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15

相关推荐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精选7篇。

栏目小编为大家精选一篇题目为“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的好文建议一读。读书对于我们十分重要,是需要一直坚持的事情,在读完作品后我的心理得到充实我们的知识得到扩充。 写读后感时要把握文章的深层思想。分享是一种态度如果您认同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1】

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从原本的没有氧气、没有生物,逐渐演化出原始海洋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地球上开始有了丰富多彩的物种与生命。人,是地球生物中最具智慧的存在。在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广为人知的较早的人类祖先是320万年前南非古猿Lucy,其脑容量只有400ml,我们现在则达到了1300ml以上,虽然能够直立行走,或许已经能够使用简单工具,但生存依旧是早期人类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

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人类进化的速度。和漫长的46亿年时间相比,这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可谓飞速。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社会明显拥有更多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工具的使用和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在工业革命之后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不同的社会之间也逐渐出现分化。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以中国为例,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而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以当今世界为例,欧洲北美地区普遍要比非洲、南美和亚洲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上要高得多。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维度,我们都可以去尝试来解释这种差异。然而,《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则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上次冰川期结束后的13000年间,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发展成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工业社会,另一些地区则仍然保留这使用石器的狩猎采集社会。”这种不同地区的社会分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文明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一种文明对待另外一种异己的文明,似乎总是有一种毁灭和吞噬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需要攫取更多的财富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原始的资本。贾雷德·戴蒙德在前言中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归结起来,这个问题就是:为何原本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的人类,逐渐出现了不平等?进一步,贾雷德问到:为什么财富和权力分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它方式呢?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者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历史为何呈现出它当前的这种模式。

贾雷德试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和许多人类学家一样,他不只注意到了文明存在的差异,更想深刻探讨形成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在近几百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自相残杀,伤亡也更为惨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形成这种非常普遍的历史模式的因素有很多,许多人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采用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前世今生,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从贾雷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最早的人类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之后,非洲大陆上的人类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人类大约100万年前达到了亚洲,50万年前到达了欧洲,之后继续扩张,在距今1~3万年左右,人类通过亚洲东北部向美洲大陆扩张,通过亚洲南部向大洋洲扩张,终于在世界6个事宜人类生存的大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回顾这漫长的人类“扩张史”中,《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以生物进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考察了动植物驯化问题、粮食生产问题以及大地理问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技术、文明等巨大差异。如贾雷德所论述的,不同地区的野生动物物种种类以及植物品种,使得一些特定的地区有了粮食剩余和粮食贮藏,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人口稠密定居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作为一种智慧型生物,人类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聚集在一起,却能产生可怕的力量。这些形成固定的`大规模聚落的社会里的人类对改造世界的技术掌握随着人类社会代际的累加不断加强,发明出了枪炮、钢刀、远洋船只,并有了自己的行政组织和语言文字。

而另一方面,那些并未获得大量经过驯化的动植物物种的地区,则很难形成上述的具有强组织性的人类社会组织。他们依靠少数野生物种生存,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容易产生流行疾病,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变得艰难。同为人类,他们也掌握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简单的弓箭,还有代步的骏马,但这些与那些技术与社会组织发育更为成熟的社会相比,则显得不堪一击。远洋船只让那些技术更为强大的文明能够突破其原本的生存空间,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进发;枪炮、钢铁则让他们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战斗力。西方人或许没有忘记大航海时代,欧洲文明的辉煌鼎盛;但对于那些被奴役、被支配、被侵略的地区的人来说,那段历史确实一段不愿想起的恐惧。

贾雷德的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却努力尝试跳出西方决定论的思想约束,而是选择了考古学、地理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理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大胆地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考察,并进行了非常翔实且令人信服的论证。这在众多的文化相关研究视角中显得尤为可贵,并呈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论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依旧存在的文明。贾雷德看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中国人的原始祖先们驯化动植物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以及中国拥有南北两个粮食生产中心,中国的地理和生物学上的条件确实是事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通过对中国各地语言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整个中国的语言种类相比世界其他各地要少得多,这里面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国早早的就实现了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此后,尽管经过朝代更迭、皇权变更,中国在形式上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尽管语言、外貌、血统特征区分明显,但他们又遵循同一套官话体系和政治体制。对于中国,贾雷德进一步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原本强大的中国却在近代失去了这种领先优势呢?贾雷德认为,这也跟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相关,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自中央的一个决定或许便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中国,正好是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期,选择了一种退避策略。我们说“成也萧何败萧何”,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这样的一种观点论述非常新鲜,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具有说服力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并不期许自己去做那个入侵者和扩张者,我们依旧维持着自己平和稳健的作风;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却也必须要获得不被他人侵略的保护自己的力量。中国现在的崛起与强大,同样也是依靠于整个民族的统一和国家政治经济方面决策的民主性与正确性。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的过程。46一年,300万年,5000年……个人在这些漫长的历史中,真的微如尘埃。但正是我们这数不清的尘埃一起,依靠我们生存的环境,才创造了今天的世界。在这进程中,人类本身生物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生来平等,任何中心论或者是种族歧视,都显得可笑起来。环境作为一种终极因素,决定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差异,这种观点虽然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这其中所包含平等的观念,也正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著作的魅力所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2】

有本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它的作者是戴蒙德,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戴蒙德在这本书里面就说,美洲大陆文明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牛马这些大型的生畜,勉强能用的只有羊驼。看过羊驼的人都知道,羊驼的力气跟狗差不多,更不用说耕地了,连人都扛不动。

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真正意义,是帮美洲大陆引入了很多关键因素,打破了之前两个大陆内部系统的博弈平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是一块大陆、一种文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公司,或者一所学校,因为掌握的资源和方法有限,系统体内的博弈竞争好听的说法是找到平衡,不好听的说法是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调度大量的资源投入,往往是没有用的,反倒是一些细小的外部因素,可能刚开始看微不足道,但只要它是原来系统没有的,倒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一些事情,视角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原来的问题。如果钥匙不在锁里,你得去别处看看。有时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更可能的是外部因素是发酵剂,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跳出原来的逻辑,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能看到不一样的因果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沙丁鱼效应:将鲶鱼引入到运输过程中,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保证沙丁鱼活着。

记得“罗辑思维”中的罗振宇在《破局》一集中提到,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规则和规矩,而是为了破局而出,通过引入一些外部因素,打破已有的平衡,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万维钢老师所说“喜欢=熟悉+意外”,这个意外就是个神来之笔。在此之前罗振宇在《两只眼》也提到,以某点“资源优势获取特许权利”为第一只眼,以“创新、延伸、嫁接”为第二只眼,活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当然,外来因素的引入需要冒险,也需要循序渐进,这样身体才能逐渐适应,否则很可能是一场灾难。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里就提到,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中,病菌其实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当地土著对此根本不具有任何免疫力和抵抗力。

再比如,文艺复兴就是欧洲文明自身达到了一个平衡态,这个时候再引入阿拉伯人保留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素,一下子就点燃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再比如,著名的新浪公司,本来在三大门户**当中已经做得最好了,但是困境也很明显,如果持续在门户上投入资源,只会在原有路径中越陷越深,这个时候美国的twitter模式给了他们启发,新浪推出了微博,公司重获新生。你看,再重要的内部因素都潜藏着一个风险,让系统在原有路径上越陷越深;反过来再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暗含着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带来全新的基因,让系统焕然一新。

记得《冬吴相对论》的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说:“遇到困境看镜子,遇到顺境看窗外。”上半句好懂,遇到困境问题往往出在自身,所以要看镜子。

但是,当您过得愉快时,为什么要向窗外看呢?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原理来看,所谓顺境就是内部平衡即将达成的时候,表面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是实际上危机已经隐藏其中,如果这时看着窗外,注意引进那些你原有系统中没有的因素,也许会有大的妙用。

从人自身来看,想把一件事做到100分和做到90分所花费的努力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最后的10分往往需要比前面90分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和天赋。因此当人们做到90分时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是继续在同一领域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得到最后的10分,还是转换思路将精力投入不同领域,获得另外一个90分。上周罗辑思维介绍的“两眼论”实际上就给了我们同样的启发,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并将两个领域融合,往往是更有效的出路,并不是说将事情做到极致不好,只是这往往更需要天赋,并非所有人都能达成。

吴伯凡老师最后的话“顺境看窗外”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不管是人还是企业一旦停止了脚步,实际上就面临了危机,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不断自我迭代,才能减缓进入死亡阶段的过程。在感到顺风顺水时,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时候,不仅是企业还有个人,那些找到了外部关键因素并引入的企业和个人才可以脱离泥沼。之前罗胖在**节目也提到过《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这本书,我买到这本书后打开一看,真的让我大开眼见。从来没有想过物种的脚步让世界成为了现在的世界,这真的很有意思,最近这两天吴伯凡老师在讲“不适者生存”、万老师在回顾《俭省》,共同的意思是要在极度的环境下利用好自有资源发挥到极致,而罗胖今天则讲了在内部陷入困境时可以引入外部资源,这是一个完整的多角度逻辑。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3】

本书是《人类简史》的重要补充,可以更加丰富对人类演进的知识面。作者是一位地理决定论的论证者。将欧亚大陆东西走向(纬度和气候相近,有利于动植物的传播),与非洲、美洲的南北走向(纬度和气候差异大,不利于传播),气候变化差异,而带来的动植物演化的影响,结合考古证据和人类语言比较学推导出到人类农业化、现代化的影响。

为更加充分论证,作者详细讲解了考古年代的测定方法。

可驯化的哺乳动物供给强大劳动力征服贫瘠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开垦,可驯化的植物有利于大量能量和蛋白质的稳定补给,两者的结合为进入农业社会奠定了基础,使得人口大爆发。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可能,技能更专业化。

农业社会的产生带来人口增长,而人的有效管理,被迫演化出对应的政治组织方式。同时,与家畜的密切接触以及人口的密集,演化出人类流行性病菌。

作者用地理决定论的思考解释了人类居住的各洲的演化推导。

美洲和澳洲的落后缘之于大型哺乳动物过早的在有人类登陆大陆时被捕杀灭绝,以致于没有可驯养的,而始终停留在较原始的采集社会。

非洲的落后在于南北走向,各地区差异大,以及撒哈拉沙漠的存在,严重阻隔了欧亚大陆已驯养的动植物的引入(因为气候不适应),或本地已驯养的动植物的上下流动。当然,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在大航海前上千年就已有很密集的南岛人贸易的往来,带来基因和语言的融合。

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因为中国海岸线平坦,层次分明,有利于人口的流动。而欧洲海岸线曲折,内陆又多森林,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人口流动,容易形成小邦国。前者的统一有利于稳定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个人主义的政策失误带来的影响。后者的分裂有利于多元化的思想传播,思考会更加辩证客观(比如哥伦布探索新大陆前在各国游说,即使违背主流思想,但只要有一国支持,成功后就可以迅速传播开来),但也存在经济文化的不一致而边界之间斗争更多,导致对未来不确定性。

在日本的起源上带来了更多思考,凡事都不能想当然的思考。比如绳文时代,朝鲜已经是农业社会了,而日本仍是狩猎采集社会,原因是此时传入朝鲜的水稻不耐寒,以致于在日本产量不高,反倒是日本的稳定的狩猎采集更有优势。同时地域东西狭窄,资源丰富,使得采集社会的定居成为可能,演化出独一无二的民族。原著阿伊努人和朝鲜后裔结合,演化出现代日本人。

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400年,采集社会,因为物产丰富,所以此时段的采集比当时不受寒的作物耕种更有保障;因为地方小,在局部物产丰富的地方,即使是采集社会也有定居习惯。

日本年代

弥生时代:公元前400年-公元300年,从朝鲜引入耐寒作物,进入农业社会,从九州逐步向本州岛北部蔓延;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800年,物质丰富,开始出现阶级。

飞鸟时代,圣德太子,587年开始

奈良时代,700年-,吸收大唐文化,佛教传入

平安时代,定都平安京(京都),794年-1185年

封建中世纪

镰仓时代1181年(源氏和平氏起源),室町时代1324年(足利氏),战国时代1467年应仁之乱-1573年

近世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打基础,丰臣秀吉统一

江户时代,德川家康统治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4】

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我首先对作者的工作和经历很好奇,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人能够写出这样集历史、地理、生理、哲学与思想于一体的书?去年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系列,感觉能够写出类似书的人,首先要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且还不仅是一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尤瓦尔·赫拉利的专业是历史学,那贾雷德·戴蒙德究竟又是什么专业呢?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5】

读书笔记

题目p>

院(系)教育科学系p>

专业班级2012级小学教育 (语文方向)

学生姓名康华丹p>

提交时间2015年6月p>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史的开创性著作,书中通过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个重大进展,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

在本书中,作者以他的一个新几内亚朋友耶利的问题作为引子,即“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把它运送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这类问题我们已经听的太多,只不过它没有经过学术包装以很“土”的方式提出,而贾雷德则由此开始了他的寻求答案的历程。让我尽可能以简洁的文字来概况下贾雷德眼中的人类历程吧,一些人生在了在当时具备发展潜质的环境中,如书中的“新月沃地”,这里有足够多但是容易驯服的大型哺乳动物,有容易被选择性改良的植物,于是,农业大规模发展,而人口随之增多,人口的增多导致了在固定概率下出现优秀人物的可能,于是新的技术被创造,发达的文明得以产生。

而欧亚大陆地理上的横向扩展使得文明的传播相对便捷,毕竟在同纬度下同样的动植物更适宜生存,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和美洲大陆不幸在地理上呈现纵向扩展,这样不但纬度的不同导致了文明传播的困难,而且如非洲撒哈拉这样的天然屏障使得即使在那些大陆上出现了先进的技术也只能缓慢的拓展。接着便是欧亚大陆相对其它大陆征服性因素的积累,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人与牲畜的接触增多导致了高致命病菌的产生,在一次次瘟疫中,旧大陆人的免疫力不断提高,而病菌的杀伤力也不断增强,而此刻新大陆的农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多少致命的病菌,而哪里人们的免疫力自然较低。终于,旧大陆准备妥当,他们带着极具摧毁力的枪炮,致命的病菌开始了对新大陆的征服。

我们再熟悉不过以下场景:欧洲人对非洲、美洲和大洋州土著人的残酷屠杀,其中更多的人死于吓坏他们的致命细菌。最后,旧大陆的人民牢牢占领了新大陆,一段悲惨的征服历史就此结束。

为什么是欧洲人到亚洲殖民,而不是反过来?尤其是对于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为什么它们后来被起步较晚的欧洲赶超?正如书中提到的原因。

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促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地理上的隔离会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导致文明发展的缓慢和落后。中国和欧洲之间间隔了长长的草原和沙漠带。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只有蒙古帝国在短时间内保持了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陆路通道的畅通。其余时候中国成为东亚一个巨大的孤岛。这对于中国与欧洲交流是有相当阻碍作用的。

统一的帝国政权给中国带来了利弊参半的结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统一政权的国家和民族。一方面,统一的政权有利于防止国家被外国势力轻易征服。

另一个结果是,很难形成竞争,如果一个统治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者做出不正当的决策,很可能在很高程度上、很长时间内抑制一个国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造力。“除了作出停止海外航行的决定外,中国的朝廷还作出停止其他一些活动的决定:放弃开发一种精巧的水力驱动的纺纱机,在14世纪从一场产业革命的边缘退了回来,在制造机械钟方面领先世界后又把它拆毁或几乎完全破坏了,以及在15世纪晚期以后不再发展机械装置和一般技术。

统一的这些潜在的有害影响在现代中国又死灰复燃,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种狂热,当时一个或几个领导入的决定就把全国的学校系统关闭了5年之久。”而在欧洲就不一样,哥伦布向西探索东方的计划在意大利得不到支持,在葡萄牙被拒绝,在法国被嘲笑,但是他最终可以在西班牙找到了对之感兴趣的人。如果在中国,一旦皇帝不感兴趣,没有人能找到其他人来支持第八次航行。

欧洲的分裂也导致小政权之间的经济和军事竞争不断,使欧洲的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增强。这又是统一的中国所欠缺的。

当然,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并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贾里德不断地用考古学、生物学和历史的证据进行论证和总结。而这又决不是一部乏味的学术著作,从它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奖就可以看出。书中的一些历史故事值的一看。例如,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率领一支168人的军队打败了一支8万多人的印加军队并夺取了他们的皇帝,从而征服了整个印加帝国。

这实在让我初看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即使武装到牙齿的168个美国大兵,我也无法相信他们就有击败八万多个手里仅仅拿着长矛的土著的能力。而贾雷德则从这些不可思议中提炼出背后的原因,让我看后对这些解释也大为信服,同时让我也跟随作者思考,读到这样兼具阅读快感和思想快感的书确实让人十分兴奋。

读完此书,还让我对作者的胸怀产生了敬意。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你,我们深厚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以学者的科学态度,在学术上解释了自己的担忧。但从这个角度出发,他驳斥了一些西方人所谓的民族观,即西方的进步是由于他们的天赋,这是上帝的一种使命。

他也没有让大家消极对待环境,正如作者在书中也高度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创造性,我们今天可能全部仍然在用石器切肉,茹毛饮血,就像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说做的那样”指出本书是想指出“有些环境比另一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利用发明的更有利的条件”。作者同时结合曾经辉煌的“新月沃地”的衰落指出环境总在变化,现在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同样可以在后来的日子里迎来他们的辉煌。在作者长期与新几内亚人的接触中,我相信他的境界一定得到了一种提高,所以他能够排除偏见,富于理性,同时又不失人道主义精神的向我们展示一个壮观的人类文明史。

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我很乐观,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研究可以科学的进行,就像对恐龙的研究一样――同时,使我们认识到是什么塑造了现代世界以及是什么可能塑造未来世界,因而使今天我们自己的社会从中获益”,对于贾雷德这样的学者,我充满期待,同时心怀敬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6】

作者星火一班·李静

我们生活的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缺氧和生物,我们逐渐进化出原始海洋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地球上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物种和生命。

人,是地球生物中最具智慧的存在。

在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广为人知的较早的人类祖先是320万年前南非古猿,其脑容量只有400,我们现在则达到了1300以上,虽然能够直立行走,或许已经能够使用简单工具,但生存依旧是早期人类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

掌握工具的使用可以加快人类进化的速度。

与46亿年的漫长时间相比,人类在这数百万年中的进化速度非常快。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社会显然具有更为复杂和先进的社会形态。

工具的使用与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进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同的社会逐渐分化。

从纵向上看,以中国为例,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

从横向来看,以世界为例,欧洲和北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普遍高于非洲、南美和亚洲。

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差异。

然而,《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则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上次冰川期结束后的13000年间,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发展成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工业社会,另一些地区则仍然保留这使用石器的狩猎采集社会。

这种社会分化在不同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文明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一种文明对待另外一种异己的文明,似乎总是有一种毁灭和吞噬的倾向。

随着我们对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熟悉,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需要攫取更多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原始资本。

贾雷德·戴蒙德在前言中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归结起来,这个问题就是为何原本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的人类,逐渐出现了不平等?此外,贾里德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财富和权力分配,而不是其它方面?为什么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人没有杀害、征服或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

历史为何呈现出它当前的这种模式。

贾里德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像许多人类学家一样,他不仅注意到了文明的差异,而且还想深入了解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近几百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相互残杀,**变得更加严重。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形成这种非常普遍的历史模式有很多因素,许多人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采用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前世今生,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

从贾雷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最早的人类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之后,非洲大陆上的人类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人类大约100万年前达到了亚洲,50万年前到达了欧洲,之后继续扩张,在距今1~3万年左右,人类通过亚洲东北部向美洲大陆扩张,通过亚洲南部向大洋洲扩张,终于在世界6个事宜人类生存的大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回顾这漫长的人类扩张史中,《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以生物进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考察了动植物驯化问题、粮食生产问题以及大地理问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技术、文明等巨大差异。

正如贾里德所讨论的,不同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植物种类,使一些特定地区出现了食物过剩和食物储藏,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人口密集的等级社会。

作为一种智能生物,人的个体力量虽然很小,但聚集在一起会产生可怕的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几代人的技累,这些固定的大型聚落社会中的人们加强了对改造世界技术的掌握,发明了枪支、钢刀、远洋船只,并有了自际的行政组织和语言。

而另一方面,那些并未获得大量经过驯化的动植物物种的地区,则很难形成上述的具有强组织性的人类社会组织。

他们依靠少数野生物种生存。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他们容易患上流行行疾病,很难形成庞大的人口。

作为人类,他们也掌握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如简单的弓箭,一击骑马。然而,与那些技术和社会组织较为成熟的社会相比,他们是脆弱的。

远洋船只使那些拥有更强大技术的文明能够突破原来的生存空间,向更广阔的世界空间前进;枪支和钢铁使他们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西方人也许不会忘记伟大的航海时代,欧洲文明的辉煌;但对于那些被奴役、被统治和被侵略的人来说,这段历史确实实一种他们不想记住的恐惧。

贾雷德的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却努力尝试跳出西方决定论的思想约束,而是选择了考古学、地理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理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大胆地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考察,并进行了非常翔实且令人信服的论证。

这在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研究视角中尤其有价值,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论述。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仍然存在的文明古国。

贾雷德看到了这一现象。

他认为,中国人原始祖先驯化动植物的物质基础,以及中国南北有两个粮食生产中心的实是,中国的地理和生物条件确实是人类生存的地方。

通过对中国各地语言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整个中国的语言种类相比世界其他各地要少得多,这里面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国早早的就实现了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

此后,尽管经过朝代更迭、皇权变更,中国在形式上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尽管语言、外貌、血统特征区分明显,但他们又遵循同一套官话体系和政治体制。

对于中国,贾里德进一步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强大的中国在现代失去了领先优势?贾雷德认为,这也跟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相关,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自**的一个决定或许便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中国,正好是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期,选择了一种退避策略。

我们说成也萧何败萧何,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样的一种观点论述非常新鲜,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具有说服力的。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并不期许自己去做那个入侵者和扩张者,我们依旧维持着自己平和稳健的作风;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却也必须要获得不被他人侵略的保护自己的力量。

中国现在的崛起与强大,同样也是依靠于整个民族的统一和国家政治经济方面决策的民主性与正确性。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的过程。

46一年,300万年,5000年……个人在这些漫长的历史中,真的微如尘埃。

但正是我们这数不清的尘埃一起,依靠我们生存的环境,才创造了今天的世界。

在这进程中,人类本身生物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生来平等,任何中心论或者是种族歧视,都显得可笑起来。

环境作为一种终极因素,决定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差异,这种观点虽然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这其中所包含平等的观念,也正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著作的魅力所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篇7】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800字:

1.今天开始读这本名字有点特别的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初看下来这三种东西有什么联系吗?作者到底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观点?初略地翻阅了一下作者写得类似序言的篇章,写得很详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回答一个叫做“耶利”的新几内亚人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欧洲白人带来了这么多的“货物”(指现代文明世界里的各种制造品),而我们却不能?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类似的问题,问这个问题的可能是位于非洲的某部落里面的黑人,也有可能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甚至也可能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分布的如此的不平衡,让一些种族、民族可以征服、屠杀另外一些种族、民族,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此种力量上的差别?

2.欧洲的某些种族主义者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些种族主义的结论,作者通过这本书反击了种族主义的思维: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3.这本书算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我感觉这本书的综合性很强,有历史学的一些东西,也有人类学、社会学的东西,还有着地理与生物的演进的内容;我突然想到一本或许还有点类似的书,即《人类简史》,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从很多地方也听说到一些书中的内容,其中的一点就是“农业革命”,而本书中也谈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的阶段,这就是农业的出现,或许两本书在有些问题上是有着共同点的,或许更进一步地想一想,或许后来者即《人类简史》的作者或许是参考了本书的一些东西也说不定呢,毕竟这本经典书籍出现时间更早,而其影响力也大得多。

4.耶利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也想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种族、民族或者其他的共同体,他们的实力会分布得如此的不一致,从维度上来看,这个维度差大得惊人,这种维度差就类似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我们的文明并且产生的感觉是类似的,就在一个地球上,一些区域已经到了探索外太空的文明阶段,而一些区域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是何种原因导致?我想通过这本书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3篇)
    《傲慢与偏见》这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由Joe Wright导演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因为达西先生傲慢的态度而对他产生了偏见。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冰释前嫌,走到一起的故事。影片是围绕贝内特一家人展开的,展示了在当时那个以金钱为婚姻的主要参考的社会下,女主人公独到的爱情观。同...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精选(7篇)
    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的心里满是感动。人们在读过这个作品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欢迎来到本篇文章栏目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人性的弱点读后感精选”,希望您能实用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 钢铁侠观后感集锦7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雄也不是从天上来的。在伟大的都市、伟大的人物成就他们的名声之前,没有多少人关心它们/他们所经历的狼狈、痛苦、甚至不堪。这本书很好看。首先主角马斯克是一个绝不平淡的人。所谓“钢铁侠”,出典于大师斯坦?李的英雄漫画,故事中的钢铁侠斯塔克,是一个家产上亿的军械商兼发明家,其生活随...
  •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精选7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在作者写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描写细腻。读任何读物人都会有些想法,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呈上“《祖父的园子》读后感精选”的精华读物不容错过,请记得收藏此页以免失去有用信息!...
  • 夏洛的网读后感(精选7篇)
    编辑为您整理了“夏洛的网读后感”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作者写的作品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愿通过本文您能够找到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荐]《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合集6篇
    今天杂文852编辑为大家介绍一篇对于“《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非常详尽的文章,作品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么您或许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来,常见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谱写属于我们的辉煌!...

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推荐

  • 《诗经》读后感(9篇)

    2024年01月19日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7篇

    2024年01月18日

  • 草船借箭读后感作文汇总

    2024年01月10日

  • 雪中悍刀行的读后感10篇

    2024年01月05日

  •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

    2024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