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西南联大读后感

西南联大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571

相关推荐

西南联大读后感汇总6篇。

西南联大读后感 篇1

学生看了西南联大观后感

我有幸参观了中国的西南联大观,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从开始到结束,我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和感动。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非常荣幸能够亲身体验这段历史。

当我走进西南联大校园时,我立刻感受到它的庄严和历史的气息。校园的建筑大多为巴洛克式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它们巍峨而壮观,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在我遨游于这些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时,我不禁想象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学子们是如何在这里寻求知识、追求梦想的。

我进入了校园内的博物馆,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献。我仔细观看着陈列柜中摆放的旧时照片和学生手稿,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我回到了那个炽热的夏天。这些学生们在西南联大这座凝结着他们年轻青春的校园里,学习着知识、探索着未知,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作用。这所学校成为了培养国家精英的摇篮,许多优秀的人才在这里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积极参与民族抗争,他们在校园里激发了无数年轻人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我也深深被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坚韧精神所感染。学生们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学习,无论是物质上的匮乏还是环境上的艰苦,他们都没有放弃。他们在学业上努力追求卓越,同时也积极参与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西南联大观的最后一站,我参观了位于校园中心的校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西南联大的历史发展、校友事迹以及学校的文化传承等,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我看到了许多校友的名字,他们中既有教育家、科学家,也有艺术家和政治家。他们不仅代表了西南联大的光辉历史,也诠释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

通过参观西南联大观,我不仅对这所学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象征,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予了后来的教育事业很多启示。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珍视我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我也被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让我深深地思考着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综上所述,参观西南联大观给了我一次宝贵的历史学习机会,并让我汲取到了无尽的教育智慧。这段参观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并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和成长。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将一直激励着我在学业和生活中追求卓越。

西南联大读后感 篇2

随着北大、清华的占领和南开的毁灭,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生死存亡的境地。幸运的是,在卢沟桥事件发生两年前,保护这三所学校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考虑到华北地区的未来形势,清华大学准备于1935年在长沙设立两个研究所。

同年,清华理工大学开始向南包装运输相关设备。当时,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承诺,如果有大学搬到湖南,他会全力支持。就这样,长沙被选为应急地点,成立了一所临时大学。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下令在长沙设立两所临时大学,一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研究所,另一所是西安。

最终到达长沙临大学生共有1452人。除数十名大一新生外,其余均为大二及以上。临大有148名教师。其中,清华大学73人,北京大学55人,南开20人。

实际领导工作落在清华校长梅贻琦身上。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四所学院和十七个系。北京大学冯友兰为文学院院长,南开陈序经为法学院院长,清华吴有训为理学院院长。

理工学院是清华大学独有的学院,院长是施嘉炀。

1937年底,长沙经常遭到日军轰炸,形势十分不安全。教育工作者寻求一个安全的居住地,政治领导人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学生们不想搬家。他们不想被称为叛徒和懦夫。陈诚动员他们。他告诉学生,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但他们大多缺乏知识。你是国家的最后希望和国宝。

倘若国之大器都化作炮灰,那么将来的形势肯定会非常严峻。这一番话打消了学生心中的疑虑。临大请求把学校迁往昆明。

两条通往新学校的路线:一条是经过广东和香港的火车,然后是坐船到haiphong,然后是从河内到昆明的火车,另一条是步行3500公里,穿过湘西、贵州和滇东到昆明。最终,244名男孩被选入巡演,他们拒绝了更激进的选择。

这些坚定的积极分子大多到延安参加共产党、参加国民党军队或留在长沙动员群众。教师共有十一人,其中有著名诗人闻一多;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一同徒步前往。起初,很多人穿皮鞋,但很快就破产了,不得不穿草鞋。

在路上一分钱可以买到三双草鞋。起初,他们赤脚穿草鞋,但很快学会穿长袜,以保护脚趾不受草绳摩擦的伤害。在路上,学生们吃了很多苦,但也收获了很多。

他们搜集乡帮文献,到四海扬名之地做现场调查,举凡风土人情、教育状况、行政沿革及奇闻轶事,统统包括在内。社会学系的学生调查了农村的情况,初出茅庐的政治学者采访了县领导。年轻的经济学家根据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汇编材料。有人收集民谣,行军结束时采集了两千多首民歌。

植物学家收集当地植物标本。地质学学生深入田野调查。那里有丰富的化石、岩层和矿藏。

这次长征对联大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历经八年艰难困苦,长征成为中国学术界齐心协力的缩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不断发展的标志。

联大的许多精神,特别是学术独立、大学独立,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敬业勤学的精神,为共同事业团结合作的精神,现在尤为值得我们学习。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敢于抵制和拒绝**的指示。那时西南联大从校长到众多教授,对上面的各种指令,也有惹不起的时候,但除了抵制外,多数情况下是应付了事。1944年春,联大被迫举行总理纪念周,但有政策和对策。

大会安排上午11:30举行追悼会,这是学生们的午餐时间。会场上人不多,学校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西南联大读后感 篇3

我不是一个喜欢寻找历史底部的人,但我更讨厌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

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30年的选材、耐心的慢火是任何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有更多的人被这段曾经辉煌的学校历史唤醒,但在这个稳定和压倒性的时代,没有地方让那些醒来的人。

西南联大读后感 篇4

万苗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的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组成的大学,三校始迁湖南,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云南整整八年。可以说,它是一所“战争大学”,它的迁移史可以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在八年的教育历程中,西南联大创造了战时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盘点西南联大的奇迹: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论著。而同样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杨振宁在两位导师的辅导下,完成了对他一生科研事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学士**;李政道读完了他的物理学业,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至为关键的基础。

当看到联大那灿若星河的教授和学生名录,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油然生出一股敬意,进而向往之。除了感慨,我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在激劣的战争中,在极其恶劣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

让我们看看当时联合国大学教师们的感人事迹

奇迹源于联大教授:

战火纷飞年代徒步千里的悲壮,闻一多步行入滇;梁思成设计茅草房;费孝通饱受磨难;铁皮屋底“停课赏雨”的黑色幽默;吴大猷教授捡拾市场牛骨熬煮的凄美爱情;潘琰盐水泡沙石锅巴的坚强与辛酸;牛圈大师华罗庚深夜的奋笔疾书,跪在泥水中几十分钟寻找眼镜;郝诒纯为了中国地质学背后吞咽的苦泪;文学大师朱自清披着云南跑马人的旧披毡;物理大师吴有训裸露着脚指头在陋室中侃侃而谈。

……由此,我不由想到,在现代教育中,我们的学校无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各个方面来说都如此的优越,但教学质量却往往不能得到提高、出不了人才呢?今昔对比,现在的学生都是出生在和平年代,从未曾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和苦难的岁月,从小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对痛苦的感受竟然是如此的苍白而单薄,连心的共鸣也无法预设、无法维持,这本身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清华梅贻琦校长曾说:

“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今天的大学,一栋又一栋的建筑,但大师却消失在水泥丛林中。对此我们大家不知该作何想?

是到了该深刻反思的时刻了!--西南联大的纪念碑已经矗立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看到它呢?

西南联大读后感 篇5

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校址后,我感触良多。现在我觉得很遗憾。我们现在的情况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校舍被毁后,他们没有放弃学业。相反,他们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仍然坚持学习,这真是令人震惊!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

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

“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

”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国民素质直线下滑,就在今天,在西南联大旧址里便有一个女生看到那里有架船,毫不犹豫的跳进去叫他的男朋友帮她拍照。西南联大里的一切物品我认为都是十分珍贵稀少的,我们作为观观者应该做的是小心保护,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拍摄背景!

因此,我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西南联大旧址的文物,我们**应该把它和国家博物馆合并起来保护它!

西南联大读后感 篇6

假想一下,一所大学,如果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等人担任老师,而周围的同学又尽是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穆旦等人,同时它的校舍又是由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设计……那么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可以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战争时局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正式成立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南联大完成战争使命,于1946年宣布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重新迁回京津。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8年,但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欧美的教育人士称,当时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的昆明。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组们历时两年多,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采访了49位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采访收集到极其珍贵的资料。

怀着对这些世界级学术泰斗的绚怀之情,我观看了这系列纪录片。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愿大师之风骨永不朽。

  • 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汇总3篇)
    经过一番筛选杂文852的编辑特地为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读后感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将这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让大家一起受益!...
  • 《生如夏花》读后感(汇总5篇)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生如夏花》读后感”的详尽文献资料,作者所写的作品打动了我。趁热打铁,趁着我们刚刚读完作品,我们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写下来,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将心比心读后感范文汇总5篇
    您可以从以下资料中查找到涉及您所需的“将心比心读后感范文”信息,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读后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激发出来,并且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如果你认为这个想法值得推广欢迎分享给你的社交圈!...
  • 时光旅行读后感6篇
    您是否知道“时光旅行读后感”杂文852的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书本虽小却让我们能够从中环游世界,值得回味的作品看完之后,想必心中有不少想说的话。 在读完书后,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和归纳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请将本网页加入书签以免遗忘!...
  • 牧犬兄弟读后感6篇
    与“牧犬兄弟读后感”有关的主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当阅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大家都会新的见解。读后感可以帮我们巩固这些知识,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本文内容值得收藏!...
  • 《面向个体教育》读后感汇总
    您可能需要“《面向个体教育》读后感”我们为您精心挑选,我们在读作品时,不能一带而过粗略的看需要仔细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我们希望以下的建议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西南联大读后感推荐

  • [荐]从一到无穷大个人读后感合集

    2024年01月16日

  • 乡土中国读后感高中通用(5篇)

    2024年01月15日

  • 少女的红发卡读后感想精选

    2024年01月09日

  • 小王子读后感初三精选5篇

    2024年01月08日

  • 七色花故事读后感集锦

    2024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