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沉思录》读后感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705

相关推荐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通用。

写作品读后感需要注意什么呢?通过品读作者的作品我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以笔为媒,把人生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关于“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的文章,请您好好看看本文!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1)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该书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分析了个人美德、个人解放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通过自我反省来实现内心的平静,摒弃一切无用的琐碎思想,积极思考。

而且,我们不仅要考虑好、开放的东西,还要把它们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生活进行了深入思考,真诚地向他人学习了勇敢、谦逊、仁爱的最佳品质,希望人们热爱工作,了解生活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和为公共利益而工作。

《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王国,也适用于我们人类。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它可能会被社会抛弃。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残酷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

所以,当你受苦的时候,你必须对自己说:坚持下去,它就会过去。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包围着。

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开心中的过度欲望。我们只需要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轻松美好的生活。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高贵,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让人心灵感到安宁和静谧,《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读了《哲学与人生》一书后,我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生成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

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我已经飞翔。是的,我们所谓的生活其实是一个轨迹,一个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在乎结果呢?

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空,也许还没到地面就消失了,但那一颗的美丽却可以震撼一颗心,可以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

如果宇宙真的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之外还有空间吗?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能使我们想到这么多问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生命中如此多的美。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没有痛苦,没有快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

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生活态度。然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一个承载理想的个体,理想会走向何方?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

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还能在沙滩上找到一个蓝色的礁石,悠闲地弹着褪去的吉他,用心诠释生活吗?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已经活了22年,每当我想到它,有时它确实有一点哲学意义,但大多数时间我是为生活而活的。我希望将来我的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的哲学,这样哲学才能使我的生活更加完美和幸福。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读后感

为了响应县委号召,我认真阅读了《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一书。通过阅读,深刻学***洁的理论意义,明白了如何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书中古代廉洁之士上获得了正能量。

廉洁来自于信念。心甘情愿地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关键在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志正则众邪不生”.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是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一旦廉洁上出了问题,那么再强的领导能力也等于零,再高的水平也是白费,再大的功劳也是徒劳。而要保持廉洁必须先”心定”,这个定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廉洁来自于品格。廉洁是让政治生命绽放异彩的动力与保证。让廉洁成为习惯,就要做到”心廉”为本,品格高尚,心底无私。

如此,才能够做到坚守道德底线,公正立身、公正处事、公正待人、生活正派;才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做一名人民认可和拥护的领导干部。高尚的品格有益于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家庭幸福。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做人的品格,让”心廉”充溢于家庭,充溢于社会,充溢于职场。

廉洁来自于爱民。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权力**于人民,只能为人民用好权,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给自己谋利的筹码,否则,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也毁了自己。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百姓,善待百姓,服务百姓,把群众当亲人,才能不为自己谋私利,真正做到廉洁奉公。

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百姓真正拥护的”好官”,始终为人民所赞颂。而那些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作威作福的人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民所唾弃。

廉洁来自于慎独。慎独自律,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从根本上保持清正廉洁。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管住自己,严格自律,而且八小时之外同样要做到严于律己,不放纵自己。

尤其要在那些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始终坚持”三要”:一要自重。

对自己的人格、言行、名誉非常珍视。二要自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过失。

()三要自警。用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做违反组织纪律、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事情。

拓展阅读:让廉洁成为一种***后感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出现”中国式过马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

知易行难,但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据《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记载: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2)

3.学会妥协,常怀包容之心。奥勒留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就有不足,我们应常怀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松散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甚至激发创造力。华为是一家创新能力很强的公司。最近,*高管们也在关注此事。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

《领导文萃》中曾提到,“开发、妥协与灰度”是华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和适度妥协是一种成功之道,宽容不是胆怯,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与妥协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灰度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的态度,不仅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可以为自己赢得更舒适的发展空间。

4.淡薄名利,拿得起放得下。在奥勒留眼里,人生彷如一出戏剧,每个人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身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当有一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

它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画面,英国首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首相一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小布什也得马上收拾行李离开,而且整个过程被**全程直播。这种看似不人道的安排有其深刻的意义。在西方人眼中,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权力交接的象征。

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里,权力不随人民而改变。一旦离开,就要交出权力,卸下包袱,回到老百姓的状态。相比之下,有些领导人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心态,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自己或亲属谋利。于丹在谈《论语》时讲的那个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在面对人生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坦然和平静。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身心,传承美德。

最后,让我们重温书中的美丽句子: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再重温《沉思录》,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3)

这本书的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是的,《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一个皇帝,古罗马帝国皇帝,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古代中国皇帝一样,他在希腊文学、拉丁文学、哲学方面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并成为晚期斯德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这个学派的哲学精神,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化。

法国著名思想家罗素这样评价他: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降临。”

古罗马皇帝并没有拯救他的帝国,而是为西方世界留下了最感人的杰作。盖瑞·威尔斯在《纽约书评》中写道: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

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这样写道: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据悉,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披露他熟读《沉思录》的点滴: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本书的价值不是几个伟人的几句简单评价就可以窥见的,正如何怀宏这样说的: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

近两千年前,有人写过,再过两千年,就会有人读过。是的,这就是经典的定义。

我有幸在2014年接触到这本伟大的著作,并一遍遍翻阅。对于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我是不能有切身体会的,甚至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不曾有,只有为其中泛起的点点浪花所感动:

你唯一能从中得到的就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能失去他没有的东西。

尊重宇宙中最好的东西,这是对一切事物的使用和引导。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它具有跟上面所说的同样的性质。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道德品质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它不会对刺激做出剧烈反应,也不会表现出冷漠或虚伪。

《沉思录》是一部经典,和所有的经典一样,指引着人们去认识和感悟这个世界。经典的价值体现在不断的阅读和不断的使用上。这里引用《左传》里面一句话聊以慰作者: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乐读,其乐无穷。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4)

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

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坚定和不受伤害。因此,无知和欺骗压倒了智慧,这是一种耻辱。”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

经过一番头皮发痛和自己角力的阅读,终于了解到,马克奥勒留的思想原本清明朴素,阐释简约流畅。不是作者的晦涩繁复,是译者煞费苦心的翻译,把一杯澄澈的水,烹成馊气散溢的汤,这对翻译是再创作的说法是一种极好住脚。马克·奥雷留斯的原始文字是希腊语。 中文翻译何怀宏来自英语版本的ge***e lang。

前言中,何怀宏的中文平实明朗,并不让人担心其中文造诣有太多问题,到了译文中,却仿佛变作一个英国人的中文翻译,不但充斥各类连词副词,西化语句回转反复到了让人晕眩的地步,且种种概念似是而非,要费力揣度才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因而显得混沌不堪。

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里称赞《沉思录》“甜美、忧郁而高贵”,对于“甜美”这个词语,我无法苟同。《沉思录》无论如何不是一份曲奇般的甜点。抛开翻译的拗口不谈,马克奥勒留朴素的思想背后,始终无法挥去的是一个隐忍的灵魂,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痛苦。

马克奥勒留——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帝王。在他之前,罗马帝国的帝位继承并非如中国一样依靠血缘世袭,而是通过上一任皇帝收养有才能的养子承继,马克奥勒留却把帝位留给了自己的亲身儿子康茂德。康茂德对赛车和角斗士的迷恋远远超过他对治理国家的热情,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标志着罗马帝国辉煌时代的结束。

尽管后来有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这样的伟大皇帝,但他们只是减缓了帝国的衰落。马克奥勒留是罗马帝国盛极而衰时代的帝王,当帝国的疆域危机四起,他不得不率领军队,奔波于帝国辽阔疆域之上,在马鞍上梳理思绪,因而《沉思录》也称为《马上沉思录》。

作为一个皇帝,马克·奥雷里乌斯的哲学具有一种高尚的气质,坚忍不拔,慷慨和神圣。“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

他们有这些品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我知道善与恶的本质,知道善是美的,恶是丑的;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份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合作的,像手、脚、嘴唇、牙齿和眼睑。

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奥勒留不止一次提到他人的恶无法左右自己的心态,对于那些不理解自己行为的人无需解释,对他们的观点不必挂怀。这种宽容和理解,一方面表现了皇帝的胸怀,另一方面也难免有道德优越感。

这不是傲慢自负,而是超然物外,悲悯的观照人世。

奥勒留所属的斯多葛派哲学体系,相信宇宙间的一切秩序,无论善恶美丑,都是有机的整体,合乎宇宙的本性,有永恒的理性在其中。“那看见了现在事物的人也看见了一切,包括从亘古发生的一切事物和将要永无止境延续的一切事物,因为一切事物都属于同一系统、同一形式”。由此衍生出的观点是“宇宙的实体是忠顺和服从的”,人应当服从宇宙的安排,对能够改变的事物尽力而为,而忍受那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是一种哲学的,也是无奈的,斯多葛或多或少带有现实的无奈。

成为一个帝王,该把天下当作一场盛宴,任我享用。平凡小民的梦想中,帝王生涯穷奢极欲、为所欲为,是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生活。奥勒留的沉思中,却惟独缺少欢乐无拘的气氛。

这是一个矛盾而疲惫的皇帝,不断地向自己寻求答案。《沉思录》是一部关于答案的书,然而似乎并没有答案,他还不能说服我们,太多的挣扎与禁锢让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灵魂。

“不要让任何人再听到你对宫廷生活或对你自己生活的不满”,这是一个忧郁灵魂的独白。理想的生活与现实的泥淖,高贵的哲学和卑劣的政治,误解和背叛,指责和攻讦,奥勒留只有在哲学的沉思中栖息。如果不是一个帝王,他会不会成为第欧根尼,住在木桶中,当真正的帝王亚历山大来访时,询问他有何要求时,第欧根尼要求站在身前的亚历山大不要挡住他的阳光。

亚历山大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是第欧根尼”,奥勒留是否也有同样的愿望?虽然我怀疑奥雷利乌斯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第欧根尼,但我相信他比亚历山大更不愿意成为皇帝。

《沉思录》是一部感伤的著作,感伤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无法过自己理想生活的灵魂。尽管奥勒留以高贵的姿态来描述心中的哲学,以永恒的道德与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终究不能完全纳入理性的轨道。奥勒留站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纵马扬鞭抚平四海,也无法挽回日落的结局。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保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面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久的人将被带到与早死的人相同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将继续。

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7090108张露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5)

《沉思录》主要是一位帝王用哲学家的身份和眼光去看待人生的方方面面,这其中的所思所得让我的思想明净了许多,也从中获得了许多。

马可的哲学在于他的祖父母、父母、姐妹、老师、同事、亲戚和朋友。他们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马可通过与他们接触来学习。其实,哲学,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我并没有期待自己像马可一样可以领悟哲学的真谛,但是,我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父母、兄弟姐妹身上都有一些我所没有或者说不够成熟的美好的品质,好的思想等等。

社会在进步,思想要与时俱进。这是《沉思录》第一卷给我最大的体会,而我在卷一中最大的收获在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使自己学习的对象,他们的谦虚亦或勇敢,节制亦或勤奋,都可以给我去学习的机会。当然,我达不到哲学的高度,但这些足以弥补我思维的不足,从而取得一些进步。

第二卷中有句话我很有感触,是这样写的:任何人失去的生活都是他现在正在过的,任何人所过的生活也是他正在失去的,因此最长和最短的生命都是一个样。作为一名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生、老、死都会是我经常遇到的,那么,怎么**呢?

马可给了我解答。把握现在,时间是有限的,转瞬即逝,昨天已经过去,但未来仍是未知的,现在是体现我们生命价值的地方。将范围缩小了讲,我现在的生活,一名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可以自己支配的,是用来学习,还是读书,还是玩电脑、睡觉,这所带来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正如马可所说,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拥有。现在,你用它来磨光你的灵魂。合理分配现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别人决定。

生活是复杂的,充满了压力和麻烦。每个人都会有郁闷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时候。对马可来说,哲学是最好的精神慰藉。

对于我而言,自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是,马可告诉我,不要自寻烦恼,努力做到简朴。如今,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我们和同学交流时,我们都有这样的麻烦。

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些所谓的麻烦,正如马可所说,是在找麻烦。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和所做的绝大部分的事情是不必要的,学习、生活、社会的压力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够多了,自寻烦恼,呼吸乱想只会加重我们的负担。我想向马可学习,取消不必要的行为,抛弃不必要的想法,让日常生活更轻松、更快乐。

人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马可告诉我。就像今天一样,有些人有知识和计划,而另一些人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后者是悲哀的。马可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目标,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目标,那么我们每天做什么,将来做什么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能生活在无知之中。我也想树立自己的目标,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考研、将来的工作,都应该有一个更明确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切都在日新月异。我也是。每一天都在改变,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不要害怕改变。学会适应它。这同样是马可让我收获的。

一成不变虽然很保险,但是却会让我们就此止步,变化才会带来进步,我们难道不应该更期待自己的进步吗?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沉思录》是一本很成熟的书,是马可·奥勒留一生的思想结晶。这其中让我收获的有很多很多,当然,想要更加深刻地去理解马可的思想,需要反反复复地去阅读,去体会。哲学这个词现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并且正在开展各种课程。 但是,哲学是范围很广,意义深远的。

就哲学这个词对于我而言过大过空,而马可的《沉思录》则将哲学具体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具体到生活中,社会中,让我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我只说了我最大的收获。通过这本书,我同样也认识到,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哲学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当然,以上这些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像马可这样始终如一更不容易,但我认为,哲学的意义便在于让人们不断地追寻,从而不断地进步。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意点。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6)

沉思录,不假思索

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替代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的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除了死亡之外,有很多类似于此的非自然的退场,与其说非自然,不如说也是自然而然,毕竟这也是一切环绕于自身之外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言之如此:

所产生出来的让自身究其本性自然而然的淡出也算是一完满的结果。

就人生的自然而然与本真的长存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个体与生活之间的一切总是如此的顺理成章,没有一种生活条件比你现在碰巧有的生活条件更适合于哲学,这样说来,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也不无依赖于哲学。因此,在生命的长河中,完全没有必要为所有的遇见而产生痛苦与愤怒的内在质态,与其说是内在质态,不如说是一种表征,不需要任何思索便一览无余,为啥非要称其为内在质态,让人思量不断,而不简单的称其为表征。痛苦和愤怒充其量被称为人性弱点的表现。罗在这条线上,慢慢地挣脱了它。

当世之人都爱以此言得以**,当然我不例外。人生就像一次旅行,过客很多,在乎的不是最后的结果,沿途的风景更能让人洒脱,为了看风景,忧伤过,快乐过,太多太多……其实我觉得个中每个人还是有所不同,虽然都是这么讲,这也不是啥深奥的言语,其余的啥我都没话说,至于过客一言,我想得斟酌斟酌,如果每个人都能将其余所有人用过客来一言以概全,那不免太乏人性,太过消极,譬如说你对你的父母说:“父亲母亲大人,我碰巧上了您们的班车,您们陪我走了一程,不过是我生命中的过客而已,这短短几十年,您们也老了,我该下车了”,或许这样举例有些偏激,或许还有人会这么想,你小罗同志不这么说,但是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这本就是事实,你百口莫辩,这就是事实,其实我想可以换个词语来替代过客吧,有缘人再好不过,曾经有位摄影爱好者这样描述过他的心路历程:

“我对我身边所有的人,都下了这样的感情定义,如果我愿意把我的眸子留在你身上一时半刻,我对你肯定用了情,如果我不自主的用镜框框住你,我对你肯定用了心。”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但用一个俗人的眼光来看看,就用我的眼光来看吧,我想我算是俗人中的典型代表吧!当我看见这句话心里产生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个人肯定是单身,如果我对你看个一时半会儿就用了情,那我的眷侣不得被醋给酸死了,如果我给你拍了一张就对你用了心,那我这心都碎了。

以上论断纯属一笑而过之言语,没有对与不对的称道,可爱的你就不要给它再加思索了。

还是回到有缘人的话题吧,其实有缘人在某个程度上称之为过客,必定会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曾经在你的生命中,不说生命中,都说了是过客了,在你的那一段路上,显得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不可或缺,如此的珍贵,或许为了那么一点点不尽人意,那么一次失误,那么一次在外人看来不足以为谈资,而我看来的确有伤余尊之位而动余尊之气,就只能让所谓的有缘人(过客)之间彼此无话可说,无言以对,当然个中不乏感情基调。我想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也不例外。

既然都已经下了过客的定义,自是不愿回首,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我心依旧,只是有缘人之间的那份感情止步不前,也只能如此,毕竟这叫“之间”,不是随我所愿。当然生命中的有缘人,我现在所说的是生命中的有缘人,这真的需要遇见了,不光要遇见,更需要珍惜,好好儿的珍惜最珍贵的,用心体会个中情谊。

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 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既然都说了我属于俗人之列系,那我自然还是想用自身的动向,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影响的自由意志嗦控制的自身动向,让人生精彩一点儿,毕竟还年轻呀!

话已至此,不能多说也无话可说了,就为一本沉思录,道一声谢谢!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7)

近两个月来,利用闲暇时间通读了一遍《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认真研读了战胜自我,从绝望中寻找契机、自强自信是火焰中不可摧毁的宝物、做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做个万无一失的谨慎人等比较感兴趣的章节,颇有启发和收获。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茶几,有“洗具”,也有“杯具”。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直面人生更多的是直面“杯具”。我认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在直面人生中笑傲“杯具”,拥抱“洗具”。

1、不怨天,不尤人。“我们这代人惹了谁?我们还没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金的。……”,这是调侃,也是抱怨。但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试问谁能靠抱怨取得成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与其用消极的心态怨天尤人,不如用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特别是消极的环境,这(来源:)样人生将日臻完美而无往不胜,反之则望洋兴叹而难有所为。因此,直面人生首先就要保持积极心态,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往积极的方面思考,用积极的语言,久而久之,自然会拥有创造性的思维,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体验属于自己的靓丽人生。

2、不抛弃,不放弃。荆棘和玫瑰相伴,艰难与完美并存是人生旅途的常态。周文王囚于h里而演《周易》,孔子颠沛各国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膑刖足成就兵法,凡高在窘迫中造就了油画艺术的辉煌,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把音乐推向巅峰,这些都说明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只有不抛弃、不放弃,人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至,才能“玉汝于成”,演绎出人生辉煌。当然,付出艰辛却得不到回报也是常有的事,但没有排除万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经年累月、毫不松懈的耕耘,肯定不能取得丰富的成果。法拉第经历十年失败,才悟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爱迪生经过上万次失败,才发现开启光明的钥匙。所以,在暂时还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心浮气躁,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浅尝辄止,不要轻言放弃。也许那时离成功已经只有一步之遥,只要继续走下去,就有希望,就有可能见到胜利的曙光;如果放弃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意味着曾经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和白费。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成功,扪心自问,总可以这样回答,我不仅努力了,更重要的是在失败中收获了成功的种子。

3、不骄傲,不自满。“满招损,谦受益”。人生在世,要有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只有谦虚的胸怀,才能有海纳百川的吞吐之势,在不断吸纳诸多养料中进步成长,只有谨慎的性格,才能在逆境中从容处事,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会惊惶失措和气馁。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美德。要有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不能在人之上,就高高在上,不把人当人,自高自大,过于张扬,过于猖狂。在人之下,要把己当人,不能奴颜媚骨,一味讨好别人,没有一点自尊。要有心平气和的精神境界。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态度,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8)

我坚信,孩子的成长必须充满智慧,要有开放的胸怀。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篇二

对于生活,我们需要思考和品味。我通常选择静夜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冥想中唤起我对生活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该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看了看我丈夫的书,书名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活力缩短了我逐渐意识到人生命题的时间。

人类可以长生不老,达到大和谐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进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完成使命。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应该**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

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

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

“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篇9)

今天终于把读完。

引起我读《沉思录》兴趣的是这为本书的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我很想知道帝王与一般学者著书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据说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枕边书,也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更激起我读这本书的欲望。本书真的有那么强的魅力?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非常平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而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现的事物不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他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快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还特别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面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只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 最新《给教师建议》读后感通用
    关于写作品读后感你了解多少?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而读后感则是记录交流后的心得与感悟的最好凭证,经过全面的调查我们为您组成了“最新《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 最新《做最好自己》读后感通用
    书籍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读后感包含着书里精湛的思想。你知道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关键之处吗?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最新《做最好自己》读后感通用》,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为年轻人指引方向的书...
  • 最新朱自清的匆匆读后感通用
    如何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得尽善尽美呢?读完作品之后,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我们写读后感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最新朱自清的匆匆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通用(9篇)
    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思考并且不断进步。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思考加以探索,观后感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你对于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有想法了吗?跟小编一起深入了解“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它,希望以下解决方案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帮助!...
  • 最新《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6篇
    作品这本书,我一看就入迷了,书中讲述的很多东西给了我许多回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栏目小编精选了一份题为“最新《终身成长》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建议您将本文收藏方便参考!...
  • 最新《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优秀作品,它是由著名的{作者人名}编写的。 阅读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书中的有价值的内容和启示,今天杂文852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最新《狂人日记》读后感”的文章,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沉思录》读后感推荐

  • 海的童话读后感精选5篇

    2024年02月27日

  • 最新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合集

    2024年02月09日

  • 奋斗的足迹读后感(通用7篇)

    2024年02月04日

  • 爱丽丝梦游奇遇记读后感合集

    2024年01月24日

  • 朵朵读后感(通用5篇)

    2024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