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杜甫读后感

杜甫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69

相关推荐

杜甫读后感(汇总8篇)。

读书可以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读完作品,心灵也仿佛受到了净化。写读后感能把我们再次带回阅读时的心境,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吗?为了解决您的问题杂文852的编辑为您献上一篇可行的“杜甫读后感”,为方便日后访问请收藏此页面!

杜甫读后感(篇1)

杜甫,诗圣,英名千古流转,却是一生颠沛流离,纵使茅屋为秋风所破,也不忘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句离我们很近,可诗人的经历与内心,却从没真正展现于世人。洪业,著立此书,蓬门今始为君开。

洪业本人钟情于杜甫其人其诗,故于杜甫的相关研究用力颇深。在哈佛大学二十年间,于1952年的“TuFu:China’sGreatest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迄今为止仍被公认是英语世界中关于杜甫的最重要著述。

这本书是由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而且中国古籍出版社的原版已无法买到,入手了一册影印本,也算显得我心诚意笃了。

杜甫一生官运不畅,又遇安史之乱,算不得什么成功人士。但他上不忘爱国情深,下不忘爱民意切,对朋友敦厚良善,对家人关爱赤诚,不弯不折,不气不馁,临风潇潇如翠竹苍松。

你读他“复何时会于王镐之京,载饮我浊酒,载呼我为兄?”,你读他“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样的好友是暖心的。你读他““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你读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样的夫父兄长是体贴可靠的。

书中说,“终其一生,杜甫始终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愿望中徘徊:退隐山林间,或是置身庙堂上。贫穷和家庭责任感始终是妨碍第一个愿望的主要因素。不良的健康状况和忠诚直谏的责任感则是第二个愿望的阻碍因素。”这大概也是千古文人宿命的真实写照,也是杜甫伟大之处。

洪业对杜甫的评价是“温柔敦厚,旭日春风”,所谓至情至深,我们喜爱杜甫千年,喜爱杜甫诗文千年,也正是因为了这一份真与情。

结语引用作者原文:

“我不敢轻言自己完全懂得了作为诗人的杜甫。我相信我对于作为个人的杜甫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了解。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长,是忠诚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职的官员,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他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习,得以理解人类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领会政治的正大光明与肮脏龌龊。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杜甫读后感(篇2)

g1701 曹馨

初见这本书,以为是老大哥和小迷弟之间的绝世情怀,没想到却带我走进了当时那个社会下传奇二人组令人心寒的事件。李白依旧是那位卓尔不群的谪仙人,杜甫仍然是那个踏青大地游走河山的爱国少年,只是,他们二人均在世俗的摧折下多了几分悲哀和孤独、更令后人惋惜和心痛。

李白两次进长安,第一次本想做官干大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被皇上在宴会上传诏作诗以此来取悦皇上,终因得罪**贵族而被“赐金放还”。他第二次去北京,成为他一生中最华丽的乐章。恰恰相反,杜甫来到长安,成了他心中最大的痛。当他遇到主考人李甫林时,李甫林命令他不要招收一个人,他屡遭政治挫折和经济困难。他只能在贵族官邸和他们一起喝酒写诗谋生。

同时,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杜甫硬生生地从少年磨成了“老杜”、也愈发接近百姓的心,这样忧国居民的他,更令人心疼。

再来说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杜甫第一次遇见李白是在李白被“赐金放还”那段时光,杜甫作为李白的粉丝一直陪他游山玩水、求道炼丹,对李白疯狂崇拜。那一年成了二人心中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次见面后,两人结束了“放荡齐赵章、表马颇清狂”的日子,一转身,便是一辈子的未曾相见……

从后人的角度看,杜甫写了20首涉及李白的诗,李白只为杜甫写了两首诗。最令人悲哀的是,连一个小小的**李白都可以为人家写一首《赠汪伦》,真一股心酸涌来。在杜甫的天空中,李白是唯一闪耀的星,而李白的天空里,群星灿烂浩若烟海……最后,李白身亡,杜甫过了很久,才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他长叹一声,半晌未醒,数年后,五天未吃东西的杜甫在县令的招待下暴饮暴饮、活活把自己撑死。

李白一生风流,无数人为之呐喊,杜甫半身凄凉,无人为之欣赏,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被称为老李?因为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这本书是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重新解说和塑造。全文共分七章,对李、杜的遭遇和异同进行描写,保持了原意。二人都是诗坛的奇迹,交相辉映,缺一不可。

杜甫读后感(篇3)

姓名:陈沛菡学校:温泉小学二年级八班教师:

胡老师闲暇时间,在妈妈的陪伴下,我阅读了《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之遇见杜甫》,它讲述的是11岁的米多和王大威的探险故事,读后有很大的触动。

米多和王大威发现了一座奇怪的老房子。屋前的木兰会变成一只飞翔的鸽子,草坪会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海。他们很是纳闷儿,便想着一**竟,于是就踏进了旧屋,没想到竟然穿越到了唐朝,还遇见了年仅五岁的小杜甫,他们同杜甫一起看公孙大娘舞剑。后来,他们又追随杜甫,亲眼见证了杜甫在泰山脚下抒豪情,写《望岳》;又与杜甫一同身陷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中,目睹杜甫忧国忧民,用生命谱写不朽的诗篇。

弥渡和王大威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走在一起,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杜甫的诗歌,体会到了其中蕴涵的浓郁的家乡和乡村情怀,也激发了我对祖国和生命的热爱。我决心: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我要焕发光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甫读后感(篇4)

原创: 李文越

少年时代,虽失母爱,豪情的杜甫:"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青年时代,历时十年漫游。他说: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杜甫似乎没有得到任何达官贵人的推荐。他自己则满怀信心,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取得进士。

中年时,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结束了十年的游历,回到了家乡巩县。陆浑山庄离洛阳很近。杜甫经常从这里前往洛阳,看往洛阳的名人和诗人,希望通过他们的帮助和推荐,在政治上找到出路。他成熟了。

事实上,在后来人生的道路上,杜甫身上的傲然骨气虽然迫于现实的各种压力不在溢于言表,但却始终未曾磨灭。

开元时代剩下的几个比较正直、诚实、有才华的人,很少有人不受李林甫的阴谋和陷害。杜甫所推崇的张九龄、严挺之等人,都被他排挤,被迫离开京师,不久便先后死去;惊赏李白的天才、相与金龟换酒的贺知章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随后,李邕在北海太守的任上也被李林甫派出的特务杀害……等他与长安的现实渐渐接触后,他的豪放情绪便逐渐有所收敛了。

一个陷阱:在全国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考试中,没有人入选。原来,这只是一场阴谋而已。

一场考试下来,没有一个中第,这就是"野无遗贤".也就是说,有才能的、该选的,早都被选上来了,山野间已经没有贤人可选了。那充满朝气的浪漫的壮年时代已经离他远去,凄凉、落魄、感受生活困境的中年时代提前到来了。

考试不及格后,杜甫在长安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为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星光点点:这是杜甫在长安十年中最引人注目的时期。他在一天之内便声名大噪,考试时,集贤院里的学士们都围绕着**他。

杜甫在回忆当时的盛景时这样写到: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可是,这一幸运转瞬间便过去了。考核完后,杜甫兴致勃勃地等候分发,结果却永无下文。当然,这也是李林甫在从中作祟。

从天子到谏臣,凡是一个书生所能想到的办法,杜甫都试过了,但却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偌大的一个朝廷,竟然没有一处诗人的安身之地。

一拳:他还不到一岁的小儿子刚刚饿死!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唐)杜甫

携家留亡时代:唐肃宗见到杜甫后,对杜甫的行为颇为赞许。757年5月16日,肃宗授予杜甫收藏文物的官职。

杜甫是正直公正的,但他的至爱并没有得到肯定和赞扬,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这让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思考。他讨厌的问题也困绕了他许多年。晚年时期,他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和《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等诗中,都一再提及此事,称自己"伏奏无成,终身愧耻".

但他从皇帝的大臣回到了人民诗人的位置。当时,杜甫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暴露了朝廷的愚昧和黑暗。

文字伴他一生,只有在写诗的时候,诗人杜甫才能暂时忘记愁闷、哀伤、思念,才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快乐之地。然而,也因为写诗,诗人才会比其他同样沉浸于痛苦中的人更加痛苦,创作逼着他一遍一遍地咀嚼着伤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仍然没有放弃诗人的社会责任,仍然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一般,但他看到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与从前一样清晰。

当时,杜甫除了肺病、疟疾、顶风、糖尿病外,还有一种新病:右臂瘫痪,只能用左手写字。他在痛苦的东西方游荡,右臂半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杜甫一生共写过三首《望岳》,这三首诗也清晰地记录了他的思想历程。第一个是望泰山,“它会在凌绝山的山顶上看小山。“诗中无神,二是望华山。”秋风吹过,高寻问白帝真正的出处。

"仕途不顺,诗人要向神讨教讨教;这一首是对衡岳神提出质疑,何以久享牲璧而不降福于人?从无神求神,到怀疑神,标志着杜甫从青年时期的浪漫、中年时期的迷茫、晚年的清醒,经历了三个阶段。

说到杜甫,不得不提李白。因为李白可以说是杜甫的梦想中的生活。杜甫对凡俗平庸的"俗物"极为轻视,他向往的是勇敢向前、奋发向上、快意豪放的英雄生活。

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744年春夏之交,杜甫在洛阳第一次见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天宝三年秋,他们一起离开洛阳,渡过汹涌的黄河,来到王屋山,拜访著名道士华盖君。

745年,李邕从孙李之芳出任齐州司马。这年夏天,出任北海太守的李邕也来到齐州,早已彼此闻名的李邕与杜甫老少两人终于见面了。临别时,李白送给杜甫一首诗:

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还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在长安,杜甫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杜甫说李白的“笔落风雨飘摇,诗成鬼魂”;在成都,杜甫说李白的“千灵诗,一杯酒飘”,不再说李白的诗就像阴铿。

背负的才名越盛,承受的苦难也越多。或许谁的人生都是这样,人生实苦,自得其乐。

杜甫读后感(篇5)

生活常是这样。心冷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一个季节都冷,星星仿佛是冰做的光。其实,大地并非那样寒冷,否则,檫树怎会摇动满目清香。

其实,世界不窄,窄得是心。怀着效国利民的满心希冀,抱着高官优待的不渝追求,一腔壮志的杜甫,推开了长安城门,迈入了求官之路。可终是“万事益酸辛”只得“残杯与冷炙”空叹“如觉天地窄”。失落和愤慨狭窄了他的心境,他终日侍奉皇帝,伺察长官颜色,因小恩小惠欢欣,因街道偶遇而战战兢兢,变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小官。不得不说,他的所为都是为了实现做官的追求,可此时这个追求只剩一个空官位,早已偏离了它的初衷。他的视界仅局限在皇帝周围,看不见国家,看不见人民;他的盼求只剩官职,已然不是他的最初所求。失意的灰尘覆盖了原本光亮的追求,追求便只剩一个影子,于是只记得追求那影子,忘记了追求光影的主人,心变窄了。直至离开长安,他才真正放宽了心境,真正看见了国家,走向了人民,他开始真正为人民发声,为国家担忧,而这,又何尝不是实现了他的追求呢?家庭和儒术难道只是要求他追求一个官位吗?忧国虑民的杜甫难道只是要求自己有一个官职吗?我想不是。或者说,一个官位根本不会是,也不配是他的追求。为国为民才是追求,是真的追求。而过分在乎那一个结果和表面,狭窄了他的心境,故而狭窄了他的追求,甚至连他自己也看不清了那追求。当他关上仕门,打开诗窗,他才看见了追求,实现了追求,这是因为心境宽阔了。

所以,关闭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其实不必上帝来做,而需要自己来做。想把一件事做好,首先要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你那结果,这样,很可能,在门里想去的地方会在窗外飞去,不去过分关注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别以追求为障狭窄了心境,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窄。

生活常是这样。你所失去的,命运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就像,桂花枯萎的时候,秋菊又亮新装。

杜甫读后感(篇6)

闲来无事,信手翻开杜甫的诗歌,品读两句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仔细思来,觉得自己已经学习了杜甫20几年,何来“相见恨晚”。自记事起,背的最多的就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可一直是只知其诗,未懂其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小就是朗朗上口,可直到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她出自何处,是什么背景下促使杜甫写下这样的千古佳句。 沽名钓誉、孤陋寡闻、井底之蛙,我之谓也!

堂堂中文系的我,对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国粹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难道不是我的悲哀吗?面对这样的自己我不该痛责吗?答案是肯定的。四年的大学我都不知道我学会什么,也许就是网络上常说的:大学是人一生最珍贵的时刻,让自己肆无忌惮的活,学会了花钱,学会了享受,也学会了忘记该学的。”大学毕业后的自己一贫如洗,真的,就连高中学会的知识和精神也随着时光消逝在那无言的记忆中。

说的再多,终究剩下的只是追悔。Zw852.cOM

但有人曾说过:倒空自己才能装的更多。也许现在的时刻对于我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机遇,学自己想学的,看自己想看的书,追求自己认为值得,听来,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满满的期待,争取下一次半终点,自己对得起自己,也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之人。

陈安之曾经说过:“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相信他,我也相信自己。借用杜甫的一句诗,现在的自己就是“白欧没浩荡,万里谁来训”。喜欢杜甫的《奉赠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书中的杜甫困居长安数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犹能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更何况处于现代社会的我,衣食无忧,更应该潜心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努力,发挥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会走向自己的光明之路。

喜欢杜甫的这首诗还源于杜甫虽身处困境,却不落俗套,他没有对求给自己援引的丞相阿谀奉承,更没有卑躬屈膝、低人一等,而是不卑不亢的用自己的才能和自己所处的困境去说服他,而且并没有流露丝毫的责备,正如人们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选择。正如现如今的自己,虽然是给人打工,挣人钱财,但我们出卖的是自己那廉价的劳动,所以更不需要贬低自己,我们需要的只是努力和责任。才华是杜甫的资本,如今的自己需要的就是这种资本,努力让自己学会该学的,抓住应该抓的,让下一子情感泛滥的自己书写出来的是欢快和成功的喜悦。

年轻的自己,你即将老去,时光是短暂的,珍惜时间努力吧!年轻的自己,你的弱点我知道,你不够勤奋,你总能找到不勤奋的借口,抛弃这些借口,努力吧!

杜甫读后感(篇7)

过去,读传记总觉得单调乏味,不能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就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读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也是一次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被困了十年,这是他一生中最尴尬的时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俘虏。因为他拒绝为叛军工作,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一个雨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越狱了。他几近历尽千辛万苦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认真的。他有幽默的一面。

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读后感(篇8)

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郭沫若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

初版于1971年10月的文史巨匠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曾让二十多年前的笔者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现存的2400多首诗作,在郭老那里就如常人脑中的乘法口诀一样烂熟于心,为了佐证自己的某一观点,他可以信手拈来,而且是旁征博引,动辄十几条乃至数十条,这让我惊诧于郭老深厚的考据功底和超人的记忆力!须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网络与搜索引擎尚未问世,而郭老却已近耄耋之年。此其一。其二,巨著熔文史于一炉,郭老以诗人的笔触,史家的慧眼,将李杜的身世婚姻、生活状况、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以及二人的交游,兼及他们与贺知章、严武、岑参、苏涣等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永王李瞞、节度使哥舒翰等要人的交往等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新见迭出,别开生面。一幅幅李唐王朝由鼎盛辉煌转至衰败凋零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既波澜壮阔,又流光溢彩。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李白与杜甫》这样的信息量丰沛、学术底蕴深厚而又“一扫从来因袭皮相之论”的力作,真是让我等文史爱好者大快朵颐。读《李白与杜甫》,其快感犹如读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随便翻开其中的一页,读者都可以“眼前直下三千字”,随着郭老滔滔大河般汪洋恣肆的探析与阐发,与作者共振:或者百感交集,或者唏嘘不已,或者茅塞顿开,或者慷慨激昂。

“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当为‘它布’(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这是郭老的夫子自道。茅盾则说:“郭老《李白与杜甫》自必胜于《柳文指要》,对青年有用。论杜稍苛,对李有偏爱之处。论李杜思想甚多创见。”窃以为,将两位大师的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待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庶几接近客观。

入选《中国图书商报》“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首批书目的《李白与杜甫》已经于20xx年5月再版。经典,不但是百读不厌的,而且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范文汇总8篇
    每当翻开一本新的书籍,阅读过后我们都会产生新的想法。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阅读“王子与贫儿读后感范文”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重要的知识建议你将其保存下来!...
  • 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汇总(8篇)
    《护苗行动与孩子一起成长观后感》1998年,全国各地的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被一部名为《护苗行动》的纪录片深深打动。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一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了护苗行动的重要性,也引发了我对孩子成长的思考。《护苗行动》讲述的是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十分糟糕,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中。然...
  • 《原野》读后感汇总
    书,是前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智慧。 记录下书籍的关键词语和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快速地掌握和理解书籍,应该从哪个角度写读后感?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原野》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同时也请落实好收藏这一步!...
  • 打火匣读后感汇总
    人生在不断地阅读中充实自己,如果带着思考去读书还能促进自我成长,读作品后,常常有许多感受。 透过阅读笔记,探索自己的阅读人生和生活意义。下面是栏目小编整理的“打火匣读后感”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它并关注我们的动态!...
  • 兔子的读后感汇总
    杂文852小编强烈推荐这篇“兔子的读后感”文章内容深入浅出不容错过。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会有种愉悦的感受。 通过读后感展现您对书籍独特的领悟和理解。愿本文对您有所助益敬请收藏保存!...
  • 送别读后感8篇
    读《渡荆门送别》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他的先世在隋末罪徒居住在中亚。他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的青莲乡,他字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续屈原之后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当作者从蜀国到楚地漫游时,看到了水中...

杜甫读后感推荐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言合集

    2024年01月21日

  • 《纽约客》读后感汇总

    2024年01月19日

  • 负荆请罪读后感700字

    2024年01月18日

  • 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集锦5篇)

    2024年01月15日

  • 《驿路梨花》读后感1000字

    2024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