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教学资源 >

读后感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45

相关推荐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6篇。

我找到了一篇网络上非常适合大家阅读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文章,当我们仔细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会产生很多想法。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本文所述信息仅供参考请权衡实际情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

当今是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却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摆放在我的书台最醒目的位置,书页中散发的那份纯净得“勇气”,在支撑着我坚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当教学困惑我的心灵时,翻翻它,便会有一份释然后的轻快;每当学生问题纠结我的情绪时,读读它,便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一、坚持的勇气,源于“心灵回归”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犹如经历一次心灵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引领我以新的视角来体验教学的悲与喜。大师的教诲叩击我深藏心底的勇气——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方法和技术捧上天堂时,它会使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贬值,被迫服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

自我完整性要求我们识别那些可以融入自我的东西,区分那些适合我,那些不适合我。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迷恋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支配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的局限中获得自由。

我们被一项似乎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告诉我们的一样:给自己一份坚持的勇气,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广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倾听与对话,源于“心灵相犀”

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但我们没有想到这对我们形成了一种糟糕的状态。帕默分析了这种恐惧,让我受益匪浅。

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名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无论是在教学中害怕学生,还是让他们害怕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

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常被恐惧所疏远;恐惧几乎渗透到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所有关系中;在太多的关理工具袋中,恐惧是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尽管我想把这一事实丢在脑后,那时我觉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学生,躲在他们的书本后面,匿名隐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学生也害怕失败,害怕不理解,害怕被拖入自己想回避的问题,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愚蠢。当学生们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会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减少,这样教育就进入了黑洞。

只顾一个劲的责怪学生。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这个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的方法。遗憾的是,教师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学生的处境和教学的弊端。

当我们把信息注入学生的被动身体时,这些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进入学校就成为知识消费者;离开学校就变得死气沉沉、麻木不仁。

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愚蠢或平庸,而是因为他们想保护自己的生存。这是一种被**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感到疏远和无力。

为了逃避,学生会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

“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

为什么我们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方面有这么多困难?为什么我们要用一种可怕的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从而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恐惧,找不到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方法,却责怪他们的无知和平庸?

面对学习的恐惧,我们需要毫不含糊地看到他们心中的恐惧。当我开始逐渐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可以使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认为学生无知,也不再认为学生不准确、自私。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

而且,只要我能做到,学生的思想就会健康成长。

因为我们的学生渴望在恐惧和沉默的背后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个好老师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即使他们还没有做到——这样,总有一天,学生们将能够诚实而自信地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让我们从善待学生开始善待自己,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学会放下架子,学会平和,学会等待,倾听花声。“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李镇西老师就喜欢带所谓的“差班”,把转变“学困生”当作是一项研究,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善待学生,完善自己。

愿意互相鼓励,鼓励教学勇气,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学***体,源于“快乐分享”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体”的论述。如果说我之前就有关于“共同体”的时髦词汇的积累,而这里,“共同体”强迫我形成我的教学责任,清晰我的教学理念,明白我即将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学中的“伟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认识的“主体”的“浅出”的理解。

他说:“认知始于我们被某一个主体所迷住,但迷住是主体在我们身上作用的结果。”他还说:

“我们必须相信主体的内在生命并全情投入之。”从而进一步告诉我们,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不会被忽略,教师也得到尊重,而此时,“主体”就是一个比学生经验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扩大他们个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师“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的“秘密”。于是,认知、学习、教学于共同体中,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源自心灵。

“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诗人卢米)作为教师,当我们在我们的职业“场”中,我们就要心无旁骛,镇定从容,并努力“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这就是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范文

每天的重复劳动已经让教师们忘记了原来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

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

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说,好老师有团结的能力。他们可以把自己、学科和学生编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让学生学会编织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水平。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但帕尔默认这些方法具有启发性和优势,但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老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体系中,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应运而生。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3

喜悦和痛苦相随——

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看着看着,书中的事例仿佛娓娓道说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困惑与反思。

当喜悦占据心灵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 在翻开此书的那一刻,就是这句话征服了我,也许真的是这种感觉。

那天,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美术课,地上有兔子和鹿。树上有小猴,湖里有天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经过片刻的思考,学生们开始举手发言。答案如我所料:学生们说它们在做什么?

还提出了它们在什么地方?但没有学生提到为什么我们能一见钟情。于是,我暗示道:

小朋友们,你们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真厉害!那我们昨天还学习了什么呢?

几个聪明的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构图与画面的关系。

我们对提出的问题一起做了交流解答。我预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我对自己感觉很好。很自然地转入教学了。

“老师,老师,还有,还有。”突然,又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我班的张俊,这孩子平时成绩不那么好,大多数的发言都乱说一气,课堂上举手的时候不是很多。

我心想:他能问什么问题? 下面还有任务呢?

要不先跳过去,下课再问他好了。只是想对他说,看看他的眼睛,还有点不忍心,不妨听听,看看他说了什么!

“最中间的是画面的主人公?”——大家都愣住了,一下子看着我,“谁理解这问题?”我问道。

王凯站起来说“主要的事物都放在主体位置。”真不错,俊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思维空间,仿佛吹过一阵春风,眼前风光一下子亮丽了不少。课堂上气氛马上不同了,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着,变得更活跃了。

我们心情刹那间愉悦飞扬起来!

此时,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水,尽情的涌动着。他们并不满足眼前所提到的问题了。

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聆听孩子的表诉,让他们有表诉不同的见解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智力也能得到提升。我能清晰地感到:

我们之间对话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另一方,也不是一问一答式的你来我往,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喜悦,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愿意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保持学习的快乐!

当痛苦来袭

“那堂课有60名学生,可能有5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

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没有效果。帕克越努力,就越退缩。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其他学生不可或缺。

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慧是我教的一位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她还没有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常常会用茫然的眼神看着黑板,看着我,一不小心就会走神,每次这个时候,我都要静静地看着她又或者走过去提醒一下。

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所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就是这样的感受,明白真切!

于是有时候会出现我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害怕这样的时刻。我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了,不能把事情处理好。我知道我爱我的学生,但为什么他们都想反对我?

或者对我如此冷漠?我觉得我很关注孩子们,可往往还是不能如愿,然而就在我带着那种反正这批学生很快不是我教了,反正我也尽力了,反正孩子以后会明白道理的。这样的心理使我觉得教书得过且过好了,然而就是慧这个小女孩,我在教室里整理试卷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纸张割破了,我以为我轻轻地,应该没人发现,而慧她小手中那块餐巾子的出现,让我知道我也是被她关注着,我把餐巾纸包在手上的时候,心里只有感动,只有满满的幸福感。

我和孩子都需要彼此关爱! “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在教学的每一天,我们都热切地盼望着这样一个时刻:

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己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消除我和孩子心中的恐惧, 我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个孩子,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不再说等到孩子大了的时候自然明白什么道理,我要做的是要让孩子能够现在明白一些道理,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不能匆忙的用我们的语言填补孩子的沉默。带着深深的感情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他或她相信我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探索教学本质的激动人心、深刻而精神的旅程。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伴随着欢乐和痛苦,我们一直这样向前迈进,从不后悔向前迈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4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要感谢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带着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不仅使我从新的视角来体验亲临教学的喜悦,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让我进入到他令人信服地描述的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

是的,教师为了心灵自由选择专业,但教学要求往往使许多教师失去理智。我能再次鼓起教书的勇气,像许多优秀的老师一样,把我的心奉献给学生吗?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个信念十分朴素,却含义深远。作者告诉我:

30年来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掌握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我,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来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帕尔默认为:好的教师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好教师所形成的联合,不是在方法上,而是在智力、情感、精神和意志于他们的心灵——人本身的结合上。帕尔默进一步用形象的比喻说: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延伸。教学影响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害教师的心,这并不奇怪。”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只有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中。

我们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时常会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我们的教师仍然心灵缺失,仅仅依靠重新编制课程、停留在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巧层面上,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不能唤醒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教学现状永远不可能改变。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疏离于教师心灵能量发挥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联系性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的本质。

在帕尔默看来,“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能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因此作者认为:“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教学勇气》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处于任何水平的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如果我们能不时地倾听并且尊重这种呼吁,我们就会意识到挑战的艰巨,也会认识到我们自身充溢着创造力和天赋才能。

教师需要精神之旅,这是教师天职的神圣!是由于我们都有渴望教育返璞归真之心!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核心,用真理启迪生命,激发学生的新鲜生命潜能。

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教师在这种心灵之旅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这些教育智慧是西方文化核心和中国圣贤智慧精髓的产物。现代教育需要跨越古今中外的时空舞台,寻求心灵导师的指引,迫切需要从行政管理、激励机制、文化氛围多层面支持教师的自主心灵之旅,这就是《教学勇气》告诉我们的真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6

随笔《教学勇气》一书,它似乎触动了我心灵的一角,照亮了我心灵的一隅。外国人相信上帝,我们中国人相信良心,教师真的是一个需要良心的职业。《教学勇气》的作者虽然是一名外国人,但他认为,教学应该是源于心灵的教学,这不得不说与中国人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与学分离的文化是由恐惧驱动的。如果把教与学分开,结果就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教学勇气》第三章阐述了潜藏的整体,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世界,自我的局限和潜能,以及当事物限于分离我们应该怎么办,它还提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悖论。

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解方式,它是一个镜头,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人格和人格有更多的了解,有助于良好的教学。

最后要学***同体中:关上门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相比之下,如医生、律师等职业都是在别人的注视下工作的。我们的老师也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倾听,寻求支持和成长的机会。

同仁群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资源。我们应该跳出个性化的框架,建立持久的教学对话。只有通过同事之间的真诚沟通,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解决个人在社区帮助下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对话也有基本的规则。他还提出,我们需要领导人,这不是行政意义上的领导人。这意味着当人们想做某件事却不能自己实现时,它会给人们提供理由和许可。

书的最后一章呼吁我们“不再分离”,要心怀希望去教学。是的,回顾我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过程,充满了艰辛、乐趣、付出和收获。我们越来越感到学习哲学的好处和必要性,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事物。

感谢《教学勇气》和这本书的作者带领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夜深人静时,无须恐惧,不要悲观,捧起这本说,泡上一杯茶,来做一次心灵旅行。

  • 教师读爱的教育读后感合集
    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内心被故事里的剧情深深折服。 阅读中的不解之处需要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请你阅读杂文852的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教师读爱的教育读后感”,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后续查看!...
  • 史记学生读后感(精选6篇)
    《史记》是我国西汉时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里面详细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读《史记》,我知道了大舜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尧舜禅让、刘邦约法三章等历史故事的真实情况。我还知道了指鹿为马、完璧归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都源于《史记》的记载。读完《史记》,一个个历史事件好像在我的...
  • 狐狸的钱袋读后感(合集6篇)
    读书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应该比美食的诱惑更大一些,当我们在作者写的作品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心得体会时。写读后感应该怎么样写?要找优质文章吗“狐狸的钱袋读后感”是您的不错选择。...
  •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汇总(6篇)
    导语:发现利润区读后感(一)那是有一天读商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当年红高粱连锁的乔赢,出狱后看完这本书感叹道“如果早一天让我看到这本书,我就不会败的这么惨”书买了,读了,当时理解不深。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随着我们现在公司的调整,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企业的宿命就是赚取利润。那么利润在那里?...
  • 关于《简·爱》的读后感6篇
    这是一位命运波折、经历坎坷的女性,她用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思想鼓励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理想的幸福生活。她是人们心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强者,她虽然瘦弱矮小,却屹立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坛永垂不朽,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伟大女性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舅妈那饱受欺凌,后来她进了孤...
  •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1篇
    在正式开课之前,教师都应该提前准备好课程教案。教案中也要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怎么将教案写的简洁明了呢?分享一篇网络上的好文“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简短”读完后感触颇深,以下是本文的参考信息供您查考!...

读后感教学勇气推荐

  • 学会宽容教学反思简短通用

    2024年01月09日

  •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简短集锦6篇

    2024年01月07日

  • 离骚教学教案设计(7篇)

    2024年01月06日

  • 课文鲁滨孙漂流教案设计7篇

    2024年01月05日

  •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9篇

    2024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