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43

相关推荐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5篇)。

实践论读后感【篇1】

读后感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937年7月,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极坏的思想,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一不良现象,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命的文章。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 是毛泽东在参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 、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斯大林 、 《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的基础之上著作完成的。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基于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它有深刻的理论支撑,不忘现场处理,紧跟实时情况,写章节,所以简单而深刻。另一方面,在写作《实践论》之前,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一个有关丰富革命经验的优秀共产党员。

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长征,他的战斗经历必须使他对实践观有深刻的认识。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认识不是纸上的,而是现场的,所以最有说服力。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 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 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也即是说,只有理解了认识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越,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忽略事物的本质。只有当我们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我们才能不局限于纸上谈兵。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中,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每一次都有宏大的工程在进行。

这些项目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事关民生,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收集民意,从多方发起专家听证会。只有把最初的感性认识阶段用唯物辩证法提炼出来,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造福国家和人民。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事物的过程以及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帮助**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方针。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论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因而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我们不断地把碎片升华成系统的、简单的、理性的,然后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是认识人与自然无限真理的前提。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实践论读后感【篇2】

《实践论》

读书心得体会

题目:**实践的重要性

——读《实践论》有感

学校:姓名: 欣玲

高职学生专业课**实践与认知的关系

欣玲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7月的著作。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深刻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实践论》,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错误思想,故名为《实践论》。

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分析,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和认识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但毛泽东提出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以及“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思想。

这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而且要满足当时的客观外部条件。所做之事如果没有成功,那是对其还未深刻认识,所以要在失败中接受教训,改变自己已有的错误观念并完善自己对其的认识,使其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然后把所得原因带入问题中,验证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如果不是,就要重新寻找原因。如果遭到原因却不带回原问题中,有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的原因,而用错误的原因去解决原来的问题,不仅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反而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实性。

在本文中,毛泽东还阐述了知识如何来自实践和服务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事物的片面性及其外部关系。这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也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没有一个深刻的概念,也无法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引起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事物出现了很多次,因此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了认知过程的飞跃,产生了观念。这个概念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和感觉不但有数量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这就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整个过程中比较关键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毛泽东说,通过实验证明,我们不能马上了解自己的感受,只有了解了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理智只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解决本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让我明白,只有了解了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正如马克思当时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实验一样,他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虽然说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有了电脑、无线网、监视器等等一大批高科技产品,但其所显示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也是从别人拿得到的消息,是别人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但并不是都是可靠的。如果你想知道真相,你最好自己练习。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去实践,但是所有的真理都是由一个人直接或间接或得的。毛泽东引用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一切真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是人们实践和认识论的真理。

许多事情只有我们亲自实践才能够解决,比如说写字、画画,我们只看人家写写画画,自己却不是实践,是永远都学不会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当我们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然后不断的实践就能得到真理。

2012年10月

实践论读后感【篇3】

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我会读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书本,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论》实践论讲诉的是以马克思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相关的关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来验证结论、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将正确的理论用于实践,改造自然;在这改造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感觉,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每循环一次,都伴随着认识的向前发展.

实践是联接主客观的桥梁,主客观保持同步,不落后于形势而右,不超前于形势而左。

之前还在学校的时候有初略的度过《实践论》那时候,还是比较的浅读,之前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就有背过一些关于唯物主义论的一些论证,那时候的我还是不怎么的懂,只是知道大概的意思,上到大学之后,因为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课程中,我们是需要学习ps这门课程的,因为对这门课程什么都不懂,所以学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不断的改正,不断的练习,有时候就会变得很烦躁,但是我偶尔的看到放在我书桌上的《实践论》讲诉的是每件事情都是辩证主义的,每次的结果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的,每每看到这里,我就下定决心要要的学习,把ps弄得更好,把它吃透,只要每次循环往复,每循环一次,都伴随着对ps技术更深层的认识,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使主观思想和客观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论》中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记得刚刚从学校出来到社会上实***候,那时候是很多的不适应,面对棘手的工作,不知道怎么解决,遇到一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和一些没有做过的工作就会解决不好。此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这个可以按照《实践论》中对事物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样我们对待问题就能游刃有余。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

最后,《实践论》让我们实践看清楚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如一盏明灯,使我们在摸索中不会迷失方向,在摸索中更加坚定我们的步伐。每一种实践都离不开现实。我们应该不断地了解、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实践论读后感【篇4】

因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让我有幸读到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一书,而书中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我提炼了其中的5个观点。

观点一: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就我们而言,我们通常要去辨别某些人或事物的本质,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人或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观点二:毛泽东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而真理又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这是符合唯物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别人时用到“据说”二字,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我们不应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想法,只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知,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观点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理论的认知,还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源于西方,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不过是个出色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我们在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实践补充新鲜血液。由此可见,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使其不仅成为一个空架子,而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观点四: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把生产活动看成是认识的唯一**”这是不全面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生产活动的实践确实是认识的主要**,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劳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但同时人的认识还源于政治文化生活,阶级社会中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观点五:毛泽东认为:“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这是最基础的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然而认识想要上升为真理就必须经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认识的不断深化”,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也就是说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这是不断的总结检验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的把认识放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实践论读后感【篇5】

石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读《实践论》有感

小组代表人:陈秋玲

专业班:医学系护理系3年级10年级

联系**:132

指导教师:龙群

填表日期:2012年4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2年2月22日

摘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论点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找楚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真理。从认识入手,用理论和事例解释认识,又从认识的产生联系到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再谈及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加以历史事例来说明。

最后概括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以及从《实践论》中学到的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理论认识

在没上马哲原理课前,关于哲学的著作我从来没看过,总觉得那些太深奥了,我的悟性远没上升到那种高度。然而,老师的解释给了我一种自信,这让我立刻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我主动读的第一篇哲学著作,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引经据典,多处分析、综合马克思列宁著作的材料,澄清自己的观点。所以越读越有感觉,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虽然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写的,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法和认识的看法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它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

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看过《实践论》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毛泽东对认识的深刻解读。何为认识?不是我们简单地了解事物并看到其外观。

认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积累阶段。我们接触周围的许多事物,认识到他们的属性和外部联系。

这些都是我们对事物片面的认识,属于低级的。但当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的变化,从片面地认识事物的表象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时,我们的认识就达到了认识的第二阶,抓住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了。

这个过程就像数学的一代。在最原始的世界里,没有数学,只有一些简单的计数,这些数字的外部联系。此时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就是积累阶段。

随着文明的进步,计数的使用越来越多,对第一阶段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人们逐渐从中找到了1+1=2规律,知道了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此时,认识也就到达了第二阶。

那么,这些认识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很清楚,实践是认识的**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说的就是一个“实践-认识-检验-再实践-再认识-再检验”的过程。实践充当了认识的领路人和检验者的双重角色,让认识得到改进和趋于完善。举个例子来说,首次接触臭豆腐的人的第一感觉大都不会认为它美味可口,因为臭味太难以抗拒,更无法引出食欲了。

可是,吃上一口臭豆腐,感受那份柔软与独特风味,真是美味极了!所谓只带香味的攻击,才能真正领略香精!这种体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源于实践。

这就引出了人们面对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我们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它们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恰恰相反,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把一切都放在理论上。作为学生,我们常常很容易。

学校为我们安排社会实践和实践活动,是为了让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毫无疑问,实践也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如果我们学习了医学理论,为什么我们要做动物实验?

这是为了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实践是重要的,但实践并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对法律认识的形成,这是理论层面的。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证明理论是正确的,才能推广应用。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点线面过程。

首先,我们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试验,然后我们可以把试验推广到其他地区,最后我们可以全面地进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解决了当时中国经济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使国民生产总值猛增,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也足以说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物在发展,因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在物质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物与物质间关系的变化,事物与物质间关系的形式现象趋于复杂。经过实践理论的检验,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此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变化。

在不断的考验中,理论将不断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在封建社会中,我们不能预先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也没有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以及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更失去了完成经济腾飞的机会。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领导人相应提出了“****”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我来说,能够理解这些东西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它帮助了我一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汇总3篇)
    经过一番筛选杂文852的编辑特地为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读后感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将这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让大家一起受益!...
  • 读后感教师评语精选12篇
    我们为你准备的“读后感教师评语”相关信息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如何在评语评价中实现客观和主观之间的平衡避免过于偏向一方?不管是在日常的学习还是工作中,评价和点评评论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部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3篇)
    《傲慢与偏见》这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由Joe Wright导演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因为达西先生傲慢的态度而对他产生了偏见。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冰释前嫌,走到一起的故事。影片是围绕贝内特一家人展开的,展示了在当时那个以金钱为婚姻的主要参考的社会下,女主人公独到的爱情观。同...
  •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合集7篇
    新手写文档经常会碰到很多写作的难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范文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借鉴优秀的范文,可以让你的写作变得更加顺利,杂文852小编认为这篇关于“《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的文章非常不错推荐给大家,要是您想再次查看本页内容建议您收藏一下!...
  • 神话的观后感汇总5篇
    提到神话,想必不少人会想起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同时是我国古代的神话的《西游记》吧?不错西游记的确是我国经典的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在文学界利不光我国有经典的神话故事,在国外也一样有着家喻户晓的神话,经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希腊的神话和传说》.。这本书主要讲述充满智慧和魔力的故希腊神话故事。它讲述了宙...
  •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作文精选(11篇)
    作文是一种艺术是我们用心灵去表达一份深情的奉献,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篇有文采的作文应该从何写起?以下是杂文852的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作文”相关资料敬请参考,请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受益!...

实践论读后感推荐

  • 雪中悍刀行的读后感10篇

    2024年01月05日

  • 魔法灰姑娘的读后感通用(8篇)

    2024年01月05日

  •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

    2024年01月04日

  •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5篇

    2024年01月04日

  • [荐]青铜葵花读后感精选

    2024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