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杂文852
阅读 827

相关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1

开始以为会枯燥乏味,结果谁料妙趣横生!

曾经在考教师资格证时出现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以不一样的面貌跑了出来,着实令我惊艳了一下,当初背得死去活来深恶痛绝,如今却能看得津津有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职业性的历练真的会有所改变,但更要感谢的是张导,给我推荐了这本可以“有趣的学理论”的好书。

1, 关于“首因效应”

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初次见面时要给人留下好印象。这就是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在面对学生时,我们要告诉他首因效应的重要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我却认为,教师应当扭转首因效应。在当教师的第一年,刚刚工作的我非常懵懂,毕竟也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方法来“对付”一个个不一样的个体。

当时,四年级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很活跃,但不善于学习,精力充沛。当我收到这个班时,所有的老师,包括班主任,都告诉我他很不听话,成绩很差。你累了。可是在**课堂上,我看到的他除了调皮捣蛋之外,还有易于其他同学的表现欲,一份独特的热情,非常聪明的热情。

所以为了锻炼和改变他,作为一名辅导员,我选他为劳动委员会委员。所有的老师都惊讶甚至反对,我却仗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强坚持一定要给这个调皮的孩子戴上“三根杠”。突然间,在老师眼里,他从一个差生变成了一名学生干部。起初,他似乎不知所措。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开始显露出因表现不佳而隐藏的才华和智慧。

在他的监督检查下,学校部门的清洁卫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帮助别人的热情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提高了他的成绩。在别人看来我是赌赢了,我却认为我没有认可别人告诉我的第一印象,我改变和逆转了大家给他贴上的“首因标签”,结果真的是令人惊喜。所以我认为,告知学生“首因效应”重要性的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不可完全被“首因效应”所蒙蔽,学生是时刻在发展改变的,学校是座象牙塔,我们可以包容和等待不是吗?

2, 关于“近因效应”

书中列举的例子生动生动。教师不能概括学生的表现。他们需要以发展和包容的方式看待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老师的语言艺术。我在孩子中很受欢迎,不是因为别人,就是因为我的甜言蜜语。表扬和鼓励是日常活动。不服从的人将受到批评,并给予温柔的拥抱和安慰。

我想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年龄大小,叛逆的好面子心态永远都在,让他人难堪除了产生矛盾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而学生近期的表现是会另教师产生极强的心理暗示,但不是全面的判断,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叫王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生,不能因一时的满意或批评而概括全部。相反,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应该从第一事业开始就逐步发展和坚持。

不是一开始**,中途来知性温和学生就能接受的。对他们来说,第一个效应大于近效应,不是吗?

3, 关于“超越近因效应”

这三种影响都是相互依赖的。如何把知识的概念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注重公正全面的评价,注重语言艺术的交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的印象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2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病人和医生(访客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并度过难关。学生都能解决自己的学***,关键是在他有困难时,要有人给他同情、认可和鼓励,促使他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教师要扮演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同情者、认可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作者所选出的这 64条效应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专家记忆的优势效应” 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将学生记忆的东西凝成意义组块以提高记忆效率的捷径;"超限效应”给我们说明了在教育中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过犹不及”与"物极必反”都不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霍桑效应” 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关注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地学习,提高学***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这其实也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有哪些是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出发,并取得切实效果的;有哪些是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教育的名义做了反教育的事情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地位认识的不断提高,教师单纯“教好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心理学素养。时代赋予了教师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发展,在良好的心理素养基础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其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是一本好书。

好书是一杯好酒,一杯好茶。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3

王慧慧读了刘儒德等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本书主要运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叙述,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指明方向,提供科学保证。

从心理学的教度揭示教学规律,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一系列的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的不同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会不同。

比如,在语文背诵中,学生往往对内容的开头和结尾有着深刻的记忆,而中间的内容却鲜犹新鲜感。据此,心理学家绘制了一系列关于记忆的曲线,这是一条u型曲线。这个效应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一节课的开始和结束;背诵英语或汉语尽量改变记忆的开始位置,并且每次学习的时间不要过场,要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如7+(—)2法则。如果你给我们一组数字或字母,读了一次后试着说出来,你最多可以说七个,至少五个,最多九个。这种现象是七加二减二的规律。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每个班主任安排的新内容不应超过7个,这样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师要熟悉和了解学生过去的知识,在新课的基础上分为7个左右的板块,每个板块可以包含很多可以调动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虽然很多,但知识块的数量不超过7个,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很多,因此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又如学习对大脑的可塑性,这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兴奋剂,同样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也是一味安慰药。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填补生活的空白。

俗语云:活到老,学到老。通过这个试验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已经经过了一生中学习的**时期,学习的效果已经没有**时期那么显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后的学习毫无用处,相反却不断地对我们的大脑进行重新的塑造。

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如第十名现象。

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就是因为“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很难在考试中体现出来。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学业智力发展时,成功智力的发展却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学生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这个试验也告诉我们的老师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评价,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和理解,并作为教与教学的科学规律加以掌握。这样,不管老师接触了多少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的书籍,只要心里有一道科学的屏障,就足以把这场争吵化作丝,找到既适合老师本人又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4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便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可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阅读此书,我明白了想做好教育工作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科学的、理性的方法。我将常常“温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5

以前经常抱怨教育学心理学太抽象,而且太枯燥无味,又没什么用处!好多概念性的东西也不知道在教学实践中怎么应用,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有点改变我观点。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第一个看到的心理效应是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讲的是老师让学生出来背书,学生只记得开头结尾,中间老是忘。其实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东西还与心理学中,大家都知道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有关。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充满智慧。我将常常“温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6

古人云:“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则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便是“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如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上课喜欢拖堂,作业布置过多或课堂认知超载等)以及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中的“超限效应”。借此,我想着重聊聊如何规避批评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很心急,想要急切地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因此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最后使孩子极为不耐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表扬,当孩子挨批时,可能内心已接受长辈们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跟我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缘由是父母总是在他面前翻旧账,父母总是看不到他的改变,最后他索性就不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在批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我们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我认为班主任在批评教育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二是选择合适的场合。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前不久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和班主任在走廊上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一位男生,这位男生自尊心受挫转身翻过走廊栏杆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惨剧则是因为批评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场合,及时原则是指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教育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不能因为偏爱某位学生则对其放宽规则,否则则会使得教师的权威受挫,得不到学生的信服。只有公平公正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7

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现在我感受到一些深刻的心理教育效果与大家分享。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2、 要吃肉,我们必须吃蔬菜

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高频活动加强低频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也就是说在孩子对我们提出“过分”的要求时,我们可以通过先让他完成一项我们希望他完成的任务来满足他的“过分”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预先的目的了。

反过来,孩子如果可以完成我们规定的任务,我们就必须给予其适当的奖励,这样当我们再向孩子提出我们想要孩子完成的任务时,他才有动力去耐心做,这就牵涉到拿什么当奖励的问题,这个奖励对孩子吸引力越大,孩子在完成你规定的任务时就会越有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喜好心知肚明,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选用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当奖励,选择孩子最讨厌的东西当惩罚,这样才能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

这使我想到以前班里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不爱学习,经常不交作业,交上来也总是残缺不全,可是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美术课时他总能很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激励他学***极性, 我就给他提出要求,只要他能按时上交家庭作业,就奖励他画一幅美丽的画在班级里展示,一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他高兴极了,于是家庭作业认真了很多,美术老师还在班里公开表扬他展示他画的画,那一刻,我能体会到他骄傲的小脸上洋溢着的是自信、自豪的笑容。

三、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互悦机制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你,作为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喜欢自己,因为只有孩子们喜欢你这个老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互悦机制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你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你是爱他们的,事实上,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你对他们的爱究竟有几分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在训斥学生时告诉他们,老师是为了你,帮助你改正错误,但为什么收效甚微?

在阅读了相互愉悦的机制制后,我明白了,因为我努力学习的学生不明白,甚至说你不喜欢他们在心里,他们怎么会喜欢你呢?这使我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件事情,时值深秋,一天下午放学后我留了几个孩子做辅导,可是其中有一位孩子特别不喜欢被老师留下来,我布置的任务怎么也不执行,我说完不成老师的任务不能回家,他就说我逼他,说着就拿起一支水笔芯向脖子上扎,我见势赶紧拦住他,接着马上给他爸爸打**,由于他爸爸在老区上班,赶过来时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尽量控制住他的情绪,不跟他谈学***情,在这期间他的情绪缓和了一些,我知道了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爸爸妈妈离婚后,爸爸又结婚生了一个小弟弟,全家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小弟弟身上,他感到他在家里是多余的,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所以做法才这么极端,而且我还发现深秋了,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我于是马上把他身边的窗户关上,他爸爸来了后,我给他讲了孩子对我说的话并建议他多跟孩子交流,多关心下孩子的生活学习,还嘱咐他明天给孩子穿件厚点的衣服。在孩子和他爸爸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刻意把剩下的窗户都关好了,而且对我说了一句老师再见,这时,我心里暖暖的,更有一种难言的成就感。

我觉得这是我对孩子真的很好,孩子感觉到了,所以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老师,谢谢。

当然,这本书涉及的教育和心理影响案例很多,值得一读,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读书使人进步,教师不应忘记用丰富的教育理论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成为一名睿智的教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 篇8

这个寒假期间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这便是刘儒德教授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规律,64条心理效应分别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这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人感觉在欣赏一本精彩的故事书,一段段富有哲理的分析让人茅塞顿开,让我找到了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根据,也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心理学规律的有效应用,让心理学规律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惊喜和成功。

这本书没有教条式的说理与那些难懂的术语,辞藻简易朴实、平铺直叙,实在让人通俗易懂。更可贵的是,刘教授将这些心理学中的效应真实地与各种教学教育情境相联系,通过一些心理学上专业有针对性的知识来解读与剖析那些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与常规,更好地帮助了我们这些教育人,用更科学与更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与学生和家长的方方面面,从而指引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实在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福音,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读罢全册,太多的案例与分析让我受益匪浅,而最难忘的是这样一篇《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或许人们都不太明白。但说起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惹眼的小事与小举动,或许你便轻车熟路。毛爷爷曾经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便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发生在你、你学生之中的一个小小举动,或许这便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是一种牢固的思想。而所谓的蝴蝶效应也同样告诉我们:

应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应高度敏感。拿我们教育来说,别看孩子个子小,现在的孩子都是人小鬼大,自尊心都很强呢。时常老师的一个不经意举动,早已被他们看在眼里,甚至牢记于心。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就迎来了老师的批评,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你没有问明原委,劈头盖脸则是一顿责备,倘若只是无心之过,那这样的批评便在孩子心中烙印了一个伤疤,或许还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而同样的一件事情,另一个老师则心平气和地与之分析,面带微笑,或许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即便是错误,也给孩子犯与改的机会,那孩子的心里一定是不一样的滋味。可见,教师所采取的教育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中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于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用最阳光明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位莘莘学子,不再让一只“蝴蝶”骄傲地影响一个气象。

  •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集锦(7篇)
    杂文852为大家带来了“《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的相关内容。老师常说:读一本好书使人受益终生,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这时读后感的出现就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一边记录想法的同时一边回顾书籍。请点击收藏按钮以便下次您能更方便地找到此页!...
  • 教师读爱的教育读后感合集
    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内心被故事里的剧情深深折服。 阅读中的不解之处需要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请你阅读杂文852的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教师读爱的教育读后感”,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后续查看!...
  • 《好的教育》读后感汇总(6篇)
    阅读弥补着现代精神世界的匮乏,作品这本书为很多的读者带去更多的生活感悟。如何能快速写好读后感呢?编辑从您的要求出发提供了这份有价值的“《好的教育》读后感”。...
  • 日记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要将其精髓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读书之后,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这份特别定制的“日记爱的教育读后感”一定超出您的期望,我们会不断地发布这方面的资讯以满足您的需求!...
  • 爱的教育老师读后感怎么写5篇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介绍“爱的教育老师读后感怎么写”的文章。书籍是我们深入认识世界的方式,每个人读完作者所写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读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对读书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此文能够让您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 教育奇迹读后感集锦
    书籍就是人生的望远镜,当我们开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思维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说起读后感写作要点,我们只需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您是否也在疑问如何写读后感呢?杂文852小编从大量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制作出这篇“教育奇迹读后感”,希望您能经常光顾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

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推荐

  • 读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6篇

    2024年01月25日

  • 关于林清玄散文的读后感如何写

    2024年01月23日

  • 寒假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

    2024年01月22日

  •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系列

    2024年01月22日

  • 关于电影的中学生读后感7篇

    2024年0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