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青年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68

相关推荐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6篇)。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到更多的快乐,读者们都很喜欢看作品这本书。 阅读信息过于复杂时需要记录下来,写读后感是个好工具。经过研究我们为大家分享一篇题目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的文章,如果你喜欢这个网站请记得将它添加到你的浏览器收藏夹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篇1】

葛任涵

窗外,狂风骤雨,“烟花”肆虐杭城;屋内,书香阵阵,我静静地翻看着朱光潜先生的那些信。

这些信是朱先生写给青年朋友们的信,与青年们在读书、升学、做人、修身等方面进行系列探讨,紧紧扣住现代青年的态度、习惯来劝诫青年,读来使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谈动”与“谈静”,朱先生在书中给出他的理解:动,是排解烦闷和愁绪;静,则是会领略趣味。而我认为,动与静是学习的两种状态。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既要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又应心境空灵、闹中觅静。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由此可见,才识需学习,而学习则须静心,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动静结合,相辅相见,才能成为成功的青年。

动,是勇攀高峰;静,则是专注静心。

近日,东京奥运会首金的获得者是一位年轻的浙江姑娘——杨倩。奥运精神追求的是更高、更强,为了参加奥运会,她持之以恒地刻苦训练,不断挑战自我,达到最好的状态。在比赛中,虽是初出茅庐,但她沉住气,全神贯注,以自己的节奏发射子弹,一步步稳扎稳打,尽管最后一枪之前还落后0。1环,可她依然丝毫不慌张,最后一枪打出了比对手高出0。9环的好成绩,成为东京奥运会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动,是脚踏实地;静,则是仰望星空。

我在杨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虽然没有她那惊人的天赋,但是我也可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追逐梦想。从幼儿园开始,钢琴就一直陪伴着我,在过去的八年间,无论学业多么繁重,我都会坚持每天摸一摸它,弹奏一段音阶与琶音,学习几个新曲子,体会一下作曲家含在其中的情感,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像妈妈一样的音乐老师,我还要像我们的班主任——任老师那样,到新疆、西藏的大山里去做老师,为大山里的小朋友带去动听的音乐。我也知道要实现这一梦想,现在的我要做的就是抵御外界干扰,静心学习,不断汲取知识,不断攀登学习的高峰,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在自己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不知何时,窗外的风暴开始散去,厚厚的云层中透出几缕金色的阳光,照进窗户,洒在我的书本上。我合上书本,抬眼望向远方,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也变得愈加坚定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篇2】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读了朱光潜先生寄给我们的十二封信,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

在每一封信中,都显示出这位美学大师非常博学。相比之下,我们太小了。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各类竞赛、学生会工作,每天都很忙,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没时间看书。

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

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花点时间看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它将不会放在第一个字母中。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来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每天一本半的书,这仍然算作休息时间。

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阅读时间,而是一种愿意冷静下来阅读的心态。

十二个字母,像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谧、抉择,还是亲情、友情、爱情,他们都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应对,而是用深邃的知识、长者的语调,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一位作家刘同,他用自己的经历触发每个谐振器发出自己的声波,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告诉我,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

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

刘同和他哥哥一样,告诫许多弟弟妹妹。现在,很多大学生说话时经常伤害别人,使用不准确的词汇,需要多读书。

的确,每天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是时候安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篇3】

上周我主要在读两本书,一本是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由孙璐老师推荐并借新书于我,至今仍未读完;另一本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是三年前买的书,之前只是浏览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将它搁置高台一直没有看了。直到近日与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潜先生“读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的观点,又在另一位好友日志里看到先生“此身、此时、此地”的座右铭时,我才从书柜里翻出此书重新拜读。我向来不太习惯于计划性地阅读,读什么书看心情,更看缘分。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学者大都是“从朱光潜谈起”的。本书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欧求学期间给国内一家杂志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众为普通中学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内容涉及读书、写作、求学、恋爱、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亲切且通俗耐读,饱含哲理又深入浅出。全书字数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过后脑海空空如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了多次,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是将书本知识自我消化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作者认为现代青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不能从根本上下工夫。从客观上言之,科技越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难就日益减少,人类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轻浮粗率,所以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不允许人们放慢脚步潜心钻研,人们逐渐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面对各种诱惑“摆脱不开”,最终心生烦恼,人生悲剧由此开始。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本书,匆匆浏览后就想从中获取真经指导人生;上一节课,对教材内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学生面前大放厥词;带一个班,顺利调解了几次同学间的小矛盾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规律。我哪里知道,看书、上课、带班背后的学问大着哩,岂是我这等乡野匹夫、愚笨之徒花点儿时间就能悟出来的。太着急就会放弃埋头苦干,习惯投机取巧,浅尝辄止,严重时还会自我膨胀,栽大跟头。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并不充实,因为充实是一种精神感受,不在于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过程中我仅仅是在完成任务,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没有自己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所以我建议身边的同学们:学习要脚踏实地,耐心钻研,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从根本上下工夫,坐得住冷板凳,才会有所成就。生活要顺乎内心,寻找乐趣,勿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只有顾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闲暇时寄托心神,才会获得幸福。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没有同学的羡慕,师长的表扬,没有奖学金、重点高中、各种荣誉的诱惑,你依然应该坚守,主动地为自己的生活着色。无论每天有多么繁忙,你总要抽点时间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地发展自己健康积极的兴趣,或读书、或写作、或画画、或唱歌、或打球,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学业、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乐,是体验,是充满生机,如果因为学业和工作而忘却了生活,忘却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共勉: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赏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篇4】

蒋湛恩

读正文前,映入眼帘的是关于作者的简介。朱光潜,生于189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24岁,新中国成立时,他53岁。他经历了中国物质最贫乏,却精神最富足的时代,见证了中国从灾难深重到独立自主的变迁。他以十二封书信展现出一个学者对当代青年人的要求和期待。

十二封信,十二个主题,十二个期许。作者与青年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浮宫所得的感想,谈人生与我。我每读一封信,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哲思的天地。

书信在手,感觉字字珠玑。作者对青年的关心是那么诚挚,叙述的语气是那么亲切,宛如家中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在教我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处理问题、怎样树立三观。掩卷而思,隐隐地,关于读书、动与静、内省与反思,均有些清晰的思考在我脑海中慢慢酝酿开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究竟怎样进步呢?在第一封信中有了答案。首先要解决的是时间够不够的问题,“难道你比那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孙中山先生)还要忙些么?”这一反问可以说堵住了全天下以“忙”为借口而不好好读书者的悠悠之口。是啊,古有李密牛角挂书,今有闻一多醉书,我们有何理由“没时间”呢?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其次,是要解决如何选书的问题。作者告诫,对于选书要“慎加选择”,专家、学者可以推荐与介绍,但选择在于自己。不过首先可以将“不必读”的书(不能撼动我心灵、不能激励我思考的、谈书的书)排除在外。同时,读书要讲究方法。第一遍需快读,第二遍需慢读,还要做笔记。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在谈动与谈静的两封信中写道:闲愁最苦,而愁胜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闲时生机静止,便有愁之感。因此,作者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对一代代青年人的要求。晋人陶侃,朝夕搬砖于斋里斋外之间,便是如此。而前文的“感受”,是静,也分“强弱”。“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心似“方塘”,天光云影印在脑中,源头活水便是其中之趣。而领趣的能力,便天资、修养两等分。我认为:静是文,动是武,光是文,哪怕是天才云集,那也不过是一群书呆子而已;光知道武,哪怕个个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那也难免成为一堆有勇无谋的蛮汉。只有能文能武,才是我心中的标准的青年。统而言之,“文武之道,一张一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认为唯有文武双全、动静结合,方能品到生命的况味。所以我应该要求自己“好好锻炼身体、时时学习思考”。

“贫贱不能移”,革命,就更需要坚韧的意志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意志”与“精神”如何养成与树立?一是升学后,“不染着时下习气,不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且不能不懂装懂”。二是学会摆脱,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无法两全其美时,便要学会选择与放弃,并不后悔,如果无法选择或后悔了,我认为就是摆脱不开。三是要勇于开创,勇于革新——作者在《谈十字街头》中写道:“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世界,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是啊,自古以来,多少变法官员,只因一心为人民,誓与落后的制度作对抗,就算没有好下场也在所不惜;现代科学的认知改变,像“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摩擦,迸发的火焰烧伤多少科学家呢,但他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啊!但世间若没有他们这群先驱者,人类岂非乌烟瘴气、停滞不前?

当然,求知的过程,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有思辨精神。孟子早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赶上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提问,或否定权威,都不用害怕会迎来“十字架”、“断头台”了。那碰到教科书上存在的问题,或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质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曾有这样的念头:讲这些大道理给我们这些才十多岁的孩子听是否合适?读完后,我有了答案: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树立理想的教育,是不怕早的。相反,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少年、青年的家长,可能从来就不能如此全面地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十二封信的后面,站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导师。

这十二封信,纸短意长,处处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感谢这本书,它促我自省,也激我向时间、向社会、向世界去寻找答案。与其说是学者对青年的期许,不如说它将化为我今后对自己的期许,获得挑战自我的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篇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动读后感

作为青年,我们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在这个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在我读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所触动,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希望。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某某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集合,每一封信都包含着作者对年轻人的真挚关怀和深入思考。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他给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封信,题为《人生的意义》,他告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且勇敢地去追逐,不要被现实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这封信让我想起了自己在追求事业成功时所遇到的困惑。通过书中的启发,我明白了成功的真正含义,并且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还有一封信,题为《挫折和成功》,他告诉我们在遭遇挫折时要永不言败,并且要从中汲取教训。这封信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失败。通过书中的启示,我学会了从中积极地反思和发展,使自己更加强大和进步。

此外,还有一封信题为《积极的心态》,他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且要学会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封信使我意识到,一个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成就至关重要。通过遵循书中的建议,我学会了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力量。

这本书中还有其他九封信,每一封信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意识和培养领导力等重要的生活技能,还学到了如何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等生活哲学。

总的来说,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作者的智慧和启示,我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同时也获得了如何成功和克服困难的重要指导。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信念,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青年时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智慧,帮助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达到自己的潜力。我强烈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每一个年轻人,相信它会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个人读后感【篇6】

韩嘉豪

这个夏日,绚丽灿烂的落日洒尽了最后一丝余晖,宣告着少年时代的正式结束。随即而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迎着远方缓缓升起的朝阳大步向我们迈来。

初来乍到的我们带着几分疑惑好奇张望,而年轻的面庞悄然之间已深藏不住青年人的风貌。请不要慌张,不要害怕,神秘又奇妙的青年时代,正等待你去用心去探索。瞧!朱光潜先生早已为你绘好一份地图,你,只须翻开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想象去吧!去吧!去解开你心中的一道道疑惑吧!去打开你思维的大门,去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炎炎夏日,初逢朱光潜的文字便如啜饮一杯清郁幽香的好茶,滋味绵长。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潜心耕耘,在生活中待人谦逊,而且他还是一个愿终身与青年为友的志士。每当轻风拂过书页,一道道柔和而深邃的光芒便从字里行间闪过,那漾动着的正是朱先生对生活敏锐而又深刻的觉察,对困境通透而又豁达的态度,对人生恬淡而又睿智的向往。

来,把你的目光放在这第十封信——《谈摆脱》。夏日晚风习习,手捧一卷书香,便有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奇妙感受。这个“病象”在我身上其实早已显现,皎洁的月光下我的思绪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一起飘进了夜色里。

自从进入初中以来,我的英语频频挂科,“89”这个数字仿佛成为了我学习上的一道坎,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妈妈总说:“你只要多花些时间,多刷些题目就行了。”于是,打小倔强不服输的我便开始了一场与英语考试孜孜不倦的“恶战”。然而尽管忙碌不堪,刷过的试题也堆积如山,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的成绩依旧是稳如泰山。渐渐的,我开始有些心浮气躁,无暇心静,成绩既是我奋进的目标,却似乎也成为了我无法挣脱的枷锁。多少次看到成绩时,沮丧、无奈、抱怨,千般种滋味如鲠在喉。

“提的起便是抓得住”,窸窸窣窣间我从书本中抬起眼来,“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的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朱先生的一席话像夏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人醍醐灌顶。对于正在黑暗中摸索的我,这句话就像一把苦苦追寻的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桎梏,化作一条奔涌的大河,瞬间漫过我荒芜的心田。我明白了,也许我应该摆脱那盲目刷试题的方法,也许我应该去追寻求知最本真的乐趣,也许我应该排除杂念多有一分耐心,我要去寻找适合我自己的学习“秘法”。

再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深觉朱先生将青年中存在的种种病象描写得是何其准确精当呢!他与青年同胞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像春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众蛰。他那炙热的情感,温润的气度,丰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审美,在一封封言辞恳切、情意深长的书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想必陶醉其中的你们早已感受到了吧!

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这个素月分辉的不眠夜里引领我走向了精神的盛夏,也让青年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更加信心满满地迈向光明的未来……

  • 爷爷的爷爷读后感(6篇)
    读后感怎么能写好?作品就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们。读后感是自己阅读作品后最真实的体悟,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爷爷的爷爷读后感”资料,请注意这篇文章仅作参考资料!...
  • 《夏洛特的网》的最新读后感6篇
    怎样让自己写作品读后感时不感到烦恼呢?当阅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大家都会新的见解。写读后感不能脱离原件,要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这篇文章是栏目小编从网络上认真筛选的优质“《夏洛特的网》的最新读后感”文章。...
  •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个人读后感9篇
    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有什么秘诀呢?仔细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脑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这时候就可以把心中所想诉诸与笔墨,以下是杂文852小编整理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个人读后感”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关于《简·爱》的读后感6篇
    这是一位命运波折、经历坎坷的女性,她用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思想鼓励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理想的幸福生活。她是人们心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强者,她虽然瘦弱矮小,却屹立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坛永垂不朽,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伟大女性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舅妈那饱受欺凌,后来她进了孤...
  • 幸福之路的读后感汇总6篇
    马克思主义告诉过我,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哲学,要想读懂一本关乎哲学的书你必须要先去了解作者的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我所读的《幸福之路》是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写。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他的祖父约翰拉塞尔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曾两次担任首相,并被封为伯爵爵士。其父安伯力...
  • 关于简爱的读后感精选6篇
    你会怎样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当品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读后感应该写出自己的新意,“关于简爱的读后感”或许能够帮助您找到对这个问题更好的回答。...

青年十二封信读后感推荐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合集5篇

    2024年01月20日

  • 【热】李白《将进酒》读后感10篇

    2024年01月16日

  • 小豌豆读后感作文汇总5篇

    2024年01月13日

  • 少年维持烦恼读后感3篇

    2024年01月12日

  •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9篇)

    2024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