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杂文852
阅读 970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10篇)。

只要对原作品的内容有所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比如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就能从书中得到人生答案。如何用文字将作品的读后感真实表达出来呢?精心挑选而来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一定能够给读者提供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1

多亏了学校领导,我们这个成长中的教师队伍,再次推荐了一本值得阅读和重读的好书。此书的封面正如书名“静悄悄”一般,设计简洁素淡。先撇开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偏见不说,我本人对这个国家还是感到由衷地敬佩,钦佩他们设计的精美而又精密的电子产品,高品质的生活水准和日益发达的科技水平。

我认为这些都离不开日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果然,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深深感受到日本对学校和教学改革的重视。该书列举了日本许多小学的教学改革实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被日本教师这种敢于创新和改革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他们这种务实求真,讲求实效的教研活动所启发;被他们所追求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老师与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所惊叹。读了整本书,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在书中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相互聆听的课堂氛围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有这么一段话这么写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多么精辟,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有多少老师能认真听讲?感慨特别多的就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在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课前脑子里已经准备好教学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需要讲的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中来,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我们心里就很急,一急就随便给学生找个理由让他坐下,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并说道:

“你是不是也这样想的?”这样的对话不是倾听,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学生始终被老师、被教学设计所牵着走。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让学生失去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

左滕学先生也提到:“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老师的倾听,不单单是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孩子们被隐藏的心声,从内心显露出的真实的想法,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也只有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

二、敞开教室大门,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要改变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教师。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并不是单纯的靠几次有意义的培训,几次精彩的演讲就能有所改变的,因为大部分理论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得到。想要改变教师,需要的是不断的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而且是老师自发自愿的敞开教师的大门。

佐藤在书中还提到,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书中所学的知识很重要,但远不如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现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意义。校内的教研活动,一般是指在学校内同组老师互相听课,然后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有的老师对公开课总是持消极态度,怕自己的缺点被揭穿和批评。

但我认为,经常开展这种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如果永远把自己的教学局限在自己封闭的教室里“闭关锁国”,永远都得不到进步和提高,特别是我们这些没有经验和资历的青年教师。关于听课和评课,我也一直认为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授课者在上课时容易犯的一些小毛病可能自己从未注意或引起重视,然而听课者坐在下面却能够一目了然地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老师的语言以及一些细节问题。针对一些授课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听课者进行指正,同时也可以向授课者学***上课技巧,共同学习!总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活动,提高协作能力

在本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合作学习”。每个班里的每位学生他们的学***,现有的知识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学***让学生们取长补短,互相学***步。不单单是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相互讨论交流,以此来提升个人的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书中说: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不能单独进行学习的。在正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这种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哪些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在我的**课中,我也会积极地开展合作学习,如在学好一首新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第一组学生进行演唱;第二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第三组学生加入声势律动和和声伴唱。

但是,很多时候的这种小组合作很容易流于形式。我觉得每一个活动老师都应该给出正确的示范,然后给学生一点时间准备,这样合作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

4、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班级中健康成长。”这是我读完第四章后最感同身受的地方。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一年级一班的问题学生沈煜安。这个学生最近的行为真的很不正常,甚至影响到班上的其他学生。

他的这些反常行为让其班主任和一些任课老师都束手无策,因为他的性格比较怪异,根本就不能大声的呵斥和批评,这样只会让他变得更加肆意妄为。最近的一节**课,他在课刚开始不到几分钟就离开了座位肆意走动,表现出对课堂的厌恶和不耐烦,于是我改变了平时严厉批评和恐吓的态度,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盒彩笔和几张白纸(因为了解到他喜欢画画,只有美术课才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走到他身边拉他坐下,把笔和纸递给他:“我听美术老师说我们沈煜安画的画都挺好看,我也想请你帮我画一幅画,关于我们今天唱的歌曲《小小的船》,把你心目中的月亮船用彩笔画出来好吗?

”他接过彩笔就开始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画起来了。虽然他没办法认真安全地上我的**课,但至少他可以有事做,不会因为他的反常行为影响我的课堂秩序。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好,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和时间,相信他们会有所改变,也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读完这本《静悄悄的革命》,它让我能进行更冷静、理性地思考,让我这个年轻老师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倾听学生与同行老师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我们不习惯、不满意的教学情境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很难改变,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开始,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加入这场静谧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2

用心去倾听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今年寒假,在我们校长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在书中,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因为我发现学生的听力能力在教学上是有缺陷的,所以我非常重视这段经历: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从听力开始,文章中的许多观点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一、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二、教给方法,明确倾听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怎样才能真正听讲呢?学生们很含糊。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在哪里听。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详细的要求。如:

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倾听时要做到:

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明确如何倾听。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准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听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让学生细细品味聆听的甜蜜,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满足。如:

“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一点小错误都被你听出来了,真是金耳朵呀!”、“这位同学不仅认真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

”、“我被你说服了”、“你说得有道理”、“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

当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听自己的演讲时,他们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他们也会采取同样的动态听力策略。听完后,我们会提出反馈意见。一个眼神、一句赞美、一个微笑,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鼓励学生认真倾听,逐步养成倾听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能只考虑学生的演讲。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体态等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是学生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感悟到我们要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曾春利2014-2-17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3

苗瑞芹今年暑假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实例,也向我们阐明一种观念:那就是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静悄悄的革命 》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全书主要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在书中,佐藤博士提出了许多我们可以学习的想法和做法。

如:教师太严厉和太温和都是不合格的;要充分重视开头;让学生居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倾听比发言更重要等。在这些观点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 “倾听”的重要性。

佐藤先生认为,学会倾听对方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他提出(上课)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教师要能听到学生回答背后的问题。

也就是说要听明白学生的疑点究竟是什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其他问题。对于学生的疑点要帮助他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当堂解决,个体性的应在课后解决。

作为学生要能倾听教师讲授知识的重点,能抓住他人发言的关键。

反思在自己的课堂:我们往往做的更多的是怎么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让学生多发言,在课堂上,我们就生怕漏过每一个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而对于倾听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课堂倾听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1、 在课堂上,我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想说,不想听。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孩子虽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孩子说的愿望大于听的愿望,被老师叫起发言的同学会高兴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言结束就算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同学的补充听不进去;而没有被老师叫到的同学,就发出阵阵叹息声,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甚至会有人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急于取而代之,而他发言的内容很可能就是重复前一个同学的。

2、 当老师教新知时时,有些孩子听不进去。他们常常坐不住,腿脚不停摇晃,手里不断摆弄东西,有的孩子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其实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

因此,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如下:

1、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例如在同学发言时教师要为其他同学布置任务:“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

”“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等,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2。首先,我们的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有耐心和细心的听众。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精彩的发言要表扬,胆怯的发言要鼓励,错误的发言要引导,用“你说的真棒”或“竖起大拇指”等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发言。

三。利用评估让学生学会倾听、解释和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解读、交流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课堂评价加以强化训练。课堂上的“倾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而课堂的评价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倾听”***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了不起!”“你听得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是帮了他的大忙!

”……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的好书,学***悟和思考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讲来。教师职业是一个有意义的职业。我们的理想和生活将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付出、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中成长,从而在生活中实现并获得真正的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将为之而努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4

申明:此读后感为本人自己独立完成。

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感

寒假,有幸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朴实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等,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作为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就是告诉大家,要想改变,就得从课堂开始,课堂改革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旋律。自从2012年以来,我们学校的万学军校长就提倡“以学带讲,以练带讲”的教学模式,与本书中的创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谋而合,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提高,更坚定要将课堂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改革势在必行,有了理论做支撑,最关键的是付诸于行动,让教室实现“活动的、合作的、**的学习”,让学校成为“学***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是知识的“授受”与“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点拥有者,占有者,传授者,被赋予了“知识权威”的身份;而学生则被视为“无知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中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等状况,教师在台上讲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一节课下来,效率极其低下。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也不适合有思想、有观点、有意识的现代学生。书中提到:

要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学生在学校里的学***独立的个体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所以合理地分组,提倡小组合作学***效课堂的有利保障。我现在所教的508班是我从四年级带上来的,当时作为小组合作学***验班级,在班主任的合理安排下,我们班级的合作学***地很顺利,学生在合作学***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地提高了学***趣。

在一次课堂中,书本中有一道带“*”的题目:

遇到这样的题,可能有些老师会置之不理,直接跳过去,或者随便讲一下,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同学或许就听懂了,而对于学生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同学,压根就听不进去,久而久之,以后再出现类似这样稍难一点的题目时,就会出现不思考,不听讲等现象,慢慢地对学***去了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发挥学***的作用,组织学生先通过自主**、然后合作交流,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组内成员在思维的碰撞下,产生认知冲突,最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反馈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知识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以后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题型,学生一定会记起曾经的组内争论等情形,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倾听”一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个人认为,倾听包含两种,一方面是教师的倾听,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倾听,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也要擅于倾听同学的回答,善于学***生通常是擅长倾听的,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得好的。“智者善听,愚者善言”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光是用于如今的学习上,还对将来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大帮助。

作者佐藤学先生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如同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发球的学生既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假如学生投出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球,如果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学生自然会更加自信,对棒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很多老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不在意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因此,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球”纷纷落地,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自己并没有接住球,那些投球的学生渐渐讨厌棒球,进而讨厌这门学科。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做到善于接球,不擅长老师,还要注意自己的每一个球,不只是关心自己的教学计划。我对先生的这句话有很深的例解。下面是一个例子:

在教学“对策问题”时,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马,怎样去与齐恒公的马对阵才能赢呢。一些顽皮的孩子,特别是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举手发言。当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小周”说出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的这种策略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小周”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但是这时老师却力挺这个孩子,认真地对全班说:

“答案对错并不重要,小周只要敢于举手,我觉得他是虽败犹荣。大家应该给他鼓鼓掌”。我觉得当时讲完这句话时,小周的眼睛充满了感激之情,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大有改观,这是老师与学生产生的共鸣。

还有的老师倾听的方式更好,他一边听一边用鼓励性的语言称赞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更喜欢上这老师上的课。

《静悄悄地革命》一书,犹如一缕春风,唤醒我宁静的心田,犹如一片甘露,滋润我久旱的心田。她给我带来了变化,从头到尾,从内到外。我希望这次改革能够彻底,真正落实,给学生带来好消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5

我每天都在忙碌的生活中度过。我一直觉得教育生活缺乏目标和激情。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很有幸于四月下旬到华师大进行学习,经过咨询华师大请的教育专家余国卿,他建议我看看由日本的教育家佐藤学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说实话,听说是日本教育专家写的,我就有点抵触。

可是能让教育专家力荐的书,想必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我便下定决心要看看这本能使专家力荐的书。经过近一个月的夜读,我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想我应该经营我自己和孩子们的潮湿教室。

佐藤认为,教学由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有吸引力,更有活力和成长性。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是怎样的呢?

我想是润泽的。润课堂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一种平和、自由、柔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一、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用一个教育者的话来说,你应该有勇气和勇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和体验,让他们偶尔玩泥沙,在雨天踩水,偶尔跌倒,哭和笑。

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确,教育教学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教师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奏才会柔和,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才会愉快。

二、润泽的课堂关注倾听

在润泽的课堂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

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闹了。教师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听众(指缺少交流欲望的学生),后来,一部分听众又变成了游客(指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游客往往就成了学习的难民(指沦失学习能力的学生)。

这样看来,学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学习能力的落差,与我们课堂上倾听不够直接相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要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我们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课堂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三、润泽的课堂对话真实

对话已经从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每个教师课堂上的日常教学行为。然而,对话真实吗?是否如言所说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其实现状不乏担忧,有些老师把对话演变为一种务虚的教学形式,无效的语言重复。人的心灵有一种微妙而敏感的情感,任何虚假、矫揉造作、矫揉造作都不能唤起真诚。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当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

教师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相互应答,这才是有质量的对话,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润饰是对长期生活的默契,润饰是养育润饰的关系,它只能存在于教师和孩子之间。润泽的课堂,是幸福无比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师与生都内心向往之,孜孜追求之。

这样的课堂,远不是一两次能让我们更新思想、解放思想的改革。它是教育永远追求的真正理想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

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们的视野不仅要着眼于进入高等学校,还要看到孩子们在五年或十年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和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和创造文明的地方;教师劳动具有集体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学校要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概念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提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让他去亲身体会,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懂得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新年期间老师去你家玩。你能给老师喝糖水吗?如果老师想喝甜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什么?

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

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学生,他们远比你想象的优秀,他们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解放我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飞的更高!

第三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走进《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乍一拿到这本书感到很疑惑,该不会是有关于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吧,为什么这时候要我们一线教师了解日本的革命历史呢?细度之后才知道这个“革命”是源自于教育实践、萌生于教室之中,是关于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他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

也让我对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本书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研究会上讨论了一个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的事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单侧连续讲话,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讲话都进行了补充。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意思变得明了了,但是发言和发言之间微妙的相互碰撞或者是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事实上,佐藤引用的这个案例也是当今阅读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进行了讨论。 通过讨论老师们知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读得太少,没有深入浅出的对于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和理解。最后,一位老师的演讲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将书中的原话重复如下:

“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是,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去,一节

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文本的最佳方法。只有理解,才能与作者产生精神碰撞,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感悟思考二——要善于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本书中佐藤学老师所提到的关于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垘原资明对于“交往”进行了分类,他把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项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响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可以肯定的说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应该划分为“一言堂”的单项交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一言堂”、“独角戏”早已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最为普遍的“双向交往”,这的确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异向交往”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无论是相貌特征还是性格特点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对于同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每一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相同。

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责任有必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本站向你推荐)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进行思维大碰撞,这样才能达到交往的最佳效果,也是我们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置之不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的话,不但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会让交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从而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7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陈荣明“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不只在日本是这样,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是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之间也有差异。

记得有一次在班团课中,我跟学生作了一个实验。每个学生分发同一张白纸,然后让他们随意折叠两次。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发现了多种折叠方法,而且折叠方式也不同。这说明,当教师给学生下达指令时,不同的学生对指令的理解是不同的。

在我们的课堂上,作为一名教师,我有时觉得自己已经把一个知识点讲得很清楚了,但我还是发现学生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不得不反思如何让我的语言更准确、表达更清楚,让学生们更清楚地理解我的意图。正是这样的反思,使得我上课时的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

“日本小学教室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高中的教室里,通常很安静。老师只能像唱独白一样自问自答。

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在思考,是不是存在着问题,作为老师,有时很难判断。是不是我们的学生都不想参与到课堂中来呢?还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缺乏吸引力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基于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课堂上发言的兴趣越来越小,在课堂上,统一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我无论怎么回答,老师都不一定会采纳,所以还是不回答比较省事;其次,有的老师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准备不足,而且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有不妥,只能用标准答案来应付学生,对学生的有个性的思想没有给予表扬,让学生对课堂和老师都失去了信心。在课堂中,我们要运用多种“交往”的方式:

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将学生和教师间的“双向交往”过分地理想化,而轻视了其他三种交往。在几种交往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

无论谁都喜欢被肯定,而不愿意自尊心受到伤害。在舞台上,根据老师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总是很容易的。偏离教师思想的话特别容易被忽视。一旦被老师忽视或排斥,学生就再也不会说话了。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

在教学中,常有许多问题。利用暑假时间多读一些教学书籍,确实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8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大圩镇中心小学廖书珊

《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一书通过对一所小学的实地研究,揭示了教师、学生、日常教学、公开课及教学实验的实际生存状态及其原由,强调应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日常教学生活进行有效的改造。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教育研究必须改变教育研究的范式,理解复杂而生动的教学实践,研究微观的、看似毫无意义的、真实而具体的日常教学生活。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去探索教育研究转型的另一条可能路径(即从实然的活动出发而不是从应然的理想出发),这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活动的一个视点、一种方式,也应成为整个教育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

我们说,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是教学的四大要素,在当今社会之中,我国教育界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其实有些课上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其实,那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虚假的主体性,不过是走过场的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在一些观摩课中,以往,学生在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唱得如此之响,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吗?有些老师认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仪以“自读自悟”,滥用多**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在旁人看来,课堂上弄得热闹非凡,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那么,教师的“活动”又到哪里去了呢?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不是给一个学生,而是给一群学生上课。在教学中,要倡导新的学习观,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

其次,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取代学生的实践。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我们说21世纪的学校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一个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变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一个学校要发展,一个学校要进步,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习和提高。

在学校里,必须有共同的目标。教师应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教师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总是沉迷于以往的教学中,对以前的辉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对于新课程目标不加以学习、研讨,那么,她的知识水准、专业水平就会停滞不前,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她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那种灌输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学模式。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

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迁越慢,就越能取得实效。

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转化的过程也将在不断的触摸和感知中完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9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梅陇第三小学赵燕

最近,有幸选读了一些外国名著,其中《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阅览之后,对此也深有感触。我们说,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是教学的四大要素,在当今社会之中,我国教育界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有些班级充满活力和喧闹。从表面上看,他们实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功能。事实上,在我看来,它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虚假主体性,而在现场教学中是一种形式主义。

近年来,我也观察了一些示范课程。过去,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唱得如此之响,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吗?不见得,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课程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仪以“自读自悟”,滥用多**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在旁人看来,课堂上弄得热闹非凡,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那么,教师的“活动”又到哪里去了呢?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阅读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

在教学中,要倡导新的学习观,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继而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南京的孙双金老师上的一堂课就突出了这个理年,上课时,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的意想,然后带着各自的意想问题选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教学以及请大家提出怎样上好课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文中的大疑,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更表现了自主表达的写作要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和谐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是很高的。此外,孙老师的励志词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如1。你真的可以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评价班级,说话的水平比老师高。

2、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为你感到高兴。3、给点掌声。多美的话呀!

真令人佩服。在孙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励下,学生们如何能不高兴地参与和合作探索呢!总之,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提出学生要开阔视野,有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主体的参与,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 、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今年9月13日,正逢我们学校轮到督导检查,我尝试了一堂《惊弓之鸟》的实践课,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对更羸射箭的不同感受,一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惊弓之鸟的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而不能像这只大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声响就惊慌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受到家长的训坼,现在一听到考试就心慌吗?这名学生从惊弓之鸟谈起了目前学生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这在这本答题参考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这让我大吃一惊。我还率先赞扬了他的独特观点。有一女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缺少人道主义,他明明知道这只鸟受伤了,但为了在魏王面前显示自己的技术高超,故意拉动弓箭,使那只大雁受到惊吓而摔落在地,,大雁是鸟类,而我们不是经常从环保的角度在宣扬,鸟是人类的朋友,理应得到保护,这位女生的见解突然从保护鸟类的角度出发谈了自身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也让老师和同学始料不及的,且研制有理地谈了自身的感受,这样她再一次的到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样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我们说21世纪的学校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一个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变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一个学校要发展,一个学校要进步,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习和提高。

在学校里,必须有共同的目标。教师应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教师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总是沉迷于以往的教学中,对以前的辉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对于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不加以学习,研讨,那么,她的知识水准、专业水平就会停滞不前,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她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那种灌输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学模式。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

1、 二年级的老师都积极地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通过精心备课,设定了教学观摩的时间,向家长发放观摩的通知,让家长到自己孩子的所在教室去听课,随后再到其孩子的教室去参观班级的教学板报展示,最后发放问卷调查,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的状况,从而建立了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的创造学校教育的关系。,家长参与了这次活动后,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梅三小学的上课表现、课堂上参与讨论、学习的动态,也从中知道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做到紧密配合。

同样,去年大队部进行了“弘扬民族文化,做合格的小公民”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老师积极彩排了如《小伦巴》、英语小品《小红帽》劲舞、课本剧《培培的脸又红了》等精彩节目,在展示的同时,把节目推上社区舞台,让更多的市民来领略学校的风采,了解学校的艺术成就,从而谱写学校的历史新篇章。

我想:《静悄悄的革命》是根据当今历史条件下的一场教学改革,这场改革是发挥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促进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的一场革命,学校要宽容、平和、耐心地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我们在静悄悄的课改大环境中共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和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世纪的课该将会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10

让教室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吴玥纹

《静悄悄的革命》从题目本身而言,就让我感受到了宁静致远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充满激情的教育事业,承载着改变个人,乃至于国家命运的责任和使命。

非常有幸我能翻开这本书,去聆听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用心做教育,真正将生命奉献给教育研究的佐藤薛先生的教诲,字字珠玑,沁人心脾。书籍使人进步,书籍帮助人成长,书籍开启智慧。读完这本书,我对这本书的震撼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作为这本书的翻译家,李季湄教授说,钦佩和羞愧是自然而然的。此情并非源于对佐藤学先生学术造诣,而是源于作为一个教育者能够热爱生命,认真生活,并因此而感到幸福和满足的人生。

感慨之处很多,就围绕“让教室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开始。

一、 润泽的教室

书中谈到了对“润泽的教室”20多年的不断认识。左先生提出了一些列反例,我将其命名为“干涩的教室”,它具备以下特点之一,吵闹怪声,学生不断叫着“是的”,学生坐的笔直等。我听过很多课,一幕幕不断浮现,这些可能我们觉得还不错的课,原来都存在致命的问题。

“润泽的教室”——师生安心地、轻松自如的,构筑着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是啊,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激进亢奋的口号和漠不关心的态度都不是课堂啊!!

创造润泽教室的关键两点:

(一) 破

“破”即打破,摒弃。我们要打破什么呢?打破“主体性”神话。

近年来我国全面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并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主体性,或者对主体性的概念比较模糊。本书基于我了多年来的解答。所谓“主体性”神话,我简而言之就是忽略师生之间互动,忽略教材学***的作用,仅仅考虑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自身性格,成为把学***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这只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又一极端表现。培育学生成为自立、自律是教育的一大目标,我们就得搞清楚什么是“主体”。“主体(subject)”在欧美这一概念是作为“家臣、从属”的意义来考虑,那里神、自然、国家、真理、民众的意志等都超越自身个体,因此从属者被认为获得了“主体性”——“主体=从属”,而我国的教育实践由于缺乏深刻的学***入的理解,操作起来就不一样了,我国的“主体性”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

书中用了两个反问加强了这种谬误理解的危害。“这样的‘主体’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进一步说,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

”(二) 立

“立”是确立,树立。我们要确立什么呢?确立“倾听”“应对”的教学。

“润泽的教室”是“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主体性”是根植于“被动性”的单方面的“能动性”。而与此相对的“润泽的教室”则是以“被动性”为基础的,在那种教室里的活动,是以可被称为“被动的能动性”的“应对”为基础而展开起来的。

佐藤学先生举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仅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却对周围的人或环境状况缺乏应对能力的人,往往是显得滑稽可笑或者四处碰壁的。例如寒暄问候,要让寒暄令对方听起来心情愉快,就需要传递出能与对方呼应的话语。交流(***munication)并不是突然发出信息然后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准备好了与对方的“应对”。

(简直是醍醐灌顶)

1. 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听力包括两种意义,一种是师生之间的听力,另一种是师生之间的听力。

教师们要用英语中appreciation的“理解方式”去倾听。这样的倾听是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鸣。共鸣产生的基础就是倾听。

这时书中又提出了令人欣喜的课堂倾听的状态,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来形容,对于交往来说,不可能是绝对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师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协调的声音伴随着,这才是自然地。

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倾听,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为了保持课堂的活跃,我们往往更多肯定积极发言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更应该多提醒其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如果这种情况一旦产生,不改变,形成习惯,干教室就已经产生了。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互相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能性是分不开的。书中的这段话让我深深地感到,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

2.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

所谓“被动的能动性”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是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书中举例:

“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行为,学生唤起了怎样的印象?对于这一被动的‘应对’给以怎样的密切注意或表现出何种敏感,可以说决定了整个阅读”对于具体表现教学内容的教材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是很重要的。当然,不仅如此,对于教师的言讲,对于其他学生的言讲,对于自己的感受、印象或思考的犹豫,都是学习的决定性意义。

正因为动态的学***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此学***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慎学、善思、明察”在学***着决定性作用。古今的一切文献中,言及学***求这一“慎学”本质,而“自主性”“主体性”或“努力”“欲求”等并不是学***质。

有鉴于此,我不得不佩服佐宗棠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传统文化精髓和观点的理解和继承,以及他的现代化。

那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上以慎慎、礼貌、倾听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无声的语言。这里佐先生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偷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的投球搬得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就要从准确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入手。

二、 学***室

正如书中所言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正处于兴盛状态。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学习”一词的确切意思。对于“学习”的个体性观念是束缚现在教师对“学习”理解的主要认识。

而在学校里的学***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此时书中又对“學”字的繁体字来看这一意思。

这个字中包含着有助于思考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重要线索。首先看“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乂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乂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乂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乂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想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桌,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可以说在“學”这个字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到了极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我读过很多教育专著。很少有人以这种方式尊重传统文化,并用它们来说明现代教育问题。课堂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学生是在相互交流中成长起来的,而教室是触发和支持这种关系的人。

而当代的教育正像现在的“学”字的上部所表示的那样,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因而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关系就崩溃了。

因此想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称之为“活动的、合作地、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也可以说,从个体出发,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再回归到个体学习。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三、 开放的教室

书中提到如果想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互相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学校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最终学生的变化。因此,只有最终改变学校,才能使更多的师生受益,是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目标。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每年一次在同事面前的公开课制度。不管什么样的改革,只要学校有一个老师不上公开课,就很难成功。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在基层学校,通常选择年轻教师参加公开课,而老年教师则专门参与提供意见和建议,而不是所有教师都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公同创造教学方法。

书中分析了开放教室困难的原因,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地,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

”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然而,只要这一潜规则存在,学校就不能改变。

另一方面,教师文化中也存在问题,即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然而,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谁也不想自己的缺点总被别人职责。

可是教师们总免不了私下里讨论其他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克服正在日益扭曲的教师文化。

此外,学校的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问题。比如目前我国的培训主要是在事先贵点一个主题,规定统一的指导方法,然后所有教师一起执行。这样以来势必就会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在研讨会上,意见鲜明,强烈的人的看法成为中心,从而让研究朝着压抑各参与者的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那么为了打开教室的大门第一个条件就是嚣张的领导能力,第二个条件就是要“充实”教研活动。虽说是“充实”如何使教研活动办得生动有趣,首先得让上公开课的教师心甘情愿接受再一次的公开评论;其次,能让其他参加者也自觉地产生“下一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而有很多教研活动只追求“做过了”、“做完了”的充实感。

我们更需要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来讨论,事后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头重脚轻的现象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姿态的教研活动方式必须改变。

因为无论是怎样的教学,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

当学校内部“打破”班级之间墙壁,“跨越”了各学科之间距离,卸下彼此的心防,实现“活动的、合作的、**”的学习,形成了“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将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向往的地方。

合上书,我细细品味,当代教育暗流涌动,蓄势,一场革命正在静悄悄的酝酿。教育的高调意味着浮躁,教育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只有走“心”动“情”的教育才能迎来中国“新”教育的春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从“六心”开始——爱心,耐心,决心,信心,潜心,恒心,充满激情的对待我们的教育生活,惠泽后生,幸福自己。

  • 周国平宝贝宝贝读后感范文10篇
    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深深沉浸于其中,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的心里满是感动。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读后感的关键要点呢?现在为您提供的是杂文852编辑整理的“周国平宝贝宝贝读后感范文”。...
  • 出师表读后感范文(汇总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 在读完书后,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下是杂文852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读后感范文”类希望能帮助到您,本文请收藏方便日后的参考!...
  • 《枫林渡》读后感范文汇总10篇
    陈官营小学六年级孙静蕾我记得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交谈。读了《枫林渡》一书的确是受益匪浅。此书读了三遍,掩卷闭目,忽然感觉“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真是耐人寻味。为什么城里的母亲不能从枫林给蓝蓝带来幸福呢?如果说“世上只有奶奶好”我倒是能够欣然接受了。我读了又想,如果可以的话,我一定是...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三范文集锦(10篇)
    无论什么时代,工作都是幸福的。 《平凡的世界》黑白分明地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它大声提出:无论一个人在哪里,无论多么贫穷,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他能热爱生命,上帝就与他平等。只有做一个劳动者,不把不幸当成负担,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用真诚的心去体验它。毕竟,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这是一本用生命写的书...
  •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品鉴作者所写的作品我产生了全新的看法。读后感是自己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杂文852为您挑选了一篇非常优秀的“赤壁赋读后感范文”文章,请您记得将此页收藏以便下次使用!...
  • 《长歌行》读后感受范文10篇
    从一位伟大的酒徒开始,中国的文化及诗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唐诗,摆脱了南朝的糜烂腐败,挣脱了宫体诗的贫血畸形,创造了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新的巅峰,至今依旧无法超越。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魄,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推荐

  • 观书有感读后感精选系列

    2024年02月02日

  •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如何写汇总

    2024年01月18日

  • 《萤火虫》读后感集锦(5篇)

    2024年01月14日

  • 《将相和》读后感精选(通用3篇)

    2024年01月13日

  • 《皮囊》读后感范文(集锦9篇)

    2024年0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