,就会有战斗。如果有战斗,就会有***件。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只要我们把它修长,就会有很多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如玑如玉的文字,清新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高层次的理论,虽不完善,也无法颠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二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能够感悟出个体自我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阅读自己的答案和个人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在微观层面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力乃至物理学有着独特而精确的理解。

下方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我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1章)

“道”能够泛指,自然的方面能够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能够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决定的。

“十分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是一切都不确定。也能够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十分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十分道”就道出了人类不一样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背自然和中国共产党规则的事情时,你就做其它的事情。当然,在那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决定是务必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方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能够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一样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 人发,地发天,天发道,道家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个性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能够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能够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它显示了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他的战争策略。

(5) 道生一,二,三,三。(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搞笑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什么老子认为三生意味着老子认识到宇宙中只有三个基本的东西?

那么,现代物理学对应的三个事件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能够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能够推出,二生三的物理好处。“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

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能够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泉,也可以从自然的角度确定为一个特定的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事实上,道德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能够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

任何轨道,比如导弹的轨道和物体的轨道,都离不开力。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

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能够认为道德经能够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

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 篇8

不推翻整个世界,往往难觅真理。

因为流行于大众的价值观,往往是虚假的,是浮华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极致方是肯定。正所谓,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老子的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无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荣辱不惊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败自然之道。

众人的道是内欲外刚之道,是浮华之道,是有为之道,是刚强之道,是荣辱皆惊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败论英雄之道。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

圣,无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谦卑柔弱。

内在正直崇高,外在谦卑柔弱,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圣和王是一体,不二分,故而以王为圣御自身,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观。

而众人之道,却是内在被无穷的欲望所填满,外在张扬刚强,自身被这些欲望所奴役。简而言之,便是以欲望为刚强奴自身,内欲外刚。

什么是天地大道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自然法则,法则生无,无生有,此三者生万物。万物(有无)矛盾一体,自然法则使其和谐统一。

世间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体,矛盾双方始终相随,又互相转化。

所谓的道,便是有无相生。

现在的无将来必有,现在的有将来必无;现在的有过去必无,现在的无过去必有。空间上的有和无,是通过时间上的变化产生。举个例子,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便是此无彼有的过程,其中有着无数有无相生的过程。

计算机语言是0和1,万物由阴和阳组成,时间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

知有无相生之道,明物极必反之理,便见天地大道。否则,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无的浮华之道。

什么是无为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事物发展自有其方向与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

无为,是为而不为,为而不刻意地去为,就是没有私心、目的的有为,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是顺道而为。

顺道而为则无不为,该为时而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有为之道则是有私心、目的的为,是背道而为。

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所以尽人事,听天命,顺道而行即可。

为何要谦卑处下,柔弱不争呢?

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众皆往上处,往强处,以恐后而争先,以荣为荣,以辱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为英雄,以败为无用。

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骄,骄必败。

耀武扬威,居高临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张扬,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谦卑处下,自尊自爱,不曲意逢迎,便能爱己及人,威望与尊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故而,上位者谦卑处下得威望,下位者谦卑处下得尊重。恃强凌弱不可取,傲慢刚强亦不可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争自争。”

因为柔弱不争,所以没有争之烦扰与痛苦,同时也能减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养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内在的涵养对他人是无害的;外在的行为手段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最终会损害自己。

所以,处柔弱不争,以此提高内在涵养比费尽心机去争取高明许多。

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成败与荣辱得失亦不过是一时之烟云,迟早幻灭罢了。

大爱无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拥有所有。

人如杯子。

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满,智慧无形它永远也填不满。

杯子满了,那是因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满,满则溢,盈则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减陨私欲以其补充智慧,人道减损智慧以其奉养私欲。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顺从人道者凡,反之则超凡脱俗,与道合一。

天地不仁,以无爱而大爱,大爱无疆。

言而总之:清静无为,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无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乐。

人生的智慧是不寻求痛苦与烦恼,是等待,是希望。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集锦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1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悠久的古诗史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苏轼、王安石。

我最喜欢的是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短短的两句诗中就蕴藏了两个道理。

不过,今天,我们先聊聊它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后,与好友在途中一同游览庐山。在参观中途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面指庐山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则峰峦起伏,从远处和近处看庐山,所看到的感受又不同;实指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一角,就下定论。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只有置身“山”外才可知庐山的真面目,告诉我们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时,就发生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故事。吴王夫差战胜俘虏越王勾践,而越王勾践买通伯嚭,排挤伍子胥,获得吴王夫差信任。这里在“庐山”中的人是吴王夫差,而置身“山”外的是伍子胥。而越王勾践就是把看清大局的人除掉了,为“逃生”打下基础,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生活中事例也随处可寻,例如:当你在下棋时,经常会在不小心的时候输掉;而如果你在旁边观看,局面就会看得一清二楚。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特别喜欢苏轼的这首充满哲理的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2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的思维逐渐被快速而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据,对于诗词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人们的认知逐渐模糊。当我读完《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古诗词之美以及它对于生活的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我深知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工作繁忙让时刻处于高压下,很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而《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以古诗词为线索,让重新审视人生,感受内心的美好与世间万物的和谐。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一点是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浪漫的态度。古人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将理想和追求抛弃,而只是为了生存而奋斗。古人的诗词提醒着,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可以成为心灵的滋养剂,让的内心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古人的诗词也展示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在古人的笔下,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和谐,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无论是山水之间,还是四时更替,都可以从古人的诗词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自然之美。而当置身自然之中,并借古人之手,用心去欣赏、思考和体验自然,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


古人的诗词教诲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美好,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当在忙碌的工作中稍作停顿,用心去品味诗词之美,会发现古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的诗词是他们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领悟,是他们对于人生和情感的刻画。古人的智慧,细腻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洞察,对于也具有启迪的作用。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更加充实和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读完《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后,我深刻认识到古诗词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内心的滋养剂和心灵的寄托。通过阅读古人的诗词,可以找回自己,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职场关系还是自我成长上,古诗词都能够给以启示和参考。它让更加热爱生活,关注内心,培养情感,涵养心灵。


在今天这个以信息快速传播为主导的社会中,应当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诗词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深深触动。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于古诗词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让诗词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让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3

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学会汲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去寻找最好的自己。

合上书页,不免羡慕于丹老师,不仅在阅读、思考中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让自己的美丽与气质由内而外,缓缓散发。书中的文字、语句之间,唤醒诗意,润泽心灵。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4

寒假前我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一档节目深深地吸引了。《中国诗词大会》是**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特别节目,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现代中国人生活和精神质量为宗旨。节目采取电视比赛的形式,展现中国诗歌爱好者的知识和个性。

在**节目的过程中,我被选手们激烈的竞争所吸引,感觉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少,太孤独和无知。于是在当当网上定了一本于丹老师写的《最美古诗词》一书,在寒假里,捧起书细细品味起来。

如今,乍然读完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从于丹老师的描述里,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像是活生生的缱绻于那“有美好,有眷恋,有失落,有感伤”的诗词意境里。

诚如作者所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乡愁,但孩子们的眼睛像月光一样清澈明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

背诵诗的声音起起落落,就像早春的鸟儿一样。长大以后,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简单的物品,它们已经成为我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意象。

而今,这已成为了对教师最多的比喻,最高的赞美。当工作繁忙,麻烦来临时,我们想安静和放松。谁没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当年华老去,相信我们也会像蒋捷一样,轻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诗意的人生里应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

伴随着对无奈的追求,执着的忧伤,适时的感动,这些其实都是生活的内容、魅力和意境。

就在这时,想起了班上的孩子,如果孩子都能够理解这份诗意,感悟这份诗情,我相信他们都会爱上这诗意的语文,爱上这诗意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5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情感,没有幸福,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和欢乐,那么这不是上帝,而是一堆骨头。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圣人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遇见一个好人,会使人心旷神怡。

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有多高,读两三本书都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6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是一种状态。农村不仅属于陶渊明,也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个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的更远。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得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

如果斜阳只照亮自己的忧伤,古今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的歌声。更重要的原因是,斜阳照耀着古今,见证着江山的变迁。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明月,每个周期都有自己的起伏。

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

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画的生活,不去生活一个诗意的境界和诗意的魅力。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我希望“深知身在情长在”,每个人都有爱、有恨,而不是只追求吃喝等物质享受的高等动物。

我希望能看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而不是只有钢筋水泥的森林

我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的**能进一步扶持传统文化,让优美的诗歌得以一代代传诵于我们的子孙。这样,中华文明就会像一棵参天大树,永远绿意盎然。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7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一)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入国人眼帘的是人生的跌宕起伏、嫦娥的迷人相思、久别重逢的深情,却很难成为一个只反射太阳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帮助孩子和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古诗词外,对我们成年人也更有帮助。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以前的童年记忆占据了大脑的大部分,而之后的余生就是是光飞逝。

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二)

历史的光影轮转而散,许多令人惊叹的光影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但唐诗宋词是柔和不变的橘红色光芒。我坐在灯光下,在最深处遇见了诗人,然后开始学习诗歌生活。

我跟着橘色的灯光,回到了盛唐。在那个诗溢的时代,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和盛唐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只有在品尝了人们的诗歌之后,我们才最终明白诗歌是每个人灵魂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有诗,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过诗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三)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要性。

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喜欢学习,我想很多人每天都背诵单词。你想每天背诵一首诗吗?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我希望在读了一些唐诗宋词之后能读到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很高兴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8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9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于丹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则是一本给予我们重新审视古诗词的机会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将古诗词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介绍和阐释。而且作者以她自己的方式,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让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词。她以自己多年来对古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为基础,通过她独特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那些原本附着着尘埃的古诗词再次焕发出了它们原有的色彩和力量。

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思乡诗》。在这个章节中,作者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诗词,展现了古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也有着常常离开家乡的时候。每当我思念家乡时,这些古代诗人的情感就像一股清泉一样涌入我的心中,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要,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古诗词则提醒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们让我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许多古诗词。在今天,很多人都只熟知一两首古诗词,对于其他的诗词则知之甚少。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重新认识了那些被人遗忘的诗词,感受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启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通过《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我明白了古诗词并不是一段昔日的记忆,而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美好。古诗词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一种可以与我们共鸣并启迪我们心灵的文化品味。我们应该通过读古诗词来鉴赏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和一种智慧的传承。我们应该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从中汲取力量,修身养性,使之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座右铭。

总之,通过阅读于丹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对古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读古诗词,去挖掘其内在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并在当下感受到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读古诗词,让我们西方思维的人,不仅仅与古代的华夏文明对话,更能品味到这种独特文化的魅力。

重温最美古诗词个人读后感 篇10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 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后感合集5篇
    一篇优秀的读后笔记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不少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都能从中收获很多。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记录一下了,如果你对“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不要错过。...
  •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个人读后感9篇
    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有什么秘诀呢?仔细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脑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这时候就可以把心中所想诉诸与笔墨,以下是杂文852小编整理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个人读后感”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白牙读后感(4篇)
    读后感是人对书中事物的感叹,说出来世间真理,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 读后感呈现了对作品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探究和解读。这篇文章经过编辑精心打造“白牙读后感”一定能够让您满意,知识的分享是一种美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 [荐]从一到无穷大个人读后感合集
    杂文852的编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从一到无穷大个人读后感”的文章,请将本文保存以方便针对性的参考。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当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心灵也在阅读中得到了一些感悟。此时不妨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撰写成一篇读后感。...
  • 目标感读后感集锦4篇
    《目标的作者》高德赛,主人公罗哥,哈有自他的同时,家人们,还有教授钟纳。罗哥是白灵镇上一个工厂的厂长,他刚上任的时候,预期特好,而实际情况更为糟糕,工厂累积了大量的,订单延迟客户怨声载道,费用不断的增加,公司总部决定:三个月后如果还是持续亏损状态,直接关闭工厂。面对这样的困境,厂长罗哥陷...
  • 个人英语学科教学计划集锦4篇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假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新学期即将开学,回顾以往,教师们应该认真写一份教学计划。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学科教学计划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探讨“个人英语学科教学计划”,如需更多工具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邻居读后感推荐

  • 《青铜葵花》优秀读后感(通用9篇)

    2024年01月25日

  • 李镇西《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篇

    2024年01月25日

  • 送别读后感8篇

    2024年01月24日

  • 《花儿与少年》读后感集锦通用

    2024年01月22日

  •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想600字

    2024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