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教学资源 >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杂文852
阅读 777

相关推荐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精选。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需要教师反复打磨和改进。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绝对是您所需要的,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请不要忘记关注我们的网站!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篇1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发明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一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要求同学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身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同学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同学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局部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同学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身的话,概括老人发明的奇迹,再说说自身对老人的看法。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身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篇2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教案# 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WwW.zW852.cOm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延伸阅读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8篇


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掌声教案设计反思”的知识点,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1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做了精妙的设计。

1、出示句子:“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读完以后问:你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2、老师介绍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 解释“小儿麻痹症”既扫除了生字障碍,又让学生了解了英子一生痛苦的根源及现状,为顺利进入新授,深入了解英子打好了基石。]

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你在哪里找到的答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寂寞、不自信、孤单)

2、刚才同学们说英子自卑、孤单,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学生:忧郁)

3、她就这样一直忧郁下去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知道她没有一直忧郁下去?(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4、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

[把第一自然段中英子经历掌声前的形象了解后,直接引导学生读到第四自然段,看到英子经历掌声后的惊人变化,激发学生好奇心,是什么力量如此神奇?]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拿起笔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师问:谁自告奋勇来演这个英子呢?

2、试演两次掌声部分,其余同学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评议表演。

3、台下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想上台来,但主角却只需要一个,怎么办呢?让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当演员,用我们高低起伏、或温柔或有力的声音来表演忧郁的英子和热情的同学们。

[这是我的一点尝试。平时的教学都是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人物的心理、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新一轮的朗读中,这里通过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情感、内心,自演自悟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1、我们的课题是掌声,在第三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支持、鼓励;第二次是称赞、表扬)(板书: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3、带着不同的'感情来读两次掌声。

4、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点击出示: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师问: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生答:第一次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第二次的心情是高兴、愉快)

[如何让学生领会英子的内心变化,从而体现掌声对英子深远的影响,就要让学生学会对比。英子上台前后的心理变化要让学生对比;英子经历这一次掌声前后的变化要让学生对比;几年后的英子和当初的英子也要进行对比。对比是学好这篇课文的一座重要桥梁。]

二、挖掘教材空白点,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

师:英子, 当我叫到你时,我看到你犹豫了一下,才慢吞吞的站起来,眼圈还红红的, 你在犹豫什么?

生:如果上去的话,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话,老师会批评我。

师:同学们, 你们的掌声这么热烈这么持久,你们肯定是想借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对英子说什么吧?

师:同学们,我又一次听到了这热烈的掌声,这一次你又想借掌声对英子表达什么?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师:英子, 听了同学们这热烈的掌声, 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英子: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生: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三、拓宽教材精神领域,把爱化做支持、鼓励、表扬、赞许。

在这篇课文中,英子因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改变了性格从而也改变了人生。()课前阅读提示说掌声是一种爱的表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掌声远远不是一个爱字能包括的,它还能细化成支持、鼓励、表扬、赞许,从而也教孩子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能把掌声送给更多像英子这样需要掌声的人,他们不仅是残疾人,还可以是贫穷的弱者,甚至就是你身边成绩不太好,信心不太足的人。

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久久地沉浸在爱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从中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6、出示小黑板: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3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学生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乐于朗读新颖的课文。再加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乐于学习。

设计理念: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本课以识字和朗读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2、语文教学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3、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姿势普通鼓励三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师用课件演示文中,同学们鼓掌的画面,同时播放《掌声响起来》的歌曲。你想说什么?(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a、出示本课的生字;

b、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1、小组内读文,提出质疑的问题。

2、各小组寻找挑战对手,并互相交换所提出的问题。

3、各小组合作探讨对方所提的问题,设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教师随机应变,及时给学生帮助。

四、读后导行,奉献爱心。

假如你的好朋友遇到某种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五、仔细观察,认真写字。

1、课件出示3个词语姿势普通鼓励;

2、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指出难写的字;

3、教师范写,学生指出不足,教师改正;

4、学生自写。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4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通过朗读,感受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同学,关爱他人的感情。

1、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响起的前后内心的变化。

2、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1、歌曲《掌声响起》、《爱的奉献》。

2、小红花一朵。

同学们,上周我校召开了运动会,我班的同学都为班上争得了荣誉,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

孩子们,还有一些人却常常被我们的掌声所遗忘,如果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在他们身上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掌声》。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课文写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通过一件事使她在孩子们的掌声中发生了改变。)

细读课文,想一想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找出有关句子划出来并读一读)。

①学生将找出的句子读出来。

②多媒体显示,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把勾出的句子读一读,生边读师边指导(男女生比读)。

③思考: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这时的`英子内心怎样?

④带着这种自卑、痛苦的心情齐读第1,2自然段。

要求:

1、找出有关词语、句子认真读,认真体会。

2、想一想,在英子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英子内心变得怎样?

③抽几个学生读这一段,比一比,评一评,谁读得好?

孩子们,是什么使自卑、忧郁的英子变得这么坚强快乐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自然段。

创设擂台,精读课文(创设擂台是为了让学生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的积极性,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挑战要求:

①各小组寻找挑战对手,并互相交换所提出的问题。

②各小组合作探讨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没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③各小组画出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比赛读一读。

2、学生质疑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①第3自然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能读一读吗?

②英子得到同学们几次掌声,心里有什么变化呢?

③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④该怎么读这一段?

3、汇报交流时,师随机指导:

可抓住两次掌声的不同来理解课文,第一次掌声是英子在经过思想斗争后走向讲台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信任,英子在掌声的鼓励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她的普,十分动听。于是,教室里掌声这第二次掌声里除了鼓励而外,还有赞扬,这掌声里有同情、理解,但更多的是鼓励,也就是激励和勉励,同学们希望英子走出自卑的阴影,不再忧郁,融入集体中。

有感情的读这一自然段,并回答是什么使英子发生了变化?

师小结并板书:掌声,孩子们,爱的力量是多么大,使忧郁的英子变得活动开朗起来,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呢?

生答:老年人,残疾人,还有我们班的刘(他和文章中的英子一样,腿部残疾)。

现在,请刘同学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他读完后你该怎样做?(音乐):《掌声响起》,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有的给予掌声,有的拥抱他,有的送给他精美的卡片,祝他水远快乐!有的对他说自己心里话师送给他小红花一朵,以示鼓励。

师:你们的一声声鼓励,英子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们的话语就是掌声,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心。爱心不仅仅是掌声,在你们的生活中,爱还是什么?

生;爱是陪孤独的小伙伴聊聊天,给孤独的小伙伴带去快乐。

(音乐):《爱的奉献》(小声),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全文。

师总结:孩子们,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英子那样曾经自卑的小朋友,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样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投影出示一青年志愿者标志,学生齐读上面的语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5

本课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愿意、”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词“文静、默默地、犹豫、慢吞吞、镇定、情绪、忧郁、歧视、鼓励、热烈、 讲述、愿意、普通、骤然间”,会写“鼓励”。

2、细读描写英子言行的词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懂得两次掌声的含义。

3、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掌声的力量和美好,受到爱的教育。

1、读懂课文,了解英子产生变化的原因。

2、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

预习要求:同桌互听朗读第三段,根据朗读要求(正确、清楚、通顺、流利)分别打上不同星级。(一星至四星)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听课,作为小主人,你们欢迎他他们的到来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心声呢?

相信你们的热情,老师们一定感受到了。

2、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故事也和掌声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掌声》。

师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a.读了课文,你对课题中的掌声有什么了解呢?

围绕着课题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只要把这些信息一结合,就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想来试试? 勇于尝试,挑战就是英雄。

是不是很简单呢?他就做到了。

看来,你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已经了如指掌了。

当你能简要清楚地说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证明你已经读懂了文章的一半了,这应该成为我们预习时阅读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1、读出了大意,我们就该深入课文,慢慢品味了。你知道文中哪段话是具体描写掌声的吗?

与文章题目直接相关的段落一定是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的中心段落。陈老师请个预习时四星级的朗读高手来读读这一段。

根据两次掌声把第三段分成两部分,用“/”标出,并划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交流反馈。

(一)解读第一次掌声:

1、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次掌声的情景:“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默读课文描写第一次掌声的部分,你读懂这阵掌声了吗?(是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给她呢?有什么含义呢?

生:因为英子是一个自卑的孩子,犹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b. 解释小儿麻痹症并展示小儿麻痹症患者落下残疾的画画。

c. 就是这个病症,不仅让英子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更对她的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是啊,了解了这些,相信我们就不难理解那次轮到英子讲故事时她的反应了。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次课堂上,看看英子的反应吧!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1、第一次掌声我们都读懂了,那第二次掌声你能读明白吗?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同样是热烈的掌声,你觉得一样吗?多了一份赞美!

(1)体会不同之处:请你联系上下文读读,这阵掌声中藏着什么呢?(夸奖)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十分动听。”

掌声在对英子说――

生1: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2)体会相同之处:有相同的地方吗?――支持、信任、肯定、赞美都给了英子极大的鼓励。

多么温暖而美好的两个字眼啊!让我们好好把它们收藏在笔下吧!仔细观察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更漂亮呢?

3.面对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真诚而贴心的鼓励,英子内心有何感受呢?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

英子激动极了,――

英子感激极了,――

英子更加自信了,――

4同样是一摇一晃的这个动作,在文中也出现了两次,你觉得一样吗?(自卑和自信)

从同学们的朗读表情中,我知道你们读懂了这两个看似相同的词。

5.让我们再次用朗读重温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听听那两阵动人的掌声吧!

鼓励,就像一股清凉的甘泉,像一缕温暖的春风,像滋润人们心田的雨露,又像照入人们心窝的阳光,神奇而有力量,让身患残疾的英子扔掉了自卑,找到了自信,有了微笑面对生活的勇气。

鼓励,

有时不需要太多直白的话语,

只要你用心感受,

就能发现它巨大的能量。

它是英子犹豫时,

同学们给予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它是孩子哭泣时,

妈妈送出的一个紧紧的拥抱;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英子一样牢牢把握人们给予你的鼓励,勇敢自信地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

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中的主要环节,还算顺利。但回顾课堂,还是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总结如下:

1. 对时间上的掌控还不够准确。课堂前面部分多用了一些时间,导致后面的小练笔的时间无法保证,结课也只能匆匆忙忙。

2. 在课后对小练笔的反馈之中,我发现,学生仿写的效果不怎么好,不知是缺少感悟和发现还是难度有点高。

3. 课堂中,很多学生还是缺少主动思考及发言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维积极性及能力一直是我上课的目标,但真正要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上课前我们来玩一玩,说一说自己,看谁把自己说得最棒,能赢得我们大家的掌声?有胆量试吗?

学生纷纷叙述,随机请个别学生说说得到掌声后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1、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原来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可怜、自卑、缺乏自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随机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A出示这段话,让学生自由读读,此时说说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体会怕别人歧视她,自卑的心理,同时让孩子联系实际说说,你们在下课的时候都喜欢干什么,心情怎么样?可英子呢?

B此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再一次去真真切切地感受英子的内心世界吧。

齐读这几句话。

2、刚才大家边读先想体会到了英子不愿意与大家交流,不愿意让大家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啊,课文中有一个词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大家找一找!(忧郁)板书:忧郁

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掌声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设计

A、指名读,说感受。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操场上我们能见到英子活跃的身影;课堂上能见到她那高举的小手;庆祝会上也能见到英子……是啊,此时的英子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她是多么快乐呀!C指名读。

5、看到忧郁的英子变得如此的`开朗,你有什么疑问吗?

四、研读为何英子前后的变化会如此之大。

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想想这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同时又给英子去了什么?边读边找找相关的句子,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当你完成的时候,可以把你的感受在四人小组里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预设点:

(1)“轮到英子地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你现在仿佛看见什么?(平时什么情况下,所有的人都会把目光集中你身上呢?)

生交流:(我仿佛看到她不愿被人注意却意外被注意,受伤、害羞的样子)

(2)师引:善意无心的注意带给她的却是自尊心的受伤,她紧张,难过,只见小英——(引读3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A能说说你读了的感受吗?英子到底在犹豫什么呢?全班同学注视她的时候,她有什么反应?

“一摇一晃”难怪英子以前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B、看到小英在众目睽睽之下坚强地站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多么不容易呀!那你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3)是啊,英子的同学们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她的勇敢、战胜了自我,所以……

齐读第一次掌声。

(5)第二次掌声呢?英子有了什么反应呢?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A、这时的英子为什么向大家鞠躬呢?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B、那现在请你们看屏幕,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比较两个一摇一晃)(紧张、害怕;愉快、高兴)

2、再读读这两句话,这两次掌声分别给英子带去了什么?

A:听到两次掌声都那么热烈、持久,感到同学们的鼓励、期待和爱心。

B:追问:两次掌声有共同的地方,热情的鼓励,有不同的含义吗?(第一次鼓励为主、佩服勇气;第二次肯定为主,赞扬演讲);

C:小英先哭后笑,战胜了自我,从此站起来了,获得第一次掌声后表现流泪是因为激动、感激、无法用语言表达(慢、低、个、个比读)获得第二次掌声后已充满信心和感激,所以鞠躬微笑(快、激昂、不响不足以表达)

3、正是这两次热烈的掌声,才使英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和她一起分享那一份喜悦吧。(齐读第四自然段。)

1、 出示小英地来信:难怪几年以后英子会给她的同学来信,信上是这么说的: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B你觉得英子不能忘记的仅仅是掌声吗?

出示:我永远不能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是啊英子不能忘记的其实就是你们那一份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啊!。

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是许许多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首小诗,去感受一下吧!

…………

我想此时的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那就请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

3、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会唱的大家一起唱)。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7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通过朗读,感受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同学,关爱他人的感情。

1、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响起的前后内心的变化。

2、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1、自由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努力把句子读通通,并想一想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些绳子词语你会读了吗?

2、认读字词,重点指导读好“落、调”

3、小小拦路虎都被你们打败了,真棒!通过刚才的朗读,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出示第一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了,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1)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呢?

(2)这样的.孤单、自卑、忧郁、可怜只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吗?

这真是个孤单、自卑、忧郁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3)是什么使英子这样自卑?

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

这场可怕的灾难让英子失去了什么?

小结:是啊,我们都希望英子……后来,英子真的变了。

1、自由读,那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到高兴、让你激动?

师:此时的英子是多么快乐,谁愿意和她一起分享快乐呢?(指读、齐读)

师: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小女孩,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那么大的转变呢?——掌声

1课文中一共写到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2、3自然段,便读边划出有关句子。

课文中几次写到掌声?指名说(出示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两次掌声。

(1)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

(2)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地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地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我一边鼓掌,一边想用掌声对小英说:“……”

(3)我们的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可能在想:……

(4)引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什么是“犹豫”?英子为什么犹豫?她在想什么?

“眼圈红红的”说明她快要——哭了,但是她哭出来了吗?可见她又是多么的——坚强

(5)指导朗读。

这掌声包含了千言万语,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指读——齐读)

3、第二次掌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响起的呢?

英子有着许多话想对大家说,他将这千言万语化作了——深深地一鞠躬。然后,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刚才是一摇一晃地来,现在是一摇一晃地走,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还像刚才一样吗?

(2)你能用你的朗读区别他们的不同吗?

5、一个文静……的变成了一个开朗……的女孩,这巨大的改变就源自于同学们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6、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掌声”还仅仅是掌声吗?出示:掌声就是。

正是这包含鼓励……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改变了她的一生。这掌声其实就是一种“爱”(板画心形)

2、齐读由学生合作完成的“掌声就是——”的小诗。

3、是啊,掌声就是爱,爱就在生活里,爱就在细节里,懂得爱的人才会给予爱,也会有收获,希望你就是这样的人。有个歌手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4、歌曲《掌声响起来》。

掌声教案设计反思 篇8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师:咱们班有很多背古诗的小能手,谁来背一首?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他背诵的怎么样?夸夸他,怎么表示?生给掌声;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同学们上课,你兴奋的小脸儿上透着一股欢迎的热情,打算怎么让老师们感受到你的心情?生给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的掌声不仅是一个动作,它更是一种语言,传递着表扬的信息,诉说着欢迎的话语。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掌声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课题。

三、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预习的怎么样?老师来检查一下!

师:谁来读?(一生读,相机评价,纠正字音)你再来读。这里有个字音特别容易读错,是哪个?(出示“落下了残疾”)

师:这个字还有其他的读音吗?(la,luo)组个词试试,(课件出示“多音字组词”),大家一起读。

师:把这组词语放到句子当中,你能读准确,读流利吗?谁来试一试(出示带词的句子。)指生读。齐读。

师:“姿势”这个词语,还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要写好他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出示田字格生字“姿势”) 指生说。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评价:(书写时注意头要正,身要直,握笔姿势要准确,这样写出 的字才漂亮。)××同学学习习惯真好,写完了就坐得端端 正正的。

烈,持久”)谁来读?(纠正,强化“骤”字读音:翘舌音)谁 再读?

音需要特别注意?(似的)它还有一个读音是(si,

四声,组词“相似”)“忧郁”前个字读一声。齐读。

四、品读领悟:

(一)1、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读出,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生:忧郁。

2、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就具体的写了英子的忧郁。是哪一自然段?(第一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边读边想:段落中的哪些词语,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她的忧郁?

3、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指生说。(出示句子“她很文静„„离开教室。”)

谁再来读这个句子?指生读。你从这句话的那几个词语体会到了英子的忧郁?

当课间同学们在一起尽情游戏的时候,英子却„„(生说) 放学了,同学们背起书包,飞奔出教室,而英子却„„(生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句子体会出了英子的忧郁。

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她总是生活地躲躲藏藏,失去了本该拥有 的快乐,她总是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十分 地: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让英子的内心充满忧郁,让她的性格变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感受英子那颗孤单,忧郁,自卑的心。谁来读?指生读。(读的很流利。要想读好,老师还有一个小建议:抓住描写英子忧郁的词语和句子,读好了它们,就能读出英子的心理。听老师读。)师范读。谁也想来试试?指生读。(读出了英子的忧郁)刚才这位同学你再来带着感受读读好吗?(有了很大的进步,祝贺你。)

(二)师:可是后来,英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她变得怎么样了? 生:“从那以后„„那么忧郁。”(纠正“忧郁”读音)(课件出示) 师:以前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生说文中内容)

以前英子很忧郁,现在她变得怎么样了?你说„„你说„„ 生:活泼,开朗„„

朗”了,(板书:开朗)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卑,她变得“大胆, 自信”了,(板书:自信)

读?指生读。(高兴)让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分享英子 的转变。

同学们请看黑板,你能不能试着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这 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完整了,试一试)简洁地说。

生2: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她变得很忧郁,自卑,自从一次故事会 上同学们送给她掌声,他就变得开朗,自信了。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就能很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 指生说。

子的时候„„低了下去。”)想一想,她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 下去”?你能体会她在那一刻的心情吗?

(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 去。”)

师:让我们体会着英子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出示原句:生 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指生读第3段的句子。(课件出示“英 子犹豫了„„走上了讲台。”)

师:让我们静下心来,默默地读这两句话,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生 默读)

师:此刻,英子的心情怎么样?(犹豫)为什么犹豫?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好吗?(指生读)谁也想读?

得不当众走上讲台,这对于患有残疾的英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 事情呀!她慢吞吞地站起来,急的都要哭了,当她终于穿过同学 们的集体注视,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作为同学的你,想对英 子说些什么?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生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掌声渐渐平息,英子的情绪也镇定下来。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课件播放英子讲的故事)

生:她的故事讲得太好了;她的声音很动听,她的普通话说的很好 她的故事讲得很感人„„

师:是啊!英子只是身体上有残疾,可她也有自己的长处呀!这一次, 你们的掌声中还包含着什么?

生谈想法。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

师:(手指板书)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他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生说:自信)。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如她给我的来信中所说:(课件出示“英子来信”)„„

师:课文中,同学们用掌声给英子送去了关爱。生活中,你们还想用怎样的方式给别人送去关爱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

获得成功时,给以真心的祝贺,这些都是爱的表现。爱其实很简 单,也很真实。反复朗读课文以后,老师对爱有了新的感悟,写 下了下面这首小诗:(课件出示)

生读。

师:爱还是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对爱有 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纸和笔,写一两句话谈 谈自己的感受。

的教育》一书,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爱!

下课!

课文鸟的天堂教案设计精选


想要深入了解“课文鸟的天堂教案设计”的内容吗请不要错过这篇文章,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课文鸟的天堂教案设计 篇1

课文《鸟的天堂》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课文鸟的天堂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背诵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学法指导:

1.诗歌重在朗读,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其主旨。

2.要真正理解这些鸟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

3.通过查找资料弄懂这些鸟的文化内涵。

知识链接:

【闻雁写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曾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被贬后开始“吏隐”,思乡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杜鹃(子规):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被诗人赋予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基调或风格。

鸳鸯: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学习过程:

导入: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侧耳听,啁啾细语,暖人心。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是鸟!鸟是如此的美丽,诗人也特别喜欢鸟,尽情地歌颂赞美鸟。请把你收集的咏鸟诗句默写在下面(注意注明作者与诗题)。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多而准确。

品读这些诗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同桌可以商量)。

课文也为我们准备了三首咏鸟诗,今天我们怀着欣喜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发现。

自学导引:

1、背诵这三首古诗,比比谁背得快、背的准。

2、参考工具书鉴赏这三首诗歌。

3、这三首诗中你喜欢哪一首(或哪些句子)?说说理由。

合作探究:

1、《闻雁》文学作品中鸟的形象:大雁,作为鸟的专题,我们的重点是来品味诗文中出现的各种鸟分别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里出现大雁的形象,理解两个关于大雁的词:“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1)、“闻雁思乡”: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鸿雁传书”: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

(2)、提问:如果将诗歌后两句前置,思路与原诗有什么区别?

(3)、我们上学期学的杜甫的《春望》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2、《池鹤》鹤的一般文化内涵:

(1).鹤的种类很多,《池鹤》中写的是哪一种?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来?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只鹤的品格个性?是什么品格个性呢?

(1)、谈谈你对燕子有哪些印象,在它身上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2)、诗中哪一句可见百姓对燕子的喜爱?你们知道百姓为何喜欢燕子吗?诗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

展示交流:

如果说大雁是一只思乡鸟,那么池鹤就是一只自由鸟。本诗通过对比,充分展示了丹顶鹤的高标个性:身居高竹笼中,却始终对可望不可即的青田云水一往情深、苦苦追求,群鸡、鱼鹰、鹦鹉所无法相比的正是鹤对自由蓝天的向往。鹤是有理想追求的,虽然在凡夫俗子的眼中,鹤的自由天地只是乌托邦,只是空想,但它仍对自己的理想痴情一片。这或许并不一定是一种悲哀,因为在一个现实世界中总有人会去追求理想,每个人也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而燕子实在就是一只勤劳的鸟,一只幸福鸟。可以说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鸟功不可没。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 。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 , 。

3、《池鹤》中可以用成语“鹤立鸡群”来概括的两句诗是: ,。

5、《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 。

6、《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 。

7、《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 ,。

9、《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 , 。

10、《迎燕》中写出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 , 。

11、《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 , 。

12、鸟受诗人钟情,有的描绘赞颂,有的借物抒情:“低头乍常恐丹砂落,晒翅常凝白雪消。”写了池鹤的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抒发了 。

13、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好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处处闻啼鸟”。(用一句唐诗填空)

二、比较《池鹤》与《秋词》:《池鹤》,诗中的鹤在鸡、鹦鹉等禽鸟的映衬下显得清高、风采超凡,寄托了诗人不甘同流合污品质,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秋词》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写的是一鹤凌云的诗情画意,写的晴空之鹤潇洒、闲适、清高,引发诗人的豪情。

教(学)后反思:

课文鸟的天堂教案设计 篇3

1、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它吗?在青海湖的西部有一座小岛,岛上到处都是鸟儿,想去看看吗?

好,现在咱们就去。伸出小手,咱们一起写。

2、点击(出示图片)这就是青海湖西部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请你说说看。

3、课文里是怎样介绍鸟岛的呢?打开书,105页,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这些词,能读准吗?自己试试(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再指名读。

4开火车读,齐读。

5点击,(出示不带拼音的词)没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好吗?

6指名读(真棒!),再指名读。

7这里的两个育呀是同音字,你还能用它们再组一个词吗?

8再指名读。

9一二大组、三四大组齐读。

1这儿还有两组词呢,每组的3个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组,再指名读,男生齐读。

3指名读第二组,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3、读好这两组词呀,可以让小朋友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样的道理,读懂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这两组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想一想我们刚才所读的课文,你能选取一组词来说说鸟岛吗?

(相机选择,最后底限)没有把握的话,可以再去读读课文。

1、课文里是怎么用这两组词的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2、第一组词,谁来说?指名说。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1)指名读,(字音读得真准)还有谁想读?

(2)指名读,点红(一群一群,筑巢安家,养育后代)(你读懂了,春天的时候,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在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3)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像看到,成群的鸟儿都飞到岛上安家落户了。

3、点击,第二次出示第二组词。第二组词,课文里又是怎么用的?请你说。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1)这段话读好了呀,我们读好全文就更有把握了。不过,这段话挺长的,自己先练练吧!

(3)指名读,点红(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岛上,所以才有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4)指名一组读,(读得好,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就是岛上那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5)想像刚才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知道了鸟岛上,不光鸟儿多,鸟窝多,连鸟蛋也很多呢!)

4、点击,第三次出示第二组词。

这些词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吗?再看到这些词,我们就知道,春天,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喜欢在鸟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鸟岛的六月,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这里,密密麻麻的鸟窝和鸟蛋一个挨着一个。

1、-这学期呀,我们小朋友开始学习默读的方法,用心读不出声,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边读边想。通过初读课文,鸟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哦,鸟岛在你们心中这么美呀!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自己好好读读那一句,等一会儿跟大家一起分享!指名读

4、下节课,我们还要细细地品读课文,到时候,我们对鸟岛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精彩。

注意它的笔顺哦,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密字的下面是山字部,而蜜蜂的蜜面却是虫字部。每个字的部首都跟这个字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3、写习字册。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精选6篇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的制定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必须元素之一。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学习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1)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唐诗鉴赏: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西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浚,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浚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2)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最近,我校邀请了苏州中学的两位老师、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老师和我校三位老师上了同题异构课。我也有幸参加,和孙老师上了《西塞山怀古》同题异构课,课堂实录如下。

我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略)。

教师投影课题、作者。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问题:①什么是咏史诗?②什么是怀古诗?③什么是咏史怀古诗?④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和情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让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

①诗歌的题目是“西塞山怀古”,哪些句子写西塞山?哪些句子写怀古?这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②首联、颔联写晋吴之战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史实?作者是如何刻画的?用了什么手法?

③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依旧枕寒流”有什么复杂的意味?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主旨句,请结合背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主动说说?

生2:前四句写的是怀古,后四句写的是西塞山。它们用“人世几回伤往事”串联起来。

师:为什么是“人世几回伤往事”把它串联起来的呢?

生3:因为“往事”就是说的前面怀古的事,这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嗯,那么前四句写了怎样的史实?是怎么描写的?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6:“下”写出了西晋军队气势非常迅猛。“收”写出了东吴军队望风披靡的情态。

生7:“沉”字写出了东吴政权随着铁索也一起沉到水底了,说明了东吴政权的灭亡。“出”字写出了吴主孙皓投降的丑态。

师:好的,前四句写史实除了用了一些动词外,还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8:用了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②色彩上,一边是晋军烧索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③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在对比中我们看出了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的咄咄逼人,失败者的黯然失色。作者写这段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师:那他是如何发表看法的呢?请大家看问题③,小组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0:西塞山与六朝形成鲜明对比,六朝灭亡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江畔。

师追问:决定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是危险的地形吗?

师:也就是说“事在人为”。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颇有见解。我们看问题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投影时代背景)

生13:还有对唐朝统治者的忠告,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六朝覆灭的教训。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目的。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跃然纸上。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大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

生15:手法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内容分为三类(投影出示):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另外,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是(出示投影):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③这种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本诗的学习,总结了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下面我们就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略)

《西塞山怀古》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中的一首,如何讲这首诗,我动了一番脑筋。既然是选修教材,我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将书中诗的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个专题选一两首典型诗歌进行精读。如咏史怀古诗,我选择了《西塞山怀古》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从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诗的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同一诗人相同题材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这是我这节课的主导思想。

这一次教此诗,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正常思维基础上多加引导,想办法带领学生到“自学”不能达到的地方去感受一番。

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生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常规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很多重合。于是我设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即:“这首诗所写的史实是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我力求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在适当之时、适当之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题,进行整体阅读,明确怀古诗的一般结构。然后,围绕所借之古,探讨诗人的写作目的。整节课教学还算顺利。

反思本课教学,我的确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适时点拨了,但是这种点拨只是带领学生走在我设计好的路径中,这样的课堂似乎环环相扣,但是有些僵硬,讲的东西偏多,生成很少,课堂灵动不足。教学虽然起于学生认知,但我未能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所以,学生未能在课堂上独立行走。如果我能够从容一些,师生之间的对话会更平等,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便有可能生成出没有预约的精彩,课堂也会更有张力。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3)

诗人刘禹锡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难点的处理办法(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诗歌内容的学习。快班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慢班学生先读熟以后,进行讨论。然后由老师讲解,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

潮打空城寂寞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淮水东边旧时月,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夜深还过女墙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刘禹锡简介:

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四、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五、分析: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 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下面就是核心内容了:感与论。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尾联:由怀古 而感今,第七句诗由悲转喜,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为一家,天下统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鉴赏资料: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4)

中唐时期,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标一格,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刘禹锡为“诗豪”,《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复称刘禹锡为“国手”)。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最为人称道和推崇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确实如此,我们在阅读其咏史怀古诗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比如《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即以其老成的笔触,深沉的怀古诗情,精湛的艺术张力,赢得了人们的称颂。

诗人的创作情形是这样的: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七八月,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和州任,沿江东下,在经过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人用诗歌这一高度概括、精炼的语言来诉说和评价历史,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地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诗歌在深沉的怀古诗情之中,寄寓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忧虑,体现了诗人圆熟的艺术张力,不愧是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所说的史实是:距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安徽滁县)西至益州(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受诏先于益州造战船,“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①。王濬于公元二八’年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上接受孙皓的投降。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实为罕见。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两个镜头。

金陵“王气”之说由来已久。秦始皇曾经说过“东南有天子气②”后来的北朝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经说过“江表王气”一类的话。刘禹锡在《台城怀古》序中也用“王气”来指代封建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云:“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西塞山怀古》诗中的“王气”,自然专指孙皓的政权。“黯然”一词,本来是指人的神情,这里借以描述孙皓政权在王濬楼船的攻击下,群龙无首、惊慌失措的情形,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一个“下”字,凸现王濬楼船顺江东下、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收”字,则概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分崩离析、兵败山倒的颓势。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尽管历史书上说王濬的军队“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③,但实际上,吴人还是进行过多次反抗。王濬就曾战丹杨(湖北秭归),克西陵,占荆门、夷道(湖北宜都),攻乐乡(湖北松滋),身经数战。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战争素材,都被刘禹锡略去了。为了突出“黯然收”的实际效果,诗人只选择了被王濬用火炬、麻油烧融沉江的铁锁和孙皓的一面降旗,而且在“铁锁”和“降幡”两个诗歌意象中,更以貌似坚实的“千寻铁锁”来衬托“降幡出石头”的情节,这自然是精心提炼的结果。从构思的角度看,这两句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具体化、形象化。“幡”即旗,不言旗而言“幡”,寓贬意。“千寻铁锁”是吴人于江险碛要处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的反抗。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④,所以“铁锁沉”而“降幡出”。历史学家说孙皓“积恶已极,不复堪命”⑤。可见“铁锁沉”而“降幡出”是历史的必然。一“沉”一“出”,不仅见其失败与灭亡之关连,含蕴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也为下联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作了铺垫和准备。

对于该诗的评价其实古来并不一致,如清人方植之在评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说:“西塞山属武昌府。此地孙策、周瑜、恒玄、刘裕事甚多,此所怀独王濬一事”,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此诗无甚奇警胜妙”⑥。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诚然,和西塞山关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很多的,但刘禹锡独选王濬一事,却有深刻的寓意。王濬是西晋伐吴战争中的一支奇兵。他从西到东,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不失为伐吴战争中的风流人物。把王濬作为抒写的中心,不仅于突出兴亡的主题有利,且亦能增加诗歌的传奇色彩。此外,王濬伐吴是从四川到金陵,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和州刺史,也是从四川到金陵附近,两人行进的路线相同,但两人的境遇却相反:王濬完成了一代伟业,刘禹锡则因永贞革新的失败而长期贬官在边远州郡。赴任途中,诗人身临王濬东征旧境,即地怀人,因人感事,就事抒情,以古喻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西塞山怀古》于叙事上精心提炼和选择情节,化复杂为单纯,是完全从诗的构思和主题出发的,并没有随意性。正因为《西塞山怀古》的选材概括了历史的因素和寄寓了个人的感慨,达到了言简意赅、意在言外的艺术境地,所以施补华《岘佣说诗》云“‘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

然而,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诗人描写“王濬楼船”之旧事,高度提炼,化繁为简,其本质上并不是赞颂王濬的雄才大略、攻城略地,而是要说明即便如王濬之流,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也摆脱不了物是人非、灰飞烟灭的命运,这才是诗人讽今的意旨,深沉的怀古诗情于此可见。所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既给这幅怀古的历史画卷着上山川的背景,又在构思上起转折作用,从历史的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慨。两句看似平凡而简单,不故作惊人之语,被人讥为“贫弱不称”;实际上这两句于单纯中见复杂,在常语中含不尽之意,在艺术上是别具一格的。出句中的“几回”二字,富有典型的概括意义。三国以来,金陵的政治风云几经变幻,从吴到晋,从东晋而宋、齐、梁、陈,大体都由于相似的原因而导致政权的更替,历史的教训在往复起作用。刘禹锡深感于这一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多次抒写过自己的感慨。他的《金陵五题》《台城怀古》《金陵怀古》都表现了相同的主题。所以,“几回”二字不仅包括晋吴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遍而深刻的意义。正如杜牧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自然理解历史兴亡事件的反复,所以用“几回”加以强调。其次,刘禹锡与永贞革新集团诸人曾奋起改革弊政,废五坊,罢宫女,黜宦官,抑藩镇,“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刘禹锡集》)。他们企图挽救唐王朝的颓势,建立自己的功业。但是,他们失败了。刘禹锡被贬为州司马。十年之后,他和好友柳宗元虽得到了一次晋升机会,又因为一首小诗,刘贬连州,柳贬柳州。此后,刘禹锡由连州而夔州,由夔州而和州,前后二十年,始终郁郁不得志。这里的“人世几回伤往事”,未尝不在深沉的历史感慨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生涯的伤感在内。由此可见,“几回”二字,确乎感慨深沉,笔力千钧,“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对句“山形依旧枕寒流”把怀古由往事的追怀落实到诗人的立足之地———西塞山上。西塞山靠近长江,说山形枕寒流,自是意料中事。此处的“寒流”即江流。江流不息,象征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换。既使出句的“几回”有了时间上的着落,又把对吴晋的历史感叹延伸到现实方面来。“依旧”二字使文气贯通,造成出句和对句的浑然一体,强有力地补衬着“几回”,突出了伤往事的主题。“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着一“寒”字,把一句常语变得警策非凡。“寒”,固然是客观的实感———秋寒、水寒,固然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但更重要的却是表现了历史教训的严峻:谁放肆地嘲弄历史,历史就一定无情地嘲弄谁,孙皓的“一片降幡”,便是明证。因此,这个“寒”字兼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警觉作用。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一联是全诗的着眼点。作者把芦荻萧萧的秋色抹在历史的画卷上来道怀古之真情。至此,我们眼前呈现的是滔滔长江边的西塞山上,往日残败的营垒依稀可见,江水之滨的芦苇摇动于萧萧秋风之中,壮阔的背景中掺杂着悲凉的意味,伤感的诗情。这景和情与王濬灭吴的历史相结合,似乎有一点矛盾使读者产生疑窦,这疑窦又启迪读者的思索和回味,去寻求答案。

所谓“四海为家”即四海一家,天下统一,借指李唐王朝的政治形势。中唐之际的唐王朝,被“安史之乱”的藩镇势力搞得尾大不掉,但在形式上,依然维持着统一的局面,故云“四海为家日”。长庆年间的政治形势特别令人忧虑。穆宗李恒宠信宦官,排抑正直大臣,赏罚无度,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元和年间曾一度被平息的藩镇势力,又在兴风作浪。卢龙军都知兵马使朱克融首先发难,成德节度使王庭凑继之而起,李恒又面临着藩镇纷争的局面。古人说,“天子以四海为家”⑦,而李恒却“方荒宴,不以国事为意”⑧。刚刚上台的李湛,又“游幸无常,昵比群小,使朝月不再三”⑨,这怎能不使兼具政治家的敏感和诗人情怀的刘禹锡忧心如焚呢?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诗人站在扬子江头、西塞山下,感到唐王朝的前途仿佛眼前摇动于萧萧秋风中的芦荻,摇摇欲折,岌岌可危。于是,作者把“几回伤往事”和“四海为家日”联系在一起,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对自身遭遇不幸的伤感,一齐汇集心头,形于笔底,巧妙地融进了“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秋色之中,所以清人江师韩说:“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

需要说明的是,“故垒萧萧芦荻秋”,既是道作者心中之情,又是状眼前的实景。所谓“故垒”,不必有,亦未必无;不必是孙皓的故垒,也未必不是孙皓的故垒。要之,作者用“故垒”来影射眼前的藩镇作恶,造成“履清时而依故垒”的意境,为“萧萧芦荻秋”注进特定的政治内容,排除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春恨”、“秋愁”之类的伤感,熔铸立意深沉的格调。上下两句在表意上一明一暗,互相映衬,使“故垒萧萧芦荻秋”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形成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

刘禹锡的怀古诗擅长于用写景来造成一个含蓄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风物中见深情,于单纯中见复杂。他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那种六代豪华、风流云散的兴亡之感,也只包融在一幅含意蕴藉的风景画之中,在手法上和《西塞山怀古》有相似之处。刘禹锡怀古诗有明显的特点:⑴ 选择典型的历史题材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古讽今,以古喻今;⑵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卒章显志;⑶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笔力千钧,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⑷ 立意深沉,表达隐曲,含蕴无穷。《西塞山怀古》前四句叙史事,提炼和选择情节;后四句发怀古之思,状眼前之景,都能做到化复杂为单纯,于单纯中见复杂。全诗层层深入,由远及近,由浅见深;行文间利用有关词语关联照应,诗章结构谨严,行云流水,圆熟通达,“不见艰难吃力”,有一气呵成之感,充分体现了他这类诗作的特点和诗人的才情。

计敏夫在《唐诗纪事》中说,长庆年间,刘禹锡和元稹、韦楚客相聚于白居易家,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禹锡的“王濬楼船”先成,白居易看了以后说:“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5)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6)

刘禹锡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刘性格倔强,信奉佛教。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故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诗风清峻明朗,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刘梦得文集》。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来观赏桃树。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

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怀古诗前两联叙史,后两联感论。一个“伤”字,道出对往事的伤心,尾联虽说言“伤”,但“伤今”讽喻之意很显明,全诗感情抒发得含蓄深沉。

青山无言,见惯了人世的变迁。渐渐地,我们都步入虚空,

恒。人身渺小,光阴似箭。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以至潸然泪下。

一世苦心经营,纵然功成名就,到最后还是如同沙砾,散失流逝离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记?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天涯海角,独自飘摇。落日的余晖下,怅然独立的人,渐渐融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中??

1.诗的前四句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你认为用得最为凝练传神的词有哪几个?试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用得准确凝练,不仅使人看到了东吴失败之速,也使人感到西晋军队气势之雄,较好地说明了成败之理,寓理于事,令人沉思,并为下文“伤往事”很好地作了铺垫。

2.“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 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3.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它妙在含不尽之意,讽喻又深刻。唐末国家处割据状态,金陵虽为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眼前西塞山故垒长满芦荻,谁知哪天战火再起?诗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又是对唐统治者的提醒、警诫。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 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合集12篇)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1

1. 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初一时学过的《〈论语〉八则》,吸引学生齐声同背,从而开始教学。

二、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介绍孔子、司马迁与《史记》。

三、研读课文。

1.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画出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句子,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及停顿、语调等。

(3)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2. 探究下列问 。

(1)本文是司马迁叙述孔子生平事迹后所作的评论,讨论:

本文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影响。

感情?

仰、推崇之心。

们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行为仍可看到孔子学说烙下的印迹,

3.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本文。

一、导入新课。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明代的李贽便是其中之一。

有关文字、后世对孔子追封的称号。

三、介绍作者。

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

四、研读课文。

1. 整体感知课文。

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2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

(3)学生结合注释,练习翻译课文。

2. 师生合作探究下列问 。

么来批驳的?

异端。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

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要分析。

明,事孔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仅仅是一 “从众”行为。

因为作者 “虽有目,无所用矣”,所以把这些话 在 “孔子像”

上,与其说是 “事之”,不如说是 “批之”。

法?结合课文,谈一谈作者所毁的、所叛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作者所毁的、所叛的并非孔子学说本身,而是后世学孔的道学家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使人们变成一个模样, 短

从而丧失个性。

(4 )本文将封建卫道士的面纱彻底揭开,使人们意识到统治者的真正用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达到这样的批驳效 果的?

明确:①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 的原因。

②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进行批驳。

3. “从众”是治学的大忌,不“从众”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改变。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你对“从众”的看法。

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立思考的习惯,勇敢地开拓创新。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短文二篇》。

2. 抄记课文中的重点实词。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2

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没则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恨)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2分)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答案】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神疲倦而无所得)。

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1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共2分。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3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只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大家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①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⑥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⑧《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的分类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风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5

1、《孔子世家赞》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阅读单元第18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孔子世家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作,乃是《史记 孔子世家》的结束语篇幅不长,但很精粹记述了作者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并用君王与之反衬说明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本片文章感情真挚,是一篇能够打动学生的好教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及思想,积累文言词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背诵全文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导学案和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利用导学案,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这节课我按“引――读――译――品――悟”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品”环节;在“悟”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一个问题:什么可以不朽,是功名,抑或是富贵?是石刻的姓氏,抑或是封王丘陵?刘禹锡说得含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曹雪芹说得伤情: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司马迁则说:天下君王,至于闲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而孔子一介布衣,却得他赞为“至圣”称号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对给予孔子这么至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在《孔子世家赞》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2、学生指名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信心

2、文中那一句统领作者情感,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作者讲到“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同学们也曾读过《论语》,你们从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怎么样的人?

4、“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的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封建历史中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即便是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行为仍可以看到孔子学说烙下的痕迹,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比较阅读:结合司马迁在《史记》对蔺相如的赞语,联系课文谈谈如何恰当地评价他人

设计意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各个方面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洞察力,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及时练习写作是对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6

孔子世家赞(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①”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②。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④!

◇注释 ①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一生周游列国,主要从事著述、讲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世家:《史记》五种体例之一。止:句末语气词。景行(háng):宽大的道路。景,大。行,路。

④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又称“六经”,是儒家重要经典。折中:取正,用做判断事物的准则。夫子:古代男子的尊称。孔子之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故又成为对老师的专称。

◇鉴赏 《孔子世家》是《史记》三十篇世家之一,记载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和思想。本文是这篇世家末尾的赞,是司马迁对这位儒家圣人的'总评价,认为孔子是最高的圣人,表达了他对孔子由衷的推崇、敬仰以及向往之情。

赞语开篇即借用《诗经》里的两句诗作总评揭示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接着说读其书如见其人,用一“读”字、一“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接下来谈到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的眷眷深情。这一切很自然地让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而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其思想学说却万世流芳,泽被深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给予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至圣”!

综观全文,开篇作总评,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分述,结尾再以总评加以升华,写尽无限敬仰、崇奉、向慕之意。而前一总评,乃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侧重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但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令人肃然起敬,悠然怀远。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7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马迁在孔子故居还见到许多儒生按时在他家中演习礼仪,儒生的习礼是那样的虔诚,可见孔子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马迁被强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离开圣人的故居。

《孔子世家赞》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结束语。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将相,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来处理历史人物,他把孔子当做古代的圣人来看待。这说明司马迁颇具远见与卓识。

在写作手段方面,此文为虚实结合。开篇引用《诗经》的话,抒发作者的感慨,乃是凭虚而起。中间部分叙写在孔子故居的所见与感受。结尾部分用“可谓至圣矣”来做结论。令人信服。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8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 。 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 权奸害国,朝代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 《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 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 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 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孔子,倡举仁政。 以德育民,主张仁爱。

推崇礼乐,和谐大同。 伟大之举,令人嗟叹!

叹惜孔子,生于乱世。 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孔子,辛劳一世。 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 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 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 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 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孔子,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 催人泪下,太山环乎!

梁柱摧乎!哲人委乎! 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孔子,名垂千古, 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 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9

1.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 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 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 孔子像于 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 “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 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本文出自《 》作者是 字 , (朝代) 家、家、家。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 通史,与后来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全书包括 (记历代帝王政绩)、(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大事年表)、(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这本书被鲁迅誉为“ , 。”

(7)以时 (8)习礼其家 (9)余祗回留之,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

2、请从文中找出作者盛赞孔子的词?并说说盛赞孔子的依据有哪些?

3、最能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这句话的?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孔子还未封“王”,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请分析其原因。

1、《孔子世家赞》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阅读单元第18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孔子世家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作,乃是《史记 孔子世家》的结束语篇幅不长,但很精粹记述了作者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并用君王与之反衬说明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本片文章感情真挚,是一篇能够打动学生的好教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及思想,积累文言词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背诵全文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导学案和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利用导学案,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这节课我按“引——读——译——品——悟”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品”环节;在“悟”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一个问题:什么可以不朽,是功名,抑或是富贵?是石刻的姓氏,抑或是封王丘陵?刘禹锡说得含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曹雪芹说得伤情: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司马迁则说:天下君王,至于闲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而孔子一介布衣,却得他赞为“至圣”称号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对给予孔子这么至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在《孔子世家赞》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2、学生指名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信心

2、文中那一句统领作者情感,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作者讲到“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同学们也曾读过《论语》,你们从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怎么样的人?

4、“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的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封建历史中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即便是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行为仍可以看到孔子学说烙下的痕迹,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比较阅读:结合司马迁在《史记》对蔺相如的赞语,联系课文谈谈如何恰当地评价他人

设计意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各个方面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洞察力,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及时练习写作是对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及思想,积累文言词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 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特殊用法。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情感目标: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1介绍文题 2背景简介3、解题4. 理解并背诵全文 5积累文言实词 6整体感知文章内容。7学习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8、李贽的思想及其《 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9、《 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孔子世家赞》1. 概括文章的主旨。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

崇敬和赞美之情?

3. 司马迁赞孔子为 “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1.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 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

3. 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 短 用意是什么?

4. 在文章第2 自然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 “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目,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 末尾又用四个 “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

(一)通假字: (二)积累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 慕、崇敬和赞美。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 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1完成、明确预习目标及提纲内容,写出展示内容。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书写能力、合作精神。

1、背诵全文2、积累实词3、分析赏析《孔子世家赞》4、总结全文 第三组题

1、作者介绍。 2介绍时代背景3解题。 4背诵课文 5、积累实词6、分析赏析 《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1-5题)

1、1、作者介绍。 2介绍时代背景3解题。 4背诵课文 5、积累实词6、分析赏析 《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7、总结全文

李贽笔下奉孔子为 “大圣”的“人人”没有主见,人云亦 云,是一群愚昧懵懂而却自以为 “知”的荒谬鄙陋之徒。而司 马迁是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亲读孔子之书,亲临孔子故里走 访,亲见孔子门徒虔诚习礼后,才分析总结给孔子下历史定论 的,他们与司马迁有着本质的不同

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10

1.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热爱。

1. 李贽的思想及其《 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 《 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一、导入新课。

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七嘴八舌话孔子——回顾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三、归纳学生回顾的内容,简介《孔子世家》。

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

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

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史公曰”。

四、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课文 析。

1. 概括文章的主旨。

慕、崇敬和赞美。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

崇敬和赞美之情?

至圣。

3. 司马迁赞孔子为 “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 )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 、

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的中医。所以我发蒙读的书是《王叔和脉诀》,而不是三、百、

部《诗经》,便离开家塾,进了学校。这时对《论语》的印象,

外就没有什么了。

中学里来了。却不料有一位姓叶的同学,年纪比我还小一岁,

日因互嫉而吵嘴,闹得地覆天翻。

同班中还有一位姓王的同学,名讷,字畏愆,人如其名,

种褊嫉浮嚣,常加规正。但有时闹得太厉害了,他便默不作声。

他一齐走出校门。

揄我,说个不休,而他则始终不做声。

亿不信。回去 。”说完,转身向南,岸然道貌地走了。

我像触了电,半天动不得身,也不知是感激,还是忏悔。

对着书直到更深。

二三十岁左右,却不幸先后夭亡了。

《论语》中求解答,得益之多,不可言喻。

六、布置作业。

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李贽 (具体内容见教案 (一))。

三、熟读课文并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课文 析。

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

无知。

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

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

也”与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既然最原始的论据是虚假的,

得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虚假的。

3. 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 短

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而言之”,与孔子的原话并不一样,是断章取义,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末尾又用四个 “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

成一个模样,因而更具有讽刺和批判意义。

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

无法与统治者的爪牙——强大的道学家抗衡,只能被迫屈从。

五、课堂小结。

的,他们与司马迁有着本质的不同。

分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思想,重视现实问 。

李贽是这时候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柱——道学家们,即文中的“人人”。这些道学家 “阳为道学,

性自由、个性解放出发,李贽当然要给予他们尖刻的批判和讽刺。

六、布置作业。

1. 以“我眼中的 ”为 目作文,横线上可填历史文化名人。要求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2. 背诵课文。

3. 课后阅读《李贽——老愤青的童心》(中国发展出 社)。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11

(1)孔子贤者,所初中英语教案怎么写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1)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熬头部门(1、2两段)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文字很简要,但内涵很富厚。

1、chùzhng sìsèxīmzhǒng hang 二、生长、增多排异吹奏增长技艺稳固富厚规范佐助穿丧服、守灵

二、相识孔子的伟大人格。

1、作者在文末说:“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读了这美术教案怎么写篇传记,你认为文中突出了孔子为人的哪些品格?

1、堆集掌握经常使用文言意义具体的词“息、斥、益、固、绳、赞、服”等,打叠整顿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掌握辞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特点。

第五部门(20― 21段)写孔子的归天和他身后的影响。

⑶约其文词而指博。

二、打叠整顿文中通试讲教案怎么写假字:匪、知、盖、监,指出古今异义词,掌握文言句式。

(2)正人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六、小结:孔子一生的较重要的事许多,头绪也很攘攘,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叙得线索清晰,有条不紊,并且重点突出,在记叙故事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周全地揭示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力风貌。司马迁写汗青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光鲜的偏向性。他对于孔子的向往和敬慕,也在文中处处表露了出来,加上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本身的语言来体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并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第六部门(末段)是作者对于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于孔子的极度企慕、崇拜和赞美。

5、孔子是贤达之人,他所批评的都能切中诸侯的蠹弊。

正人担心本身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称许。

1、借助东西书,解决文中拼音,能顺遂朗读全文。

二、选文对于孔子“厄于陈蔡”的描述很详细,这对于描画孔子有哪些作用?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熬头人。在他以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塾,广收门徒,把教育对于象扩展到了布衣,把文化知识流传到非官方的,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其实是个伟大的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伟大孝敬。《孔子世家》详细地记叙了他的生平勾当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今日就让我们通过对于《孔子世家》(节选)的进修,对于孔子有个较为周全的相识。

(1)畜蕃息()(2)中诸侯之疾()⑶匪兕匪虎()⑷能稼而不能为穑()(5)始作翕如()⑹没世而名不称()⑺孔子冢()⑻景行去处()

第二部门(3― 5段)叙述孔子勤学、乐学、善学的较重要的事。三段,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第四部门(12― 19段)先容孔子打叠整顿文献、从教授业、编撰《春秋》的情况。文章写了孔子渊中学数学教案怎么写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打叠整顿和流传古代文化文籍方面的功绩。他打叠整顿和编辑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文籍,并且将作为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对于这些古文献的流传和保存作出了良好孝敬。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熬头人。在他以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塾,广收门徒,把教育对于象扩展到了布衣,把文化知识流传到非官方的,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其实是个伟大的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伟大孝敬。文中对于孔子的办学思想、讲授内容和方法,以及他谆谆教导,毁人不倦的风纪,都有周全地描写,突出地体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三、作者在文末借《诗经》中的诗句引出本身的群情,表达了他对于孔子人格的高度敬慕,你是否同意他的评价?为什么?

“缪”通“穆”“监”通“鉴”“指”通“旨”“乡”通“向”

第三部门(6― 11段)叙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纵然在他遭到打击、排异、讽刺、甚至围困的时辰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本身的政治主意,他不告别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门时间,领导门生漫游各国,驱驰游说。虽然处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至关篇幅,真实地记叙了孔子一生的政治勾当,写得活泼具体、形象传神。

三、“几”通“颀”“匪”通“非”“知”通“智”“盖”通“盍”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实词“息、斥、益、固、绳、赞、服”等,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特点。

2、了解孔子的伟大人格。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世家》(节选)的学习,对孔子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读音,能顺利朗读全文。

2、整理文中通假字:匪、知、盖、监,指出古今异义词,掌握文言句式。

⑴畜蕃息( ) ⑵中诸侯之疾( ) ⑶匪兕匪虎( )⑷能稼而不能为穑( ) ⑸始作翕如( ) ⑹没世而名不称( ) ⑺孔子冢( )⑻景行行止( )

⑸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 ⑹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⑴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⑵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第一部分(1、2两段)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文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

第二部分(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三段,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第三部分(6—11段)叙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第四部分(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文章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第五部分(20—21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末段)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1、作者在文末说:“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读了这篇传记,你认为文中突出了孔子为人的哪些品格?

2、选文对孔子“厄于陈蔡”的描述很详细,这对刻画孔子有哪些作用?

3、作者在文末借《诗经》中的诗句引出自己的议论,表达了他对孔子人格的高度景仰,你是否同意他的评价?为什么?

六、小结: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1、chù zhng sì sè xī m zhǒng hang

2、生长、增多 排斥 演奏 增加 技艺 安定 丰富 规范 佐助 穿丧服、守丧

3、“几”通“颀” “匪”通“非” “知”通“智” “盖”通“盍”

“缪”通“穆” “监”通“鉴” “指”通“旨” “乡”通“向”

5、孔子是贤能之人,他所批评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病。

君子担心自己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

文字十分简约,但含义十分广博。

孔子世家教案设计 篇12

有之太史公曰:《 诗》 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到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2 分)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答: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20.请结合【 课文链接】 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2分)

17.(1)仰望,敬仰 (2)离开 (3)停止,消失 (4)生气,恼怒

19.(1)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 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0.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通用(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是我为您所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达到您的要求,推开界面感受文章的味道!

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老公公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学习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老公公利用猴子爱模仿的特点要回草帽的过程。

3、乐意表达,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过程:

一、回忆已有经验,导入活动。

1、讲讲猴子的特点。

小朋友都很喜欢猴子,你能说说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幼儿讲述:猴子聪明、调皮、会翻跟头、爱吃水果、爱学样)

2、模仿猴子学样。

对,猴子最喜欢学样,别人做什么,它就学什么,一学就会。你们也来学猴子,我做你学。(模仿拍手、抓头、说你好、我最聪明)

3、今天我带来了4张图片,讲的就是《猴子学样》的故事。

二、幼儿观察图片,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1、出示图片一:有一天,一位老公公挑着一担草帽到城里去卖,他走累了就坐在大树下睡着了。咦!老公公的草帽呢?发生什么事了?这群猴子为什么会把草帽戴在头上?(学老公公的样子:老公公戴着草帽,猴子也戴着草帽)它们戴了草帽好开心呀!猜猜它们会做什么呢(模仿理解:又叫又跳)

小结:老公公挑着一担草帽到城里去卖。他走累了就坐在大树底下睡着了。一群猴子看见老公公戴着草帽,就学他的样子,拿起草帽戴在头上。猴子们高兴的在树上又叫又跳。

2、出示图片二:猴子又叫又跳,把老公公吵醒了,老公公醒来发现什么?怎么办呢?(幼儿猜测后老师讲述:快把草帽还给我! )猴子有没有把草帽还给老公公?猴子做了什么动作?(师幼一起模仿表演:老公公伸出双手,说:“快把草帽还给我!” 猴子也伸出双手,说:“快把草帽还给我!”)

小结: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把老公公吵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哎呀,草帽不见了!老公公抬头一看:原来,草帽都给猴子拿走了。老公公伸出双手,说:“快把草帽还给我!”猴子也学老公公的.样,伸出双手,“吱吱喳喳”地叫着,就是不肯把草帽还给他。

3、出示图片三:猴子不肯把草帽还给老公公,现在老公公的心情怎么样?看看图片上老公公急的在干什么?那猴子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老公公和小猴的样子。(边做边讲:老公公急得脱下草帽,抓脑袋;猴子也脱下草帽,抓脑袋。)

小结:老公公急得脱下草帽,抓着脑袋想办法。猴子也学着老公公的样子,脱下草帽,抓起脑袋来。

4、出示图四:在这些图片上你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公公把帽子拿回来吗?(幼儿想办法)

老公公也想出了好办法,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好办法?(幼儿讲述:老公公把草帽往地上一扔,猴子也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公公拿回了自己的草帽。)

小结:老公公看到猴子又在学他的样了,忽然想出个好办法!他把草帽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都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公公赶快拣起草帽,挑起担子就走了。

三、完整欣赏。

1、刚才大家都说猴子是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你们觉得这个《猴子学样》的故事中,谁更聪明呢?

(老公公更聪明,他碰到困难会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像猴子一样只会学样。)

《中班看图讲述教案 猴子学样》摘要:子的特点。 小朋友都很喜欢猴子,你能说说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幼儿讲述:猴子聪明、调皮、会翻跟头、爱吃水果、爱学样 2、模仿猴子学样。 对,猴子最喜欢学样,别人做什么,它就学什么,一学就会。你们也来学...

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篇2】

设计思路:一、活动素材分析 音乐活动《猴子学样》中的乐曲选用的是一首恰恰舞曲,这首舞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人听了有一种忍不住想动起来的感觉。同时,我选择了幼儿熟悉与喜爱的“猴子”形象作为音乐游戏的“主角”,赢得幼儿喜爱的同时又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情趣。同时,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本次活动就是依托于《动物大世界》的主题背景,在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音乐游戏为载体开展的活动。活动通过让幼儿在音乐中对猴子形态的模拟,激发幼儿自主创编猴子的不同动作,满足幼儿创造与表达的愿望。同时,通过自主探索、同伴互动、视频欣赏等途径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快乐地学习,理解游戏的规则,和同伴快乐地合作游戏。二、幼儿经验分析  我班幼儿很喜欢音乐活动,在肢体动作的表达表现上有一些经验的积累。日常的音乐活动中,他们在模拟动物形态的同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创造,并且喜欢表现。大班下学期,他们更加喜欢和同伴合作游戏,游戏中还经常伴着儿歌或歌曲。近期,他们看了动画片《猴子学样》,对猴子剥香蕉、登高望远等动作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男孩子,更加喜欢学着猴子的样子变化各种各样的动作。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听听学学,猴王跳舞——编编跳跳,猴子学样——做做玩玩,猴子传帽。其中的第三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多媒体操作法,让幼儿在观察视频中自主的发现其中的玩法。幼儿在过程中要发现并总结玩法,然后再经过实践操作一步一步递进,从徒手传帽子到一顶帽子再到多顶帽子,从而让幼儿学会玩这个游戏,进而实现目标。我预设到过程中孩子有可能会只关注一个帽子的传递,增加帽子的游戏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整个游戏的高潮和难点。所以在增加麦子之前我会给孩子们再一次提出游戏要求,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内容与要求:在熟悉乐曲旋律的基础上,学玩音乐游戏《猴子学样》,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环境与材料准备:幼儿已听过“猴子学样”的故事,喜欢模仿猴子的动作,欣赏过《恰恰恰》音乐。材料准备:《恰恰恰》音乐、礼帽、视频。活动过程:一、听听学学——猴王跳舞1、教师示范舞蹈重点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谁?刚才你们看到我表演了哪些有趣的动作?小结:猴王点头、耸肩、跳舞很有趣。2、再次示范重点提问:听一听,我是在什么时候做这些动作的?小结:前奏的时候点点头,男生唱歌时耸耸肩,女生唱歌时猴王跳舞,音乐结束摆摆pose。3、幼儿跟着老师集体完整表演过渡语:你们想不想学学猴王来表演呢?让我们听清楚音乐一起跳起来!二、编编跳跳——猴子学样1、幼儿创编重点提问:猴王除了变金箍棒、拔毫毛、爬山、打妖怪,还会做什么呢?2、幼儿自主探索过渡语: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动作,现在给你们点音乐,请你们找个空地方练练猴王的舞蹈动作吧!3、集体完整跳一遍过渡语:你们真了不起!不但想出了新动作,还能把动作放在音乐里,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跳起来吧!三、做做玩玩——猴子传帽过渡语:猴王聪明又有趣,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有创意的舞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呢?你们想学吗?1、第一次播放视频重点提问:是谁在玩?他们在干吗?小结:一群猴子在玩游戏,游戏中传帽子、选猴王、跳舞,真有趣!2、第二次播放视频重点提问:帽子是怎么传?猴王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总结:当做“朋友你好耸耸肩”的时候开始传帽子,听到“啊呜呜”的时候,传帽停止,帽子停在谁的手里谁就是猴王。3、幼儿尝试玩游戏重点提问:你会玩这个游戏了吗?刚才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小结:游戏中听准音乐很重要。4、尝试两顶帽子。过渡语:一顶帽子难不倒你们,我们再增加一顶帽子吧!不过这一次要把猴王的咒语放在心里,游戏时听好音乐!5、尝试三顶帽子过渡语:你们想不想挑战三顶帽子?下面的客人老师也看的津津有味,我们邀请两位客人老师加入我们吧!谁愿意去请?四、活动延伸今天我们玩了《猴子学样》的游戏,你们学的真像,老师真喜欢。你们玩够了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道具,我们回去再继续玩吧!

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篇3】

活动目的:

1、能按图片内容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并大胆想象故事的发展过程。

1、合理有序地组织语言,并讲出故事的发展过程。

3、学习掌握猴子的`基本动作,喜欢模仿猴子表演,感受表演的乐趣。

4、认真倾听音乐,能随音乐变化进行表演,与同伴友好合作,在舞蹈中能用表情,眼神与同伴交流。

1、出示图1、图2、图3,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图片,提问:

2、引导幼儿思考,“老爷爷真着急,帽子被猴子拿走了,你能不能帮老爷爷想个办法。

3、选择幼儿办法中一种进行完整地讲述。

4、(1)幼儿分组进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讲述第4幢画面,能帮老爷爷想出不同的方法来

5、活动结束,教师讲评,表扬大胆讲述大胆想象的幼儿。

1、教师结合前一节活动的故事,与一位一起表演,猴子学样舞。

(2)幼儿跟着音乐拍手练习“猴子学样提醒幼儿认真倾听音乐。

3、(1)幼儿学习猴子的动作,鼓励幼儿大胆模仿。

  • 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通用(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大班猴子学样教案设计”是我为您所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达到您的要求,推开界面感受文章的味道!...
  • 课文鲁滨孙漂流教案设计7篇
    如果您想寻找一篇有价值的文章编辑十分推荐“课文鲁滨孙漂流教案设计”。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教案制度的培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某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 中秋节教案设计(8篇)
    打开这篇“中秋节教案设计”的文章和编辑一起探索吧,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议。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 妈妈账单互动教案设计精选5篇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这个理念。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2、学习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精选
    【教学要求】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回答课后的思考题;2.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1.通读全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查...
  • [精]课文争吵教案设计1000字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 教案课件是新教师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而要做的事情,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您可以考虑阅读一下“课文争吵教案设计”杂文852小编认为它对您会有所启发,应用本文内容或许能为您提供解决问题的帮助!...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推荐

  • 【热】幼儿园中班溺水安全教案(合集7篇)

    2024年01月06日

  • 【热】我们动物朋友教学设计1000字

    2024年01月05日

  • 雅思听力课件合集

    2024年01月05日

  •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合集5篇

    2024年01月05日

  • 我就是我教学反思7篇

    2024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