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1984》的读后感

《1984》的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60

相关推荐

《1984》的读后感精选。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阅读作品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我们可以用文字将感悟表述出来。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984》的读后感精选”,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1984》的读后感(篇1)

今天是乔治·奥威尔114周年诞辰。

奥威尔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复杂,他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东西,他同情社会底层,反对所谓资本主义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

奥威尔继承了英国文人的政治讽刺传统,是个一流的讽刺文人,但他对政治、经济、商业道德、自由市场的`认知却相当肤浅,甚至有人说其在这些方面是“完全无知的”(美国法学教授爱泼斯坦语)。尽管如此,奥威尔对极权政治之恶的揭发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深邃、精准和预言性。zw852.CoM

1946年,他搬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荒岛上隐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说,他将这一年份的后两位数字颠倒,给新书命名为《1984》,在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极权政治给人类社会制造的阴暗图景,其基本主题是,在强大的极权(集权)政治下,个体意志、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卑微的个体如何与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管的国家作斗争。奥威尔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写《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诞生了奥威尔的国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担忧没有到来,但不幸的是,他的担忧却在另一些国度几近成为现实。

有人反对将奥威尔称为预言家,说他只是政治讽刺家,是的,在奥威尔的时代,《1984》是对历史的讽刺,但更加讽刺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更像是对历史的预言。奥威尔的不幸还在于,当一个社会最需要阅读奥威尔之时,正是这个社会最悲哀之时,而这却是奥威尔最成功之时。

《1984》的读后感(篇2)

20xx-9-24

逝去的自由是令人怀念的

载着紧张、焦虑、猜疑种种情绪,着几许负面影响,满满的充斥着这本书每一页每一章每一节,压抑的人快要无法呼吸,黑暗剥袭了光明,执“光明”之意操纵着世界。没有留下一丝丝希望,“老大哥”说的都对,这可就忙坏了一波又一波“修正”史实的人们,看似平和的生活背后是无尽的煎熬。温斯顿虽然为其中一员,却还有着独立自主的意识。活着,行尸走肉亦不能随心所欲,所有小心翼翼死去的人们最终不会在他人的脑海记忆里留下一丝丝痕迹。逐渐的,麻木、悲愁对生活的失落,侵袭掉人的整个精神空间,占据了生活的大多数,不知不觉间,皮囊下的那颗心似乎也不曾展现跳动的迹象,往后的情节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发展下去,即使有一点小小的插曲,通通抹黑掉一定是最后最好的选择。就想故事中人们对未来不抱希望,同样的从开始读起的那一刻,也就不对此抱有任何期望。仅仅作为一种体会、感受。身心并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之后的或许会有种庆幸,通常这样的对此会进一步加强对美好方面的向往。糟糕的一面继续背道而驰,所有的这一切倒像是让人产生了虚假的美梦一般。引领人走向天堂也能引领人堕入地狱。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现代人挑战未来的筹码,刘慈欣在三体中的描述中是让我颇有感受的。人类这一大群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仍然没有百分的把握,而活在当下成为了一种煎熬,怀念过去就这样应时的成为不二的选择。寄托希望于过去,可昨日的过去只会让人不寒而栗,日记、情人、邻居、思想警察、老大哥,未来还会如期而至吗。在成为思想犯的日子里,友爱部的思想改造成为了致命的打击,你的本知不再是正确的,老大哥说的必须跟着做,老大哥做的必须支持,不能有疑问,不能有歧义,这就是“正确的道路”。

每每想起最后一部分,洗脑式的教育足以使人崩溃,偏偏这就是“正确”的。当从所有人口中,得知“正确”的答案,考虑到自己“千夫所指”的境地,你就再也不能得出自己的正确答案了,这就是最最核心的威慑,类似这样的情形接连不断的上演着。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梦,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梦!

《1984》的读后感(篇3)

1984这本书看的真的很压抑

整本书描绘了一个极度统治的世界。这里面你有自由没有成文规定你不能做什么,但你只有表面上的自由,大家都心知肚明,你其实什么都做不了。所有的言论,任何关于党关于自由,关于老大哥,甚至于所有可能会影响政权的都会被无所不在的思想警察、电幕所监视。

本书概括

温斯顿是外党的小职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的篡改历史,他对于这种工作已经麻木,但他知道这一切的行为都不是正确的。他期待一个传闻中反抗老大哥的哥德斯坦的出现,他知道现实中存在跟他一样的人他渴望加入他们。温斯顿遇到了茱莉亚,茱莉亚总能从黑市上搞到现实中短缺的只存在于过去传说中的物品-纯的咖啡、好的茶叶,茱莉亚也同样深知党的错误,但她游刃于其中。她并不关心到底是谁统治她们,她只要活的自由,她疯狂的宣传党的口号和各种活动,因为她知道这样她才是安全的。茱莉亚喜欢温斯顿,她擅长于观察,从她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他跟她是一般都是渴望向往自由的人。他们一见面便誓言不再分开,温斯顿发现了一个藏身的好去处-书店老板的二楼隔间,约定每隔几周便在此处见面,同时温斯顿不停的寻找打倒老大哥的组织。奥伯良出现了,他的神情透露着淡然,他是内党成员,温斯顿看到他便断定他就是他们要找的哥德斯坦成员。奥伯良与他们相见了,他承认存在这样的组织,温斯顿发誓愿意丢掉一切为了自由。奥伯良派人赠予一本关于其中思想的书。温斯顿与茱莉亚在他们的秘密房间见面,温斯顿研究书中细节,茱莉亚不以为然的自在睡去。突然的电幕声音打破了平静,他们被捕了。店铺老板其实是思想警察,奥伯良其实一直都是老大哥的内党成员并没有背叛。这其实是一个七年前就谋划的阴谋,温斯顿一直都在他们的规划当中,不能容许的甚至于思想的背叛,他们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引诱温斯顿走向思想犯错,然后彻底改变他的思想。奥伯良赢了,没有什么反叛,没有什么希望,奥伯良甚至于是那本自由之书的作者,他知道一切但就是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温斯顿在101室参与最后的改造步骤,没有人在这里不屈服,温斯顿也一样,他在这里放弃了最后的尊严,他交代了所有与他相关的人,甚至于他深爱是茱莉亚。他们出来了,茱莉亚眼神木讷,身体变得硬并且强壮,她跟底层的人们一样没有了反抗的思想,他们都变了,二加二等于五。

这本书描绘的世界让人很难不想到中国的十年浩劫。一样的歪曲事实,一样的底层疯狂,一样的没有法律但却处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监视,人人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时代不会再来。

权利,可能像奥伯良这样。他明白一切却还是选择不相信,因为他有双重思想,只要是党说什么就是什么,党认为什么对就是什么对。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苦的还是底层的人民,偶尔有会像温斯顿这样的觉醒者,党却还是愿意花七年时间来纠正你的思想,你是错的,党是对的,2+2=5等于任何但就是不等于4,这是极度的讽刺但又可能成为现实。无论何时都要保有自己的判断大概就是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1984》的读后感(篇4)

很难想象乔治·奥威尔在二战刚结束不久的情况下就对极权主义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他的理论成功预言了后来很多国家出现的极权主义行为,实在令人钦佩。“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防范民主社会主义走向极权主义,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尽到的义务,这要求大部分公民都拥有自己的思想,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很难,但是愚民可怜又可悲,首先一定要保证自己不能成为愚民中的一员!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弥足珍贵!

“战争换来和平,奴役等于自由,无知才是力量!”很有内涵的一句话,全文的世界观展开基本以此为基础,虽然如此,对于书中描写的一些现象仍然无法理解,读的过程中总会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这样结果的中间过程是怎样的,这可能涉及社会心理学、历史学等等这些学科的内容了吧,不甚了解,《1984》值得以后再细读。

“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书中不断篡改历史的情节令人震撼。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成功者为革命家、思想家,失败者为野心家、阴谋家,对于别人强加过来的观点,虚虚实实,要有自己的判断!

《1984》的读后感(篇5)

我不敢说我看明白了这本书,因为它背后的深刻含义需要从多方面去挖掘,乔治奥威尔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去看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不得不说这本书看起来晦涩难懂,但是确实是能够得到启发。

小说描绘的是一个疯狂可怕的世界,人人都喊着\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战争就是和平\: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人们多余的物质资料和精神活动,用作者的话来讲,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任何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剩余,这样就能实现和平。战争是每一个统治集团对自己的国民发动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领土,或者阻止对方占领领土,而是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因此,“战争”这个词是个误导。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战争因为持续而消亡。

\自由就是奴役\:奥伯良说,奴役就是自由。小说中的老大哥是神秘的存在,在老大哥的领导下,自由就是奴役,奴役就是快乐的天堂。

\无知就是力量\:小说中的\双重思想\是维持无知力量的源泉,\双重思想\就是颠倒黑白,忘记过去曾经相信的事实,这就要求不断地篡改过去,用双重思想涵盖所有一切思想。小说中的\党\为了实现人民的绝对服从,其贯彻的愚民政策从娃娃抓起,将有可能导致怀疑或反抗态度的想法被自幼学会的内在约束事先掐灭了,这就是\停止犯罪\。然而,我认为愚民政策只能维持短期的稳定,它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历史每前进一步就伴随着一群人的觉醒,没有人会永远活在无知的睡梦中。梦将醒,山雨欲来。

我认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梦魇莫过于我们曾经相信的历史是一场谎言。小说中的历史永远在不断被篡改,不断变化,历史是独裁者的历史。被选定的谎言进入永久纪录,成为了真理,当谎言成为了真理,历史就面目全非。

小说中的社会没有喜怒哀乐的自由,在公共场合或者电幕的视野内出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最小的细节也能泄露你的心事。一个紧张的抽搐,一个无意识的焦虑表情,一个自言自语的习惯——任何暗示着不正常心态的细节,暗示着你有不可告人的事的细节。不管怎样,脸上带有不恰当的表情(例如,在宣布胜利喜讯的时候显得不太相信)本身就是一个应当惩罚的过错。新话中甚至有一个关于这个的词:叫做“脸罪”。

温斯顿想要逃离这样的世界,但是在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后,他还是屈服了,他背叛了自己。但是,至少他曾经作为人活过,因为他反抗过,只有觉醒之后才会反抗,只有反抗之后才会觉醒。

《1984》的读后感(篇6)

我从最早的恐惧死亡到最后觉得死亡是种奢侈品,完全是跟着作者的文字而前进,不光是阅读的进度,而是整个代入感。我变成了温斯顿,我就是温斯顿,我自己孤独的恐惧,忍受着病痛,愉快的恋爱,激动的反抗,痛苦的折磨,一丝的人性,缥缈的幻想,彻底的自由!作者的神来之笔如魔咒般缠绕着我,知道看完正文,我才反应过来,这,不是真的!

我理解的双重思想,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双重标准。当道德占上风的时候,就无谓于扭曲带来恐惧,反之,当恐惧占了上风,道德就可以被扭曲。这是一种。另外一种是,自己可以在有很重要的急事时,允许自己的道德指导身体通过没有车辆的红灯,但是,在悠闲散步的时候,却很鄙视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能随地吐痰,却见不得别人往车外干净的公路上扔垃圾。我理解的存在的含义。存在就是在时间,空间出现和发生的一个点,一个可以具化的可被衡量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物。可是,问题来了,是自己确认还是被别人确认?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先不要回答。假设,就是有一天30岁的小明突然醒来,包括他的枕边人和他认识的所有人都叫他小红,并且一夜之间身份证信息、档案资料全部显示小红的信息,照片是本人的……你说,小明的存在是否真实?如果你就是小明呢?国外有部电影就是这样的,他们用了30年,从孤儿院选了一个女生做这个试验,以此证明,人的存在是被别人认可的存在。就好比,历史都是伟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一样,伟人有名字能被证明存在过,你我就说不定了。

我想如果书里的事是真的存在,或者可能会存在的,那么我将明白作者的苦心孤诣。用虚幻的荒诞表现现实可能出现的恐怖,让我们永远不要把噩梦变成现实,或者阻止自己继续在噩梦中。

《1984》的读后感(篇7)

这本反乌托邦的作品,反对的是集权主义下的共产社会主义。由于我国在历史上经历过的一些错误,和特定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政治、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很容易让读者的思维跟着作者的思维在走。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敢说,至少在这里,在中国,我们的二加二是等于四。同样的,尽管在我国有些言论是不能被谈及的,在其他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一些特定言论不能被提及的情况,这不是中国的特性,而是世界国家的共性。很高兴能读到这本书,感受到了小说中的世界和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差别。小说在茱莉亚出现在之前,是灰暗的冷色调,人人自危,压抑而痛苦。在茱莉亚出现后,有几分爱情小说的味道,是整部书的高光和幸福时刻,读起来也最容易理解了。男主跟“兄弟会”成员接触以后,将近有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讲国家体制,在讲政治意识、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在剖析书中那个社会出现的缘由,读起来稍微有点费力,但是也能理解。最后一部份则是他们暴露以后的绝望,基本就抱着心如死灰的心态继续读下去的,能够很明显地预料到他们的结局。只是想不到他们不仅肉体上被打败了,思想上也同样被同化了,这才是全书最悲观也是最痛苦最令人绝望的地方。看不到一点希望,这大概也是它能入选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一大原因之一吧。

《1984》的读后感(篇8)

特别喜欢“怪力乱神”,奇奇怪怪的故事听得一身是劲;会睡不着,但不害怕。因为知道鬼神并不存在,即便真有因果宿命、冥冥注定,也不及人心可怕。但《1984》,即使知道未必成真,也能让我看得有“背上汗毛都竖起来了”的感觉。

以前看《怪化猫》,对于卖药郎最害怕的东西印象很深:“我最害怕的,就是世上根本不存在真、理、义这三样东西。”他一边说着这样的话,一边消失了。不存在真、理、义,陈妖除魔的人便从此不复,实际上大约是指说怪像横行吧。

那么《1984》的世界,应该就是基本抹杀完了真、理、义的世界。不单单人心烂了,全世界最基本的观念和常理都沦丧了,少数正常人则会被折磨直到被塑造成“死人”。各个阶层,都只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偏激的集体主义中没有人真正活着,但是不断有人因各种原因死去。

历史和真相终究会在血液中衰亡,只留下甲虫一般的人类苟延残喘地维持着“一片大好”的假象下、毫无意义的虚假平衡。

那是不再能被称为世界的地狱。

  • 《简爱》的读后感模板精选
    怎样来写读后感?阅读作品,可以让人收获无数的精神财富。写读后感要切合实际,切忌空谈空想,想要了解“《简爱》的读后感模板”的各个方面来看看小编整理的资料吧。...
  • 起风了的读后感精选
    写作品读后感时有什么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地方吗?阅读作品后,我们的思想被作者带领着遨游。读后感的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要写的真情实感,我们花费了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了“起风了的读后感”的相关内容。...
  • 大渡河的读后感精选
    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由作者撰写。 在完成阅读后,写下读后感也是展示个人思考能力的一种方式,今天杂文852的编辑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大渡河的读后感”相关的文章推荐,欢迎您浏览本文的内容!...
  • 《信仰的力量》的读后感精选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犹如一声春雷炸响在旧中国上空,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犹如沉睡的雄狮被唤醒一般如饥似渴的消化、吸收这些先进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国情引领全国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开展国共合作共同对付外来强国入侵和掠夺,边学习边总结经验教训,最终确...
  •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精选
    如何写才能让读后感细腻生动呢?优秀的书籍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写读后感最好写下那些真正打动你内心的内容,探索“墙角的父亲读后感”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建议你保存下来!...
  •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精选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个场合写对歌,注重对唱歌人的描写。例如第2段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她唱败了三个对手之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动作,神态:于是...

《1984》的读后感推荐

  • 赛尔号读后感系列(3篇)

    2024年01月30日

  • 一个缺口馒头读后感合集

    2024年01月28日

  • 傅雷家书高中读后感汇总

    2024年01月24日

  •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学生范文(精选7篇)

    2024年01月23日

  • 藏獒读后感悟(集锦6篇)

    2024年0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