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雷雨读后感

《雷雨》的读后感言

杂文852
阅读 889

相关推荐

《雷雨》的读后感言4篇。

 感言传递着真实的情感和思维,感言可以让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当我们经历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时,此时想必内心有所触动吧,是时候抒发出来了,感言究竟该怎么写呢?如果您需要“《雷雨》的读后感言”相关的推荐请查看下面的建议,感谢您选中本页我们会给您带来最好的阅读体验!

《雷雨》的读后感言 篇1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雷雨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 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着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的初形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 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 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 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莫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 堂堂正正的对峙,随后潇潇洒洒的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的读后感言 篇2

封建礼教,让小少爷也开始忧虑了。在所有主角齐聚一堂的时候,父亲的专制和对工人的压迫,让他看到自己的想法(把学费腾出一半给四凤上学)是多么的幼稚,至少在父亲这儿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当有天晚上,父亲亲自要“他未说完的请求”时,他低着头,直说没什么,甚至父亲也放下口气:“也许,我会同意呢”也无法让他再将心事表露。

这本是个矛盾的集合,在闷热的客厅,在闷热的“死去的夫人”的房间里以及在大伙的心里,都有团火在燃烧。四凤的爱情在燃烧;周冲的爱情也在燃烧,而他还有对父亲的恐惧,对母亲的同情。萍对后妈,因为“闹鬼”只想一走了之,并且,对四凤,他是爱?是随性?还是借她慰藉自己甚至是借以摆脱自己的恐惧?我不知道,但在那个雷雨的夜,他终于可以解脱的。也就是那天晚上,他面对鲁大海说出:我想死。由结局可见,这一句话是真。

繁漪,这个可怜的人儿,被迫嫁给周朴园,没有爱情的生活,昏天黑地的屋子里。她又是桀骜的骏马,只是在快要心死的时候,周萍给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满足,也许风花雪月,也许甜言蜜语,毕竟,比起一直的闷热的屋,比起丈夫想着另外的女人,比起只有药作为丈夫给的礼物。她从冬天走到了春暖花开。

而后来的所作所谓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她可以不爱她唯一的儿子,她可以反抗老爷子的命令,甚至可以在雷雨的黑夜跑到四凤家里,鬼一样的出现,但是她却总是思念,总是询问,关于他的萍的一切她都想了解,想要紧紧抓住。雷雨夜,她以为自己发下狠心要开始报复他的萍,可是忘记的自己是一个见不得他下跪的人,更何况见到他哭泣,她甚至可以委屈自己和四凤同样的地位。因为这一生,她这样的女子只为爱付出。她终于咆哮了……

《雷雨》的读后感言 篇3

曹禺(《娜拉》,高尔斯华绥的《斗争》到霍普特曼的《织工》,从莫里哀的《悭吝人》到中国剧作家陈大悲、丁西林的戏……在15到20岁之间,曹禺所演所学的剧真不算少,张彭春老师还将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赠送给他研读。在清华大学西语系时,曹禺回忆说,有一段时候,可以说早早晚晚都把时间放在读西洋剧本里头。

1993年,曹禺写出了《雷雨》,那时他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女人,痛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疯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成功的塑造了剧中的人物。在看《雷雨》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去年年底一部耗资巨大的国产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在全国上映,反响很大,报纸上几天的娱乐头条新闻。在听说张艺谋导演要拍一部类似像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莱特》的电影时,本以为作品会像莎士比亚的风格,诗情画意,其中必有非常经典之处,而今年看完“黄金甲”,感觉似乎又与《雷雨》有似像之处,而我认为“黄金甲”并不是一部经典的电影,所到之处,并无情节上的突破,而重视视觉上的效果,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响应。

一本好书,好的重点并不光是优美的文字;一部好电影,好的重点并不光是特殊的视觉效果。

看《雷雨》序言的时候,可能就大概清楚些整个故事的背景,大概年代,人物,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结果,就好比看电影前的宣传片一样。但是在看《雷雨》的每一情节的情景后,有种还想继续看的冲动,这种有些让人不厌烦,还想继续看下去的感觉,从中可以体会到,作品透出人一种无形中的吸引力,让读者萌生了看了还想看的意念,一本好剧本能在予以提示之后还能看得津津乐道的地步,那么,不能否定这剧本无疑是一个好剧本,好作品。

当然,本人并没有看过以《雷雨》剧本作成的电影或是戏剧,所以也不知道,《雷雨》演出来是什么效果,但是曹禺的《雷雨》剧本,确实是一部好剧本。剧本好,那么我想,演出来的效果一定也不差吧!但是如果一个剧本情节不够紧促,不够让人信服,不能称为好的作品,那么演出来的视觉效果再好,也不过如此。

所以,希望中国的电影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的势头,也希望中国的电影再创辉煌,希望中国的电影更有情节,更有内容,让我们这些期待好电影的观众饱饱眼福。

《雷雨》的读后感言 篇4

“鲁家小姐”——四凤。这是个可怜的角色,多年的风雨洗礼后,再回到周公馆,看到和听到周扑园对她所做的保留,看到自己的相片时也许内心象打翻五味瓶一样的难受,也惊愕,也愤恨,也想忘记。但是命运的巧合想圈套一样牢牢锁住她,接女儿回家的日子竟成了世界末日,葬送自己的女儿,儿子……

没有哭泣,没有眼泪,这个满目沧桑的老人,是这么坚强的过了这么多年吧……

雷雨还在疯狂咆哮,一声枪鸣后:

“萍……”繁漪真的疯了。

“萍儿……”周朴园终于要挽留儿子了。

幕拉下,客厅安静了。是的,雨后就不再闷热了。

死是最美的结局。周冲最单纯的爱终于可以陪着四凤了,四凤也不会在迷藏似的躲藏了;如果没有死,专制,残忍,又道貌岸然的周朴园永远也不会发现比封建礼教更重要的是家庭。要不是那样的结局,我想繁漪会抑郁地终老,被青春遗弃,被爱情遗弃,被思念吞噬,最后被现实毁灭。

如果说,我说如果,结局是,四凤接受了周冲,周冲也按自己的心愿,给了四凤知识,但是谁说周朴园有爱情的当初不是周冲呢,有了知识的四凤又会成为是另一个侍萍的轮回。

一场雷雨,就让命运到此为止了。

小编推荐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言(合集4篇)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言【篇1】

苏菲的世界小学读书笔记300字范文

苏菲的世界小学读书笔记(1)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主要内容介绍: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索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面前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小学读书笔记(2)

枯燥。常言道: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眼,丰富阅历,益于人生。我坚持读下来,也从中读懂一些人生哲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层层谜团一股在她眼前展开,使她不得不开始注意起这些恶作剧般的问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淌徉在这个充满哲学的'世界里,她开始不断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书中更是有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了解,更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垢印刷机。更让我们学习到康德黑格尔,弗伊德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言【篇2】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作的一本哲学启蒙书。不同于其它的哲学作品,这本书以故事小说的情节层层深入,读起来也不似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十分精彩并且深深吸引着我。初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年龄同我们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苏菲收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来信,而后她照着信里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序言部分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拥有好奇心。并且书中也举例说婴儿时期的我们对一切都拥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我们迫不及待想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看到小狗我们会学着它们叫等等......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思维就渐渐被禁锢了,我们变得对一切淡然,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存在。但这却是我们最大的错误!

我们应该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仍充满着好气并且在做完每一件事后进行思考,只有对很多事情进行了一些思考过后,我们才会更好的完成,灵魂才会变得更有趣,充满了求知欲。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有着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复杂难解神秘莫测的事情,哲学家很敏感,他们不单纯地妥协,而是敏感地,对这一切进行着思考......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成为了优秀哲学家的原因。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言【篇3】

阅读这本书纯粹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在读之前,我并不确定自己能否真正地读进去或者看完它,尽管它是一本畅销书。因为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哲学这个词,我的感觉是陌生并且遥远的。

“你是谁”,这是第一封神秘来信上的三个字。苏菲收到信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正在阅读的我不禁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的,我究竟是谁呢?

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最起码的,这是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思考,答案很肯定,却又似乎没那么简单。举个例子,我是我,但如果我换了个名字,或着我的长相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是不是真的有灵魂,如果真是这样,我只是存在于某一个身体里,其实灵魂与思想才是真正的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个星球,而我们都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停止转动。那我该怎样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记住我是谁呢?

我思考了很久,只能回答自己说:我就是现在的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词语来解释我到底是谁。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想范文大全3

哲学是什么?应该是很枯燥难懂的吧。在阅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哲学。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从此以后,苏菲就开启了学习哲学的道路。她学习了古希腊哲学,认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众多的哲学家。可渐渐的,苏菲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少校艾柏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的生日而虚构出的人物。在故事的最后,苏菲终于逃出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中。

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封信上的那三个字:你是谁。苏菲收到信后再思考这个问题,正在阅读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谁呢?

这是也许每天都会有人问的问题,这是平时做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想,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是学生?我是女孩?那学生不止七一个,世间也有成千上万个女孩。如果我换了个名字,如果我的长相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会不会真的有灵魂。如果是这样,我只是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灵魂与思想才是真正的我,是这样吗?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个星球,而我、我们,更是宇宙中非常渺茫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停止转动。那我该怎样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记住我是谁呢?

我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说明。

你是谁,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或许为穷尽一生也不知道:我,到底是谁。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言【篇4】

终于读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

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而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首先,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的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老子》的读后感言(合集4篇)


 打开心扉,分享感言,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精彩的时刻。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或者面临某些场景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如何才能将感言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用心描绘这篇“《老子》的读后感言”定能为大家呈现一个全新的视角,请将此篇文章记入您的个人收藏夹!

《老子》的读后感言 篇1

一、关于《老子》一书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道,治国以及修身。道是老子论述的核心思想。

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运行的规律。道无形无状,无法直接感知,却始终存在,其体现与万事万物之中。道无所位却又无所不为。

道顺应自然。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老子立论的基础。在确立这一基础之后,laozi把道的思想转移到治国方略上。

既然道是清静无为的,那么统治者就应该效法天道,顺其自然,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复归到结绳以用之的小国寡民时代。这样,老子从统治者以及被统治者两个方面都力求做到了清静无为,社会也就安定了。同时,根据道的本质,老子指出,个人修养也要无知无欲,静而不动。

个人对于社会的荣辱得失要顺其自然,尤其是不能过分追求荣辱,要“慈”、“俭”以及“不争”,才能避免危险而保全自身。从三者的关系来看,三者是以道为核心的,从道引申到国家和个人,从而树立了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

二、关于老子的思维方式

《老子》一书中的思维方式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中思维方式在全书随处可见。

如老子论述事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以及论述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这些都包括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二是通过论述自然之道到社会之道。

在老子看来,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是统一的。其次,自然现象所遵循的原则也适用于社会。书中有许多地方,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真相。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失去了这种敏感性。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也是一种解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三、《老子》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

把老子的思想转化为教育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根据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应自然的流动,但过分强调主观意志。

教师权威不应被儿童感知,这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功利教育和威权教育时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四、《老子》思想与个人体悟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对立的,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用平常心去做,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以良好的态度对待生活,不要过多地关注荣誉和耻辱得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五、思考

同儒家的入世相比,道家是出世的。道教中庸是一种自然的、无为的中庸。儒家追求的是一种有前途的手段。他们主张我们应该在行为中把握行为的尺度,我们可以制止它。

老子的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欲望的碰撞,因此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反观到当时具有重大意义。问题是,老子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杜威说,现在和过去不可能分开,过去和现在也不可能保持它的意义。

历史只有与现在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否则,历史就是一堆事实,没有生命力。在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无处不在。在这个时代,强调的是差异,张扬的是个性。如何调整老子的顺其自然思想和当代竞争思想?

恐怕这些需要我们仔细考虑。

《老子》的读后感言 篇2

南怀瑾先森的《老子他说》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到第五章。很多事情上我是个慢性子,除了上班经常要迟到,看书慢也是,还记得朋友很早以前给起的外号——磨姑。就读书来说磨叽于我是生理机能所限,不是多做速度练习能提高的,因为势必变成囫囵吞枣不知所云乱炖一锅粥,最后什么也没看懂,试过好几次,果真是生理机能所限。

尤其是南怀瑾先森的东东,更是没法一目十行。之前因友人推荐看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倒有意思,语词浅显,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且幽默不已妙语连珠,真正践行佛学里的“方便般若”,再深的东东若能善巧方便地说是大智慧矣。之后继续读他的这本《老子他说》也是因缘巧合,我看书杂,一般这个作者没看完就又被另一个作者给拐走了,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本关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加解读的著作,相对《金刚经说什么》就深奥一些,故事生动有余历史旧事尘封史料也多,生僻字也不少,加之“道可道,非常道”之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微妙,而且据书里说老子还很不情愿说这五千言经书呢,为了买过路费不得已的……反正,于我而言很多地方都很深奥,仔细斟酌还有些似是而非,只能先把一些很有感触的动人段落做个记录,也许以后的某个阶段再复读这本书会有通达圆融的发现,碎片式的现在得以完整。

第五章

第139页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146页 解读

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老子为了说明天理的公平,与真正圣人的无主而任负化育(?这词恁地生疏,嘛意思),便直接指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既不是谁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制作。万物的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暂时偶然存在的一刹那,只是有无相生的动态而已。因为有刹那绵延绝续常有的动,于是误以为动态即是存在,而不承认返有还无的静态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接下来这段南怀瑾先森很详细地解释了下“橐籥”是什么东西,“橐”就是俗话的风箱,用来鼓吹通气的。“籥”是一种乐器,七孔笛。老子借用通俗使用的东西,来说明物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只是气分的变化,动而用之便有,静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状态。

(有无相生,动静互为宗主,皆为存在,到这里还好理解)那么,就可进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例。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是不能肯定的确有一绝对性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理论上争辩到有一个绝对的道理,这个绝对也只是在文字上,人为的,暂时裁定为穷尽之处而已。其实,在动态中,愈动而愈出,永无有穷尽的一点。犹如数理在开发中,也永无尽止。同样地,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长明,洞然烛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多观察少评断的另一种原因,说法很多,但万事相通,殊途同归)

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但也有认为老子这两句话,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教条,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没做这次笔记之前,读到这里我也误以为老子是不是有些消极,现在看来皆因初读只得到第一印象没能贯通理解,做笔记果然有梳理融汇重新思考加深印象的作用,这才回过味儿来,原来我们都误会他了)

尤其是后世修炼神仙丹道学派的道家们,认为说话是最伤元气的行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运气的最大原因。所谓“数穷”便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的严厉训诫了。这种说法,是否绝对合理,姑且引用古体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两句话来做结论,由大家自去思考取决了。(看,南怀瑾先森都不轻易下评断啦,话都不多说一句)

如果转进一层,了解到“橐籥”与风箱的作用,那么,便可明白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话,并不完全是教人不可开口说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才与后文老子所说“善言无瑕谪”的意旨相符。否则,老子又何须多言自著五千文呢!譬如风箱,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倘使如“灌夫骂座,祢衡击鼓”,说来无补于事,那便有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明训了。

《老子》的读后感言 篇3

一次偶然的阅读接触到了《道德经》的思想,一句很喜欢的话语更加增强想要去阅读的兴趣。《道德经》第七章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说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远,是因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滋润万物,所以天长地久。也许真正无私的时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时候。

假期参加逐梦成长营时曾做过一个七巧板拼接的游戏,当时五支队伍中四支队伍都顺利拿到满分,教练说这是他培训生涯中第二次经历将这个游戏的成功率超过20%的,第一次是在一个大学校园里,游戏的对象仍是大学生,而在企业中的培训从没有看到过。

其实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要你愿意倾听领导者的指引、愿意将自己的自愿的贡献给大家就可以完成。结束后教练说我们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们愿意牺牲和奉献,而在企业中的培训听到最多的话语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这时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内涵。

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时候,老聃先生极力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争”的思想,可是长久付出而不得,长久奉献而无欲会让人丧失精神寄托,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几人拥有?万物当顺其自然,可顺其自然又是不是会阻碍发展?在这种理想国中,人的精神活动又会剩下多少?

《老子》的读后感言 篇4

摘要: 作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古代三大巨著之一,老子的《道德经》阐述的是“自然无为”的思想。“自然无为”思想的核心是顺应事物发展的本质,不对事物强加外力控制,从而以达到“不无为”的目的。

身处乱世时代,老子鉴于自己对历史的反思和社会的观察,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处事哲学,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政治主张;时代价值;

据百度百科记载,老子名叫李耳,又名老聃。他生活在公元前571年之471年之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教学派的创始人。在战乱时代,老子眼见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引起了其对历史的反思和社会的观察,对政治主张及处事哲学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写出了《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一、“自然无为”的含义辩证

“自然无为”是后世用来概括老子思想的四个字。从字面来看,“自然无为”可以分为“自然”和“无为”。

老子说的“自然”,并不是我们当代理解的是大自然或者自然界,他的意思是“自然如此”,“本来如此”。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它们的自然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与其他事物保持良好的关系。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如此一来宇宙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外界不应该强制地加上力量,强制的加之以外力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而对于“无为”,也不能理解为不作为或者什么都不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了解其真实含义。一是服从事物发展的本质,即服从其“自然”的状态,二是不做没有必要的行为,这两个方面是互联互通的。

宇宙事物的发展都是自然的,对事物发展强加外力参与反而会对其发展起到反面的效果。不要徒劳无功,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让它发展,回归理性的态度。老子认为,这种处事方式,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以不生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这就是老子的“ 无为”的确切涵义。

二、“ 自然无为”的内容分析

(一) “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正如前面所述,老子身处战乱年代,通过对社会状态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考察,老子对当局提出了“ 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老子认为,“宇宙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不需外界作为的,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符合自然无为的发展规律,当权者对人的管理也应该是自然无为的。然而当今统治者们却为了自己的私欲不管百姓的自然发展规则,经常发展战事肆意扩张自己的领土,导致了人民的苦难”。

《老子》三章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用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

将其应用与政治家治理国家方面,也就是说政治家应使用“ 无为”的方式处理政事,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太平的境界,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这也就称之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在《老子》后面的章节中,也多次具体提到了该主题。例如《老子》六十章写到“ 治大国若烹小鲜”,把治理国家比作烹饪。

对于烹饪而言,各种材料都要恰到好处,不能放过头也不能没有,小鱼如果多加不必要的搅动一定会烂。类比于治理国家,如果统治者没有调节好“调料”,对“鱼”加之以不必要的干涉,使用战争、刑法等“有为”的方式强加干涉,对百姓会有很大的伤害,对君主而言也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治国之道,最好是静而不作为,即制定合理的政策,让人民自由发展。

“ 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主张,是针对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具体而言,“无为而治”包括以下内容:

1. 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就会体现在治国上,导致国家的混乱。针对这种现象,老子提倡统治者“ 少私寡欲”。《老子》在第十九章说到: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三十七章说到: “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对待自己能够减少私心,控制自己的欲望,则百姓就能够安养生息,天下日日繁荣发展,社会就能够一步步的进步。

2. 以民为本

由于老子的生活条件,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生活深表同情。老子认为,老百姓在社会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他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老子》三十九章说到:

“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也就是以百姓作为民生之本、以百姓作为统治的基石。这点在后面的历史中也得到了验证。

汉代初期和唐代初期的统治者运用“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通过减少对百姓的压榨,使百姓安静修养,结果民富国强,天下大治。

3. 清静无事

《老子》七十五章说: “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 天下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实行繁杂的苛捐杂税,并且为非作歹,所以百姓才难以统治” 。

正是由于看到了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社会治乱的关键,所以老子提出了“ 清静”和“ 无事”的主张。《老子》五十七章说: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 绝巧弃智

《老子》在五十七章说到: “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在老子看来,官场的人民喜欢玩弄心机,热心于名和利的追求,这违背了人本质里自然无为的原则,破换了其本质,同时由于为官者在朝政上占据的位置,造成了很多社会上的问题,也使得国家混乱无序。

因此,老子提出要摒弃智慧,回归朴素,以自然不作为为治国指导。

( 二) “ 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1. 返朴归真。返朴归真也就是返回原本的自然之性,这也是老子修炼之道的终极目标。

《老子》二十八章说: “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老子对于人类原本朴实无华的自然天性的挚爱,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自我修行恢复这种自然天性。

老子也说到“ 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婴儿天性的朴素高于世间的道德,认为人的修养应该回归到婴儿的境界。修身之道,其本质也修心之道,因此修身之道的关键也就是要修习内心,使心可以处于一种婴儿的状态。

2. 处事之道。“自然无为”也体现在老子的处世之道上,也就是不强势与人争取,胸怀宽广,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

“ 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在处理一些事情上采取柔弱的方式要比刚强的方式好。在《老子》里,老子认为水有“ 柔弱”、“ 谦下”、“ 不争”等特征,做人也应该这样,不予人强争,胸怀宽广。由于老子身处乱世,看到过暴力的画面,知道战争对百姓的残忍,因此他特别强调慈善。

在《老子》六十七章说: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慈”是放在首位的。

三、“自然无为”思想的时代价值

老子“ 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大体反映在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需要老子的学说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老子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老子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人类在发展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应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老子“ 去甚、去奢、去泰”的学说和现代社会提倡的“ 节约性原则”在思想和精神上极为相似。可以说,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方面,老子的思想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

2。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老子的理论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拉大了贫富差距。一些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手段,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着当代人注意心灵的合一,而其清白做人、冷静处世的人生准则也为当代人互相之间相处提供了行为准则。

3.当今管理需要老子的学说

老子的“ 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今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领导的借鉴意义在于: 一是在事物管理方面,提议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这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思考角度; 二是在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上,提倡的“清净无事”、“与民为本”极具时代价值。

小学生读后感言4篇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和剖析“小学生读后感言”,当我们见证非常撼动人心灵的时刻时。此时就可以写篇感言把自己的感想心得记录下来,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感受,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感言呢?为了方便您的使用请收藏本网页链接。

小学生读后感言(篇1)

鲁滨孙是世界名著,是笛福亲手所写,表现了不向病魔屈服,热爱生活的精神。

鲁滨孙热爱航海,一次,不小心被卷入了小岛,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岛上一片荒芜,幸好他找到了船,他从船上找到了衣服,淡水,实物,工具等,可是他又得了重感冒,无法治愈,他勇于与大自然顽强争夺,在长达二十八年的艰难生活中,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与个人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震撼人心。后来一个意外的机会,他回到了祖国。

他在小岛自立自强,碧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绿油油的森林,他吃乌龟蛋、羊肉、并学会了做面包,种菜。他还救了二个人,他训练了一个野人,为他起名为星期五,鲁滨孙亲自教他们怎么生存,让他们自己努力的来维持生活。

有一次,我做卷子的时候,有一道题不会,气的直跺脚,挠着头,脸气的通红,我想不会就不会吧,这时,我想起了鲁滨孙,在于大自然对抗那可贵的精神,我有什么资格向困难低头。

我们要学习鲁滨孙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小学生读后感言(篇2)

早晨,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方桌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叠新书。我静静地看着《青鸟》,爱不释手,它像一块吸铁石一样,吸引了我的眼球。

故事生动地讲述了:狄狄和美狄在圣诞节前夜梦见了仙女,他们担当起给她生病的孙女寻找青鸟的任务,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始终没有找到青鸟,最后终于发现他们家里养的那只鸟就是青鸟,它是一只幸福鸟。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在我们身旁。

狄狄听说邻居家的孙女需要一只鸟,他就毫不犹豫地把他家的'那只鸟送给了邻居,我忍不住为他点赞:你多么善良,多么无私,你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是你的爱心才让它变成了神奇的青鸟,这就是幸福。

狄狄的爱心,让他找到青鸟,也让我找到了我的"青鸟".

记得有次,老师说:"明天就是运动会了,每个人都可以带点吃的。"第二天,天才蒙蒙亮,爸爸就起床给我做寿司和面包,等我起床,桌子上早就摆好了一大盒香喷喷的寿司和面包,我心里感到暖暖的。

还记得有一天学校刚好断电,饮水机坏了,我们渴得像干裂的泥土,这时热心的校长伯伯给我们递上了一瓶瓶干净纯洁的矿泉水,我心里感到甜甜的。

其实幸福并不那么难找,幸福无所不在: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青鸟".

小学生读后感言(篇3)

我读了《丑小鸭》童话故事,被丑小鸭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想必读过安徒生童话的人,都记得那只可怜的小鸭子,它一出生就很丑,爸爸妈妈讨厌它,哥哥姐姐们常常嘲笑它,小动物们也都瞧不起它,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小动物们都有一个家,而丑小鸭却没有,他不想被冻死,就一直在雪地里转圈,但它还是很冷,它多少次被冻晕过去,可它还是跳啊!飞啊!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要向它学习。我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勤奋、刻苦。

终于有一天,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森林里的动物都不会瞧不起它了,哥哥姐姐也不嘲笑它了,但丑小鸭并不骄傲,我要向它学习这种纯洁、朴实、善良的精神。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我们每天都在父母的怀抱中,在这种美好的环境里,不用受什么苦,但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段美好时光,不能虚度光阴,《丑小鸭》虽然只是本童话故事书,但却是给我很多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丑小鸭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很顽强的生活,我以后也要独立,要勇敢、做事情还要勤奋,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小学生读后感言(篇4)

《四弟的绿庄园》这一本书不是一部长篇的故事,而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作者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动物、植物、昆虫等一些事物,还有的作者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或表达了对某件事物的喜爱和想法。

春田狐给人的印象是非常阴险狡猾的,有只老狐狸,叫刀疤脸,狡猾诡诈,他只要蹲在一个地方,远处看像一块圆石头,更像一堆干草,它居然知道自己跟这些东西非常相像,而且随时利用这一点来保护着自己。

刀疤脸和它的妻子微克森生下了四只小狐狸,长得都挺出奇,活像一只只的小羊,浑身上下毛茸茸的,四条小腿儿又长又壮实,满脸都是天真可爱的样子。它们在那嬉戏着,晒着太阳,有时还相互扭来扭去地打着玩。

他们看到一只母鸡在那里是,就立刻扑上去,撕扭争打,你抢我夺,它们凶猛和狡猾的一面流露出来,原来的那股子残暴和勇敢也并不减色。

老狐狸教给它们捕捉各种动物的办法,因为每一种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长处,如果不这样的话,它们就没法生存。

其实,狐狸妈妈对它的孩子是慈爱的,有一次,一个猎人受够了每天被偷鸡的日子,就去找狐狸的巢穴,拿着把十字锹把其中的三只小狐狸打死了,最后一只被作者收养了,并且带回了家,放在牧场里。每当深夜,母狐狸都来给小狐狸吃的。可是有一次,母狐狸把人们使毒的鸡误给小狐狸吃,因为这一只鸡,最后的亲人也死了,这只伤心欲绝的狐狸妈妈只好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母爱都是伟大的,当狐狸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死了以后,它平躺在它们身旁,用身体暖和了它们,用悲哀的眼神长久的望着他们,这就是爱,但愿人和动物和平相处。

作者的家中有一个男孩,叫四弟,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他经常寻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幻无穷,他一会儿扮医生,一会儿又养一些小蝌蚪,然后将缸底凿个洞,他那么恶作剧般的轮番折腾,母亲一直对他很失望。当四弟的祖父打点行装要走的那天,四弟却离家出走了,到了夜晚也任然不见他的踪影。后来他的母亲在自己的大枕头下翻出四弟给家人留下的字条,大意是他已经铁了心的去老家,如果允许就打开窗户表示欢送,否则他情愿讨饭也不回家。

四弟到了老家以后,经过了祖父的教导以后,他学会了种地、下田锄草、浇水打虫等。他的庄园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每一天,四弟都在地里劳作,还喜欢同它聊天,他把力量和才智还有汗滴都储存在土里。当他的母亲再次见到四弟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吃苦耐劳、壮实的小伙子了。

读完了这么一本书,书的内容让我体会到了母爱、团结、亲情等的重要性,还让我明白了更多更好的知识。书可真好呀!

  • 《东周列国志》的读后感言精选(4篇)
    离思羁愁日欲晡,东周西雍此分涂”每当我读到这句诗时,我都会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东周列国志》,它令我百看不厌。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从昏庸无道的周幽王讲至秦始皇嬴政统一战国。中间有41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如:郑庄公掘地见母,齐桓公称霸诸侯,宋襄公仁义误国,楚庄王一鸣惊人,孔夫子周游列国,诸如此类...
  • 《论语》的读后感言汇总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
  •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言
    在生活中发生触动心灵的事情时。若是有话语深入人心,受到了触动,就可以写一篇感言,感言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真挚,你了解过哪些优秀的感言呢?下面由编辑给您带来的“《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言”,本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 《神曲》的读后感言5篇
     提到感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当我们在面临一些特别的场合或者重要时刻。都会上台发表一些激动的感言,感言可以很好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心得体会,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探讨与“《神曲》的读后感言”相关的话题是本文的中心思想,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确保及时做出处理!...
  • 《情人》的读后感言9篇
    杂文852小编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断努力整理出了今天的“《情人》的读后感言”。 感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当我们获得各种奖项或者面临毕业的时候。都会对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做一个发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每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看完本文后如果您觉得很有价值不妨收藏本网页网址方便日后查阅!...
  • 《隐形人》的读后感言集锦
    杂文852的编辑已经为您找到了以下的相关信息:“《隐形人》的读后感言”。感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的范文,当我们面临人生比较重要的一些时刻。就可以借由感言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感言让每一秒都更加难忘。我们将会持续为您提供更多相关的内容希望您能够持续关注我们!...

雷雨读后感推荐

  •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精选

    2024年01月17日

  • 观书有感读后感模板精选

    2024年01月15日

  • 《小王子》读后感想通用(5篇)

    2024年01月12日

  • 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24年01月11日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11篇)

    2024年0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