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数学史读后感

数学史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833

相关推荐

数学史读后感汇总6篇。

在空闲时间,我们有时会选择读一些自己感兴趣书,作品这本书当中的细节感动了很多人。在看完一篇文章后,为了更好的读懂作品,所以我们要写读后感。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怎么编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数学史读后感汇总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数学史读后感(篇1)

通读《数学史选讲》,思绪跟随数学发展的轨迹延伸,体味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思索与**,深感受益无穷。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数学更是如此。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从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数学、古希腊的论证数学以及阿拉伯发达的代数学到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数学,称之为古代学或初等数学。人们为了**数量而研究“数”,为了丈量土地、**空间间的关系而研究“形”。数学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时间的确定。

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整个初等数学的内容已臻于完善,从17世纪开始,近代数学开始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引进变量,这是近代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本质区别。

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各种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全新要求:机械的普遍使用引起了对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等。总之,在16世纪,运动与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课题,传统的数学工具对某些运动问题已经无能为力,这就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数学工具,从而导致了变量数学及近代数学的诞生。

变量数学的第一个标志就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面貌,是数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这里就要特别提到“数”与“形”了。

数与形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两个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数字和形状两部分。数与形是相关的,称为数与形的组合。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方法,数形结合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

回到解析几何上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平面上引进“坐标”的概念,并借助这种坐标在平面上的点和有序师叔对(x,y)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尽管用坐标来确定点的位置的基本思想古已有之,而且有无先驱者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但解析几何的真正发明要归功于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和他的同胞费马。

可以说,解析几何的最大特点是数与形的结合。接下来,我将集中讨论这个问题。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

我们认为数与形的结合主要是指数与形的一一对应。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在我们的中学数学课堂上,事实上,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比如经典的二次函数。

数字和形状的组合通常与以下内容有关:

(1) 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 基于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 给定方程或代数表达式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 。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广泛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常见的如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问题中,在求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中,在求复数和三角函数解题中,运用数形结思想,不仅直观易发现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中学数学解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和“数”“形”结合。这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更显其优越,要注意培养这种思想意识,要争取胸中有图见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

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第二是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由数思形,以形想数,做好数形转化;三是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又有现代数学一项未曾提及,亦甚可惜。

高一1 10

数学史读后感(篇2)

读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数学殿堂有多华丽?我们厚厚的高中课本里有多少前人的探索?未来的数学史会因为我们的发现和创造而被改写吗?

数学,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是,却是我们生活里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称,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是的,数学是一个“工具箱”!那么,前辈们是如何让这个工具更人性化,让我们更好地使用它的呢?看完《数学史》,我知道了许多。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人类社会,数学与语言、艺术和宗教一起构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可以孕育出人类文明的灿烂花朵。

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数学为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的发展决非一帆风顺。这是一部充满犹豫、犹豫、历经艰难曲折,甚至面临困难和战争危机的情景喜剧。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你知道根号2吗?你知道平时的一块钱两块糖之中是怎么迸溅出无理数的火花的吗?是他,希帕索斯,首先发现了非理性数字,开始质疑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神奇数字。

从那时起,非理性数字已经成为数字家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个广阔的世界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希帕苏斯却被无情地抛进了大海。然而,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尽管海浪已经淹没了他的身体,但我们今天仍然保留着他的名字——河马!

第二次数学危机——知道吗?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经站在英国大主教伯克利面前,用颤抖的声音讲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支持他,即使他今天的观点是正确的!数学分析是建立在严格的实数理论基础上的,实数学发展的主流。

第三次数学危机——我们听过这个名字——罗素,但是紧跟在他的身后的两个字却是那么刺眼——“悖论”。“罗素悖论”的出现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与此同时,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数学似乎是再也站不起来了。是的,罗素的观点似乎很合理。危机过后,数学家们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如zf公理系统。这一问题的解决到现在还在进行中。

罗素悖论的根源在于集合论里没有对集合的限制,以至于让罗素能构造一切集合的集合这样“过大”的集合,对集合的构造的限制至今仍然是数学界里一个巨大的难题!不过,我们不能蔑视“罗素悖论”,换种说法,不正是这个“悖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吗?不正是这个“悖论”使我们更有创造精神吗?

前文一直是外国的事件,但是,我们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也绝对不能忽视,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主要数学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始终包含着原有的理论。例如,数的理论演进就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在几何学中,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拓广;溯源于初等代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样现代分析中诸如函数、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包含乐古典定义作为特例。

可以说,在数学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完全推翻以前的建筑。正是我们不断地为数学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她才能越立越高,越立越扎实!

数学史读后感(篇3)

split劈开splitsplitbuild建造builtbuilt《数学史》读后感

wet淋湿wet / wettedwet / wetted

mislead误导misledmisledkeep保持keptkept《数学史》把数学几千年的发展浓缩为这本编年史中。从希腊人到哥德尔,数学一直是辉煌的,名人大量涌现,思想的起伏处处清晰。此外,虽然它追溯了欧洲数学的发展,但也不忽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贡献。它是数学家关于数学及其创造的一部经典的单卷历史著作。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cut割cutcut

生长生长saw/saw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书中说,“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类为了便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以手指头计数,手指数不够了,开始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

经过几万年的发展,随着几个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记数系统在各个文明中都有代表性。古埃及象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中国计算文字等。

lead引导ledled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最***擅长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的方式呢,难道就是因为老师们一代一代这样教出来的吗?很多人可能会这么想,或者根本没想过。书里写到:

“十进制在今天的普遍使用,只不过是解剖学上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个手指、10个脚趾。”经历过扳着手指头数数的过程,可能十进制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牢固的烙印。

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自然形成。

数学史读后感(篇4)

题型1已知数列前几项求通项公式

1.数列的通项p>

2.数列的通项p>

3.数列的通项p>

4.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5个。观察以下序列的特性,并为每个序列编写一个通用术语公式:

6.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7号。根据以下五幅图及对应点数的变化规律,估计第一幅图中有﹣n2-n+1﹣点

(1)(23)(45)

相关的高考试题有:

(2004年全国卷)已知数列,满足a1=1,an=a1+2a2+3a3+…+(n-1)an-1(n≥2),则的通项p>

分析:由已知,.

由生成两式相减得:,即

为商型的,用累乘法可得

(2006年广东卷)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某商店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1层,就一个球;第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4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堆第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表示第堆的乒乓球总数,则;

(答案用表示).

题型2由an与sn的关系求通项公式

一般来说,对于an与sn关系的级数问题,可以考虑上述公式

1.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则n.

2.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则p>

3:(04年浙江)设数列的前项的和sn=(an-1) (n).

(ⅰ)求a1;a2;

(ⅱ)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

四。序列的第一个n项和sn=3.2n-3,求出序列的通式

5: 设序列的前n项之和为sn=2n 2+3n+2,求出一般项an的表达式,并指出序列是否为等差序列

6: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sn,a1=2,且nan+1=sn+n(n+1),求an.

7.(2004全国卷)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n满足:sn=2an +(-1)n,n≥1.

(一) 写出顺序的前三项a1,a2,a3;

(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ⅲ)证明:对任意的整数m>4,有.

8个。(2006湖北卷)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坐标原点,其导数函数为,序列的前n项之和为,点都在函数图像上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 设它为序列的前n项之和,并找出使所有项有效的最小正整数m

点评:本文考查了二次函数、等差序列、序列和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巧,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9号。(安徽卷2006)本系列前几项之和已知

(一) 写出和的递推关系,并找出其表达式;

(ⅱ)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题型3已知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 已知数列的首项,且,则3n-2.

2.已知数列的首项,且,则.

3.已知数列的,且,则1.

4. 已知数列的,且,则n.

一、由等差,等比演化而来的“差型”,“商型”递推关系

分析:①等差数列:

生成:,,…,

累加: =

由此推广成差型递推关系:

累加: =,于是只要可以求和就行.

题组一:

数列中,,求的通项公式 .

变式1:数列中,,求的通项公式 .

变式2:数列中,,求的通项公式 .

变式3:已知数列满足,,求.

变式4:数列中,,求的通项公式 .

分析:②等比数列:

生成:,,…,

累乘: =

由此推广成商型递推关系:

累乘:题组二、

已知数列的首项,且,则.

变式1:已知数列的首项,且,则.

变式2:数列中,,求的通项公式.

变式3:数列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

且,求的通项公式.

例1、 若数列满足:.

求证:①;②是偶数 .

例2。已知序列,其中k=1,2,3(ii)通式

二.由差型,商型类比出来的和型,积型:

即例如:数列中相邻两项,是方程的两根,已知,求的值p>

分析:由题意p>

生成p>

②—①:.

所以该数列的所有的奇数项成等差,所有的偶数项也成等差.

其基本思路是,生成,相减;与“差型”的生成,相加的思路刚好相呼应.到这里本题的解决就不在话下了.

特别的,若+,则.

即该数列的所有的奇数项均相等,所有的偶数项也相等.

若①则②

②÷①:.

所以该数列的所有的奇数项成等比,所有的偶数项也成等比.

其基本思路是,生成,相除;与“商型”的生成,相乘的思路刚好相呼应.

特别地,若,则.

即该数列的所有的奇数项均相等,所有的偶数项也相等.

三.可以一次变形后转化为差型,商型的

1. 例如:设是常数,且,().

证明:.

分析:这个问题是证明型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数学归纳法。现在我们考虑三种通过推导来处理它的方法:

方法(1):构造一个公公比率为-2的等比序列

方法(2):构造差分型序列,即同时将两边分开得到:,这样就可以用累加法处理

方法(3):直接用迭代的方法处理:

.说明:①当时,上述三种方法都可以用;

②当时,若用方法1,构造的等比数列应该是而用其他两种方法做则都比较难.

③ 使用迭代法的关键是找出规律,除此之外,其它公式通常是等比数列的和wwW.ZW852.coM

2。输入例如:已知,第一项是seek。(2003年江苏卷22)

方法1:两端取常用对数,得,

令,则,转化如上面类型的.

特别的,a=1,则转化为一个等比数列.

方法2:直接用迭代法:

四.型的

利用转化为型,或型

即混合型的转化为纯粹型的.

例如: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n满足

(ⅰ)写出数列的前3项

(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分析:-①

由得-②

由得,,得-③

由得,,得-④

用代得p>

①—⑤:

即p>又如:数列的前n项和记为,已知

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方法1∵

∴整理得

所以故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方法二: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它转化成商型递推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转换的方法和技巧,如基本公式的转换、象似性的因式分解、取倒数等

生成与迭代是递推关系的最重要特征.递推关系一般说来,是对任意自然数或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总成立的一个等式,自然数n可以取1,2,3…n,n+1等等,这样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等式.这就是所谓的生成性.对于生成出来的等式,我们往往选一些有用的进行处理.比如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但用的最多的还是由后往前一次又一次的代入,直到已知项.这种方法就叫迭代.上面的很多例题都可以体现这一点.这种很朴素的思想,对于相关的其他数列问题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题练习

1、(2004年全国卷)已知数列,满足a1=1,an=a1+2a2+3a3+…+(n-1)an-1(n≥2),则的通项

2.已知数列中,是其前项和,并且,

(ⅰ)设数列,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ⅱ)设数列,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

(ⅲ)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

3.(04年重庆)设a1=1,a2=,an+2=an+1-an(n=1,2,---),令bn=an+1-an(n=1,2---).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

4.(04年全国)已知数列中,a1=1,a2k=a2k-1+(-1)k,a2k+1=a2k+3k,其中k=1,2,3,….

(i)求a3,a5;

(ii)求的通项公式.

5.(2004年全国)已知数列,且a2k=a2k-1+(-1)k,a2k+1=a2k+3k, 其中k=1,2,3,…….

(i)求a3, a5;

(ii)求的通项公式.

6.(2004年天津理)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和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其中a为常数,k为非零常数.

(i)令,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ⅲ)当时,求.

7.(2006年重庆卷)在数列{an}中,若a1=1,an+1=2an+3 (n≥1),则该数列的通项anp>

8.(2006年福建卷)已知数列{a}满足a=1,a=2a+1(n∈n)

(ⅰ)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

(ⅱ)若数列满足4k1-14k2-1…4k-1=(an+1)km(n∈n*),证明:是等差数列;

(ⅲ)证明: (n∈n*).

数学史读后感(篇5)

《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要么写了几个字就扔掉,要么用折纸机玩。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保存。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我也是,做问题有点困难就会气馁。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今后,我将用徐先生的学习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为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数学史读后感(篇6)

什么是数学?在我的印象中数学无非就是符号数字不停的计算与难记的公式,但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让我有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从小就听大人们讲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本子的形状为长方形,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这看似非 常简单,可他为什么会被设计为长方形?平常装东西使用的篮子也是包含了数学元素,最早新人们为生生活的需求, 数学便诞生了。没有人知道数学究竟是多久开始的?在蒙昧的时代,人们便有了数觉,然后慢慢形成了数的概念。

早在早期人们便研究圆周率,但无法研究出圆周率真正准确的数字,从约公元前1650年至今,人们研究圆周率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为什么人类会花这么多经历去研究圆周率,圆周率为无理数,数字也是随机性的,如同一个 虫洞,十分令人着迷。而圆在我们生活中也很重要,如同望远镜,碗,车轮,碗为圆形吃饭用时更加方便,并且不像 方形碗那样处理四角,圆形清理也更加方便。轮胎为圆形,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阻力更小。圆为我们生活提 供了许多方便。

数字计算机也是人类一大发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伦图灵设设计了几台电子机器来帮助进行密码分析,他带 领英国成功破解德国潜艇司令部的所谓谜码,数字也可为战争的一部分(密码战)。数字计算机可以很快读取数字与 形成数字,20xx年金田康正教授的团队也是通过使用数字计算机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2位,比原始探究方法不知快 了多少倍,这不禁令人惊叹。

数学说如同一个工具箱,前人们不断把这个工具箱变得更人性化,好让我们使用。数学如同一个高塔,古往今来 人们一直在建造它,正是人们不断为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它才能越建越高,越来越扎实。

数学并非是僵硬的,而是生动形象的,只有了解好数学史,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 西南联大读后感汇总6篇
    学生看了西南联大观后感我有幸参观了中国的西南联大观,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从开始到结束,我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和感动。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非常荣幸能够亲身体验这段历史。当我走进西南联大校园时,我立刻感受到它的庄严和历史的气息。校园的建筑大多为巴洛克式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
  •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精选
    希望这份“《红军长征史》读后感”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智慧。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期望这些知识能够为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谈话一样,作品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的中心内容就是谈感想。经过多次筛选编辑精选出了一篇题名为“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探索冠军的足迹挑战阅读的极限和智慧!...
  • 最新《中国美术史》读后感4篇
    让我们一起来看杂文852编辑为您准备的“最新《中国美术史》读后感”吧,通过品鉴作者所写的作品我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读完书后,我们需要仔细梳理我们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你感觉对写作品读后感毫无头绪吗?邀请您的朋友一起加入我们分享健康的生活方式!...
  •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汇总(6篇)
    导语:发现利润区读后感(一)那是有一天读商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当年红高粱连锁的乔赢,出狱后看完这本书感叹道“如果早一天让我看到这本书,我就不会败的这么惨”书买了,读了,当时理解不深。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随着我们现在公司的调整,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企业的宿命就是赚取利润。那么利润在那里?...
  • 幸福之路的读后感汇总6篇
    马克思主义告诉过我,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哲学,要想读懂一本关乎哲学的书你必须要先去了解作者的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我所读的《幸福之路》是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写。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他的祖父约翰拉塞尔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曾两次担任首相,并被封为伯爵爵士。其父安伯力...

数学史读后感推荐

  • 《青蛙和蟾蜍》读后感想通用

    2024年01月23日

  • 最新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集锦7篇)

    2024年01月14日

  • 读《有的人》读后感作文(9篇)

    2024年01月12日

  • 陈嘉庚办学读后感(通用4篇)

    2024年01月11日

  • 少女的红发卡读后感想精选

    2024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