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862

相关推荐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9篇)。

阅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作者写的作品,其内容更是需要我们仔细消化咀嚼。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1】

建筑与规划系建筑学161班白俊天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建筑。从精神要求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即二者本质的再现。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

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主义,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手段和形式之间的矛盾和制约。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国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后者是随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而变化和发展的一种更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

书中“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建筑流派的建筑美学观念变异。

完美的建筑实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相结合形成的,因此建筑美也包括空间美和实体美。物理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发展的本质联系,使我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2】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这本书不那么深奥难懂,也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影响。它应该是我们必读的书之一。

本书共分八章:1。一般介绍,2。功能与空间,3。空间与结构,4。形式美法则,5。内部空间,6。外层空间,7。组合,8。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变异。我重点分析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满足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为适用空间,满足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为适觉空间,根据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封闭的空间称为结构空间,需要与结构相结合。结构主要是空间的围合结构。

第一种结构是带墙和柱支承的梁板结构体系,一种构件是墙柱,另一种构件是梁板。墙柱承受垂直压力,梁板主要承受弯曲力,墙柱是形成空间的垂直面,梁板是形成空间的水平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在封闭空间的构件中同时起到承载和封闭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应用广泛,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常间的体系。

第二种是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与第一种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框架结构将承重框架与用于封闭和分隔空间的墙体明显分开。这一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的建筑最擅长运用的木构架体系也是属于框架体系的一种,由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塌”。

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出现,现代框架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到的五种新建筑方法中的一层是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出现。第三种是大跨度结构体系。

大跨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管拱、横拱等拱型、穹顶结构、现代大跨度金属结构、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拱结构、壳结构、折壳结构和悬挂结构。多种多样的大跨地结构都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室内空间而产生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应运而生,使得巨大的空间成为可能。

与以往结构相比,新型大跨度结构具有跨度大、上升高度小、曲率小、截面多、厚度薄、重量轻、平面形式多样等优点。另外还有一些如剪力墙结构、井筒结构、充气结构的建筑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

框架结构:勒柯布西耶,新楼五点:1。柱子和底部是敞开的。平屋顶和屋顶花园。框架结构使内部布局灵活。框架结构使造形设计自由。水平条形窗。

另一点要重点讨论的是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里的比例与尺度。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

很多建筑都是按这个比例设计的,所以看起来很和谐。我们一般从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事实上,函数对比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是由其功能决定的。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他们往往以其独特的比例形式赋予独特的建筑风格。构成这一比例的因素是复杂的。事实上,要找到一个适合各地的比例是不可能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是为当地人找到最合师的比例。

总之我认为《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很好的建筑理论作品,不太深奥又不太肤浅,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大学生。其图文交错,既不显得太死板,又不会太花哨。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3】

21:4910.6.2009

建筑创作的原则可以和大多数艺术创作一样,比如文学创作。过去,小学作文指导一般是告诉你什么样的分段形式,什么样的句型,以及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效果,比如有冲劲的逐行句,有活力的松散句等等。在建筑学词汇中,这些句子技巧成为比例、尺度、主从、节奏。

正如写文章也讲究主从的整体结构,而细部注重词藻的修饰润色,建筑也讲究主从,而在细节处便是装饰,韵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写作经历,虽然不太好,但偶尔也有名著。对于那些理论指导书,由于过于笼统,理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用处不大(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的感受)。只是完成写作后,特别是完成较好的文章后与书中所述好的文章所共同具备要素一对照,才发现自己有意无意也有了这些要素。这当然不是巧合,但同时,结合许多文学大师的自学,我们会发现,他们从小就没有用这样的理论书籍来学习,而是在长期实践和阅读好作品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

自己觉得建筑创作也是同样道理,像彭大师的《空组》等理论性书籍是大师一生践行的结晶,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阅读时就像阅读“怎么教你写作文”等书籍一样,想要运用并不是那么快,甚至你会感到全无用处,如果硬是要从书上的规范,理论死搬硬套那更是纸上谈兵。

当然这并不是说阅读这些理论化的东西没用,只不过真正要做到理解,以至于某一天的顿悟,要做的不是整天捧着这些书奉为金科玉律,而是读后先暂放一旁,同时应像长期练笔写作那样,长期坚持自己的创作,不断的练习,像阅读好文学作品一样,阅读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偶尔还抄些“好词好句”,这样在某一天,这些理论才会被吸收,被顿悟。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4】

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静态平衡,一个是动态平衡。以前的建筑一般都以静态平衡为主,下大上小,下实上虚,下粗上细,源于上千年的转世结构体系。第二个就是动态平衡,静说的是建筑物本身是静止的,动说的是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移步易景,常见的手法就是随着人的移动,使用者所体会到的建筑物也会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给人带来动的空间体验。

实际上的均衡与稳定与审美上的均衡与稳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天然的稳定,但这并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来维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筑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这是因为重力的缘故,要维持一种静态的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3)韵律与节奏

韵律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完全靠我们在观察建筑时的理解与感觉。韵律美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其一,重复的韵律,各元素之间保持很定的距离与关系;其二,渐变的韵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可以无止境的连绵加长或者变短,亦或者变疏变密; 其三,起伏的韵律,指的是简便韵律如果时而强烈,时而低弱,这种韵律活泼且富有运动感;其四,交错韵律,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之一定的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一正一反。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我看来,韵律是建筑外形中最难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

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4)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对比与微差

形体塑造过程中,建筑或者装饰等形体构成元素,在整体的统一,主次关系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态丰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结合这本书

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

(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4)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5】

公共建筑建筑技术原理课程接近尾声,期间也读完了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建筑入门书,收获颇多。

我记得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分析了特定建筑的形式美。当时,我选择了贝聿铭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首先,读完这本书,我想结合这本书谈谈这座建筑的新体验。

一、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领域,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人物,从组团布局到细部装饰,都要处理主从关系,做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东方艺术博物馆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馆,而不是在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的艺边。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心轴在西馆东西轴的延长线上,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平行,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两个入口用三角形棱柱体隔开,棱角朝外,边缘较浅,阴影清晰,使两个入口既开又闭,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整。它虽然不是完全对称的,但总体上保持了平衡,实现了一种稳定统一。

三、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相似,等腰三角形的中心轴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平行,产生和谐的感觉。

四、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进步的不断过程中观察建筑形态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东馆,多由锐角构成。当人们移动时,一个表面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阅读了建筑的空间组合理论之后,我了解了建筑的初步分析方法。这让我十分激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

这本书有九章。除了以上的概括性介绍外,其他章节都是建筑的精髓,即空间。建筑就是要限定一个空间,如客厅、餐厅、卧室、浴室等,这些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的分割。更难的是形式上的划分。通过对空间的划分,我们可以在建筑师的心中找到一种感觉,一种美感,并通过空间传播给每个人。

好的建筑会有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的划分很好,这不仅满足了内容的需要,而且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架是纯洁和神圣的代表。两者的结合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

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我还从阅读的角度分析了东厅。当然,我更喜欢建筑的美。

首先,美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

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建筑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古典建筑的形式几乎被完全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

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会进步,建筑作为建筑师思想的体现,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美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在变化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各元素在整体中的比例和位置,将影响整体的统一。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

在一个有机整体中,所有成分都不能不加区别地加以处理。他们应该有主从的区别,焦点和一般的区别,核心组织和外围组织的区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撒单调,而失去统一性。

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次要的放在它两边。

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把重点放在一边,把下属放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

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的表现,中间是主体,故宫也很符合这一点。

但如上所述,这有点僵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现代建筑中,所谓强调,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一部分,并以此为中心或中点,使其他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也能达到清晰完整的统一。也就是说,主从在外表上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在使用过程中你会逐渐意识到主从的区别。

这就要求建筑师有很强的空间划分能力,以空间为最高境界来决定主次。

在阅读了建筑空间组合理论之后,我读了《艺术史》。联系上下,颇有感想。其实,我想,建筑上升到最后,也就是审美的问题了,形式美与空间美并存的建筑,相信一定是一个好的建筑。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我们的式也不能局限于建筑。我们也应该欣赏其他艺术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专注于建筑。毕竟,这些只是传达艺术的不同媒介。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在于赋予它们功能。

建筑空间组合理论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建筑入门书,30多年来一直被证明是优秀的。这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是必须的。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6】

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和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是根据一定类型的建筑系统,即气泡图,按照人类活动方式组织功能而形成的一种功能流线图。

一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相对固定单一,有时灵活多变,因此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态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创作时,很难把所有的构件都考虑得透彻,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也很难控制。

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各元素在整体中的比例和位置,将影响整体的统一。每件事都有重要和次要的点,架构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整体中,所有成分都不能不加区别地加以处理。

他们应该有主从的区别,焦点和一般的区别,核心和外围组织的区别。如果对所有要素一视同仁,必然会使整体松散单调,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

突出重点,以次为陪衬,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

所以我更喜欢把重点放在一边,把下属放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的表现,中间是主体,故宫也很符合这一点。但如上所述,这有点僵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从在外表上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在使用过程中你会逐渐意识到主从的区别。这就要求建筑师有很强的空间划分能力,以空间为最高境界来决定主次。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引力斗争的结果。在与地心引力的斗争中,人们形成了一套与地心引力有关的美学概念,即平衡与稳定。

它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部分。以前的建筑一般都以静态平衡为主,下大上小,下实上虚,下粗上细,源于上千年的转世结构体系。第二个就是动态平衡,静说的是建筑物本身是静止的,动说的是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移步易景,常见的手法就是随着人的移动,使用者所体会到的建筑物也会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给人带来动的空间体验。

实际上,平衡与稳定、审美平衡与稳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在追求美学的平衡与稳定的同时,也受到科学的制约。

对称的形式是自然稳定的,但它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保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

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有必要突破。这是以前建筑的**法则,比如金字塔。因为重力,我们需要保持静态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3)韵律与节奏

韵律美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取决于我们观察建筑时的理解和感受。有几种韵律:连续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

其一,重复的韵律,各元素之间保持很定的距离与关系;其二,渐变的韵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可以无止境的连绵加长或者变短,亦或者变疏变密; 其三,起伏的韵律,指的是简便韵律如果时而强烈,时而低弱,这种韵律活泼且富有运动感;其四,交错韵律,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之一定的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一正一反。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

在我看来,节奏是建筑形式中最难、最抽象的方面。

节奏和节奏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在建筑中体验。有节奏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种优美的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这正是事实。

4)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比率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率。很多建筑都是按这个比例设计的,所以看起来很和谐。

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

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对比与微差

形体塑造过程中,建筑或者装饰等形体构成元素,在整体的统一,主次关系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态丰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结合这本书

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

(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4)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二)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 (pennsylvania ave) 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1937 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 ( 东馆 ) 从 1968 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建筑简介

东馆位于一块 3.64 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 , 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 西隔 100 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建筑分析

以下内容仅仅是结合《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 清晰的阴影 ,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二、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三、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 …… 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7】

08121126建筑学一班胡洋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作为一个刚接触建筑学的大一新生,这本书并没有那么深奥难懂,也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育和影响。它应该是我们必读的书之一。

以前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但只讲统

一、对比、韵律、比例、尺度等有关形式美的范畴。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却不能灵活地运用。本书分为一章分析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三章阐述上述规律在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和群体组合中的应用。

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这本书的一般理论仍然延续着一个不变的话题,即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两者同样重要,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建筑学中也很适合。首先,建筑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功能性。否则,无用的建筑基本上是无用的。但是人不同于普通动物,因为他们有思考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因此,当建筑发展到一定程度,反映建筑师的内在活动或精神追求,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域。反映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种和谐感。再者,建筑离不开现实。虽然图纸上的建筑很漂亮,但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带来了建筑的新发展。但终究技术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本书有九章。除了以上的概括性介绍外,其他章节都是建筑的精髓,即空间。建筑就是要限定一个空间,如客厅、餐厅、卧室、浴室等,这些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的分割。更难的是形式上的划分。通过对空间的划分,我们可以在建筑师的心中找到一种感觉,一种美感,并通过空间传播给每个人。

好的建筑会有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的划分很好,这不仅满足了内容的需要,而且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架是纯洁和神圣的代表。两者的结合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

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这九章中我规律要说的是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因为我更喜欢建筑的美感。我认为美才是建筑的最高追求,只有美的才是好的。建筑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赋予他们美的属性。

首先,美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

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建筑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古典建筑的形式几乎被完全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

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会进步,建筑作为建筑师思想的体现,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美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在变化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

追求统一最简单的的方法就是以简单的几何体求统一。就我而言,我认为圆形或球形是最完美的形状,没有棱角,绝对对称。而且简单的几何形体给人一种清爽干净的感觉。

几何体本身简单明了,元素之间有严格的约束。许多大型的体育馆建筑,都每每借圆或正方形的构图而获得了完整的统一性。所以说要求完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简单几何体构图。

清爽而又完整美丽。

各元素在整体中的比例和位置,将影响整体的统一。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整体中,所有成分都不能不加区别地加以处理。

他们应该有主从的区别,焦点和一般的区别,核心组织和外围组织的区别。如果对所有要素一视同仁,必然会使整体松散单调,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

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

所以我更喜欢把重点放在一边,把下属放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的表现,中间是主体,故宫也很符合这一点。但如上所述,这有点僵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现代建筑中,所谓强调,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一部分,并以此为中心或中点,使其他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也能达到清晰完整的统一。也就是说,主从在外表上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在使用过程中你会逐渐意识到主从的区别。这就要求建筑师有很强的空间划分能力,以空间为最高境界来决定主次。

地球是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引力斗争的结果。在与地心引力的斗争中,人们形成了一套与地心引力有关的美学概念,即平衡与稳定。实际上,平衡与稳定、审美平衡与稳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

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自然稳定的,但它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保持稳定。

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所以有必要突破。这是以前建筑的黄金法则,比如金字塔。因为重力,我们需要保持静态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对比的运用。没有对比的建筑会单调乏味,而过多的对比会失去它们之间的协调。如何协调好这两者,那就要看建筑师自己的功底了。

我们在学习时还经常提到一点,那就是韵律与节奏。这本来是音乐和文学用语。韵律美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取决于我们观察建筑时的理解和感受。

有几种韵律:连续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

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在我看来,节奏是建筑形式中最难、最抽象的方面。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

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

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

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我在上述的文章中主要强调的是第四章的内容。因为局限于我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爱好,我更喜欢从形式角度来观察和学习建筑。还有第九章我也很喜欢,作者赏析了现代西方建筑,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

但篇幅所限,我就不能在此详细的讲解了。

总之我认为《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很好的建筑理论作品,不太深奥又不太肤浅,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大学生。其图文交错,既不显得太死板,又不会太花哨。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8】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彭一刚教授主编的,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建筑方向的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阐述了空间结构、空间体系、空间形式美规律、内部空间处理等。

一个建筑的建筑形式与建筑内容要从多方面去看,其一可以从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其二可以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其三可以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其四可以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看。但首先要看建筑的使用功能,因为人们建造建筑有一定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而建筑的使用是建筑的本质要求。功能对空间形态既有调节性又有灵活性。调控在于什么样的功能需求决定了什么样的空间形态;灵活性在于同一功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来实现。

其实,建筑形式也需要从精神和审美的要求来考虑。因为建筑的存在不仅需要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建筑形式将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洗礼。

而材料技术的发展将能够更好地丰富空间形态,使各种空间形态得以实现。

建筑空间形态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审美要求,而工程结构、工艺、材料等也会对建筑空间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功能对空间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量的规定性、形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功能对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比较简单。

就量而言,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只需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下限和上限,而对于型也只需根据功能的需要去定就好,至于空间质,单一的空间主要是考虑开窗、采光、门流量和通风的问题,如图书馆这些对采光要求高的开窗就大一点,居室对采光要求低一点的开窗就少一点。

而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由于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联系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第一种空间组合形式主要是利用狭长的空间走廊进行交通联接,连接各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如我们常间的教学楼、医院等。第二种空间组合形式主要是楼梯周围的空间组合形式,常用于住宅建筑,如商品房、复式别墅等。

第三种空间组合形式是以广厅直接联系各使用空间,这种形式主要是属于一种专供**集散和交通联系的空间,也可以把各主要空间连接成一体,这种形式常见于车站、**大厅、展览馆主厅等建筑。四是采用相互渗透、直接连系的空间组合形式。套间式的空间组合形式是将使用空间直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没有空间进行交通联接。

但由于功能有限,这种形式不能广泛应用。五是以大空间为中心,小空间为周边的空间组合形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的特点是:

助空间非常突出,主从关系非常明确,辅助空间与主空间关系密切。我们学校的红满堂就是采用这种空间组合形式。。但对于一个完整的建筑来说,不仅有一种空间组合形式,还有多种空间组合形式。

一般来说,基本上是根据建筑物的主要**路线来确定的。虽然主**路线可以影响建筑物主体的空间组合形式,但不能确定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因此一个建筑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空间组合形式。

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功能对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与灵活性,过分追求灵活性而忽略了规定性,建筑只能流于形式主义,反之如果过分追求规定性建筑则会显得拘泥千遍一律没有新意。

满足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为适用空间,满足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为适觉空间,根据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封闭的空间称为结构空间,需要与结构相结合。结构主要是空间的围合结构。第一种结构是带墙和柱支承的梁板结构体系,一种构件是墙柱,另一种构件是梁板。

墙柱承受垂直压力,梁板主要承受弯曲力,墙柱是形成空间的垂直面,梁板是形成空间的水平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在封闭空间的构件中同时起到承载和封闭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应用广泛,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常间的体系。第二种是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框架结构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合、分隔空间的墙面明确地分开,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利用多种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的建筑最擅长运用的木构架体系也是属于框架体系的一种,由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塌”。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出现,现代框架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到的五种新建筑方法中的一层是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出现。第三种是大跨度结构体系。大跨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管拱、横拱等拱型、穹顶结构、现代大跨度金属结构、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拱结构、壳结构、折壳结构和悬挂结构。

多种多样的大跨地结构都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室内空间而产生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应运而生,使得巨大的空间成为可能。与以往的结构相比,新的大跨度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它具有跨度大、上升高度小、曲率小、截面多、厚度薄、重量轻、平面形式多样等特点。另外还有一些如剪力墙结构、井筒结构、充气结构的建筑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

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后感【篇9】

经老师介绍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觉受益匪浅,初读感觉很枯燥,再读觉得其所说都是精华,很值得一读再读。

本书的重点是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建筑形式受功能、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一章是科学论证建筑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的一般理论。

人们盖房子总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里面叫功能,建筑不仅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这就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从而使其反映在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二:从精神和审美来看。

每一个建筑因为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不同,、地区的特点。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鲁威写下了著名的《建筑十书》,他体术建筑设计的三位一体基本原理,即一切建筑物都应该恰如其分的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其中说的“便利实用”显然就是它的功能性。三:

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一定的功能必须与空间形式相适应。然而,获得一定形式的空间主要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以摩天大楼为代表的高层建筑设计是最能说明物质技术手段的有效例子之一,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高层建筑,,设计了最早的一批高层建筑——,上升速度达到每分钟365m,1950年群控系统开始使用,由于垂直交通问题的顺利解决和不断改进,由于优化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4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这种名副其实的“摩天大楼”才得以实现。

四:从建筑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建筑内部矛盾双方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的结果,在建筑中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这两者所构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而呈周期性太特点的。

随着功能需求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柏质产晶.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上的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上的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但是,不论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都是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干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空间也相应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

因此,室内空间的内涵和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补充、创新和完善的。

在第二章功能与空间里我认识到形式由句话给予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与功能有直接形式要素的就是空间了,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依据,不同的面积根据使用要求会相应变化。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例如教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三空间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空火箭指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量一个是形,但仅仅有这两点还不够,还要使空间在质的方面有与之相适应的条件,质的条件一般式能够遮风避雨再进一步是采光通风,少数还要求房间防震恒温恒湿等等。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功能性。由于功能的不同,不同的房间对空间形态的要求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功能与空间形态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功能对空间的调节首先体现在数量和形状两个方面,但它不仅要使应数量和形状,而且要使空间具备适应质量方面功能的条件。所谓品质条件,最低要求是能够避免风雨、冷热;进一步要求是必要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少数特殊类型的房间还要求防尘、防震、恒温、防潮等。避风避雨,寒冷处几乎是所有房间都必须具备的最低条件,不用说。

少数特殊类型的房间需要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条件,这些主要是由机械设备的某些特殊施工方法来保证的,与空间形式的乐趣不是很接近,这里不需要详细讨论。对于一般的房间来说,所谓的空间质量是指一定的采光、通风和许可条件。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开窗和朝向。

不同的房间,由于不同的功能要求,需要不同的朝向和不同的窗饰。

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考虑房间之间的功能关系,把所有的房间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使它们有自己的位置,从而有一个合理的布局。

另外,要善于根据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空间组合形式。什么是“空间组合形式”?空间组合的形式是指多个空间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空间组合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按照模式的方法把它们分为几种似乎很难。然而,无论变化有多复杂,最终都会反映出不同功能关系的特点。基于此,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总结出数千种典型的空间组合。

一般来说,建筑物主体的空间组合和未知的房间布置基本上由建筑物的主要**路线决定。有些建筑,主要**只是各种流线中的一种,这时,主要**路线虽然乐意左右建筑物主体部分的空间组合形式,却不能决定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这往往也是一幢建筑必须综合采用几种类型空间组合形式的原因。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既要尊重对空间形式功能的规定,又要充分利用其灵活性。无规定形而随心所欲的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相反的,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是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千篇一律。我们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

在第三章空间与结构中我知道了显示和充任某种功能的空间就是功能空间,他强调的是空间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比如说交流空间、工作空间、展示空间、销售空间、审美空间等被美国建筑师迈耶1967年设计的美国康涅狄格州达连位于海滨的史密斯住宅,其客厅采取了敞开式的几何风格设计,一面无墙,朝着蔚蓝色的大海,另外一大面积玻璃幕墙充作建筑物超向外面的空间界面即外墙,既封闭了空间,又使室内外的人可以透过玻璃互相看见,具有某种通透感,这是一种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空间设计。美国建筑师戈登·邦夫特1962年设计的纽约布法罗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博物馆和1962年设计的纽约马林米德兰大厦的附加部分都采用了这种空气火箭和加工方法。

。一以梁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墙体本身不仅要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还要承受不眠的荷载,将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两大任务结合起来。

二、 框架结构体系

三、大跨度结构体系

四、悬挑结构体系

关于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我们知道对于建筑空间形象的美感问题,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别,往往难于一致,而且审美观念就每个人来说也是发展变化的,要确立统一的标准是困难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建筑形象美的一般规律。

建筑美,不论其内部或外部均可概括为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主要方面.

空间的形式美的规律如平常所说的构图原则或构图规律,如统一与变化、对比、徽差、韵律、节奏、比例、尺度、均衡、重点、比拟和联想等等,这无疑是在创造建筑形象美时必不可少的手段.许多不够完美的作品,总可以在这些规律中拽出某些不足之处.由于人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这些规律也在不断得到补充、调整,以至产生新的构图规律.

人们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设想知道把它变为现实,以新老建筑来讲他们都共同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多样统一,但在形式处理上又由于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就会陷入思想混乱,甚至会因为汉字的标准和尺度不同而否定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共同规范。

统一性每一个艺术家的目的都是要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的一种思想每一个设计在平面和立面图中丢必须表现出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图组合与并置是对立的并置缺乏连贯的谈吐所具有的力量只是一些无意义的、不连贯的单词而已两座相同又相邻的雕像,两座同样的房屋 ,层高相等的两层楼一上一下叠置都不能构成统一性,而是竞争性;因此,一切几何形式凡是人眼感到很明显可以分为两半部的(例如由两个正方形组合成的矩形)都应避免采用

对比。在哥特式教堂中,垂直因素显然占主导地位。维科大厦主要是实心的,而神职人员大楼则相反。流水别墅以水平因素占优势,但如果垂直因素不存在的话,也就没有对比,整个组合形式就会显得好像陷入地底去了,就他现在的样子看来,则更为生动活泼,材料的表面质感有光滑、有粗糙,相互对比,色彩效果也构成对比。

对称对称对建筑物起平衡效果,对称的构成形象包括像凯旋门和维克多·伊曼纽尔纪念碑、帕提农神庙、圣萨比娜教堂等等,不对称建筑物实例有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大楼和包豪斯校舍等等,单位符合统一性的原则,这些不对称建筑必须服从平衡或均衡的规律。

均衡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如果我们在天平的一对盘子里各放上数量相等的砝码,其结果就是平衡的;如果这些砝码的摆放在两边都是一样的,我们得到的就是对称形式;如果一边的砝码摆成一堆另一边则摆成一行我们得到的就是均衡。水上别墅二楼的平台不在一楼的右中心,但宽大的雨棚和烟囱的垂直线与其体积是平衡的。这是均衡最好的见证。

比例永远是建筑分割的手段,目的是达到统一

一、均衡重点突出有对比以及协调和有节奏。

尺度。一般来说一座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是很突出的,但是在纽约市尺度效果则反过来了,在华尔街区的大群摩天楼中那座小小的三一教堂在周围环境中则因其小而居于主导地位。尺度意味着人们感受到的大小效果,意味着与人体大小相比的大小的效果,所以,它是很重要的。

空间式建筑的主角,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空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个人,哪怕只是稍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会懂得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维空间语汇。当你想盖一座住宅时建筑师会画一张外观的渲染图,可能再加一张起居室的透视草图给你,他还会提出平面、立面、剖面图,换句话说他得把围成和分隔建筑体积的各个竖直面和水平面,地板、屋顶、内外墙等分别加以表现。现在艺术方面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显然比重过大的篇幅用来阐述建筑物的雕塑方面、绘画方面、社会方面,有时甚至心理方面的历史,而不是用来阐述建筑的实在性和建筑空间组合这个精髓部分,当然,这个样的资料也有其价值,这好比不熟悉意大利语的人如果要读《神曲》仙人感到需要学***词汇的含义,需要通过学***纪意大利语的句法来弄懂其中句子的含义,也需要学***纪的历史和神学思想以及但丁一生的史实以及心理活动的演变,但在这一系列预备性的钻研活动中如果忘掉了原先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是要深刻体会《神曲》那就很荒谬可笑。

  • 《国富论》的读后感言(汇总7篇)
    栏目小编用心打造了这篇独一无二的“《国富论》的读后感言”期待大家喜欢,敬请您留心阅读该文。 感言可以让人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当我们面临一些重要的时刻时。我们都会有一些重要的感言去发表,感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释放情绪。...
  • 最新《君主论》读后感(系列7篇)
    怎么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没能抓住这本书的重点,那么写出来的读后感也只是平淡无奇,呈上“最新《君主论》读后感”的精华读物不容错过。...
  • 论十大关系的读后感(汇总6篇)
    读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读后感里,在认真读完作品后,我对于书中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读后感是对我们所读文章的一个心灵相互碰撞和交流。栏目小编为您带来一篇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读后感”的精选内容,请您向下拉以获取更多信息!...
  • 建筑实习周记(精选9篇)
    我们写周记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周记写作是一种记录自己当时想法的方式,周记相信大家都写过吧。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该话题不妨看看“建筑实习周记”,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你有所启示!...
  • 建筑顶岗实习实习周记9篇
    周记是用来记录一周以来发生的事情及感想,许多学生都会被要求写周记。坚持写周记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和自信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你知道周记该如何写吗?我们推荐的这篇“建筑顶岗实习实习周记”文章读完后会让你收获满满,请您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话题!...
  • 人生书的读后感9篇
    哲学缘书生活读本周国平的散文有一种我们中国人的感觉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没有必要鼓吹繁琐的语法。我也喜欢哲学,但我仍然害怕枯燥抽象的逻辑思维。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到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事实上,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在当代散...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推荐

  • 与太阳赛跑读后感(系列5篇)

    2024年01月27日

  • [精]最新《裙子》读后感(系列3篇)

    2024年01月27日

  • 《囊萤夜读》读后感怎么写集锦7篇

    2024年01月23日

  • 墨菲定律的读后感9篇

    2024年01月17日

  •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集锦

    2024年0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