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老子》的读后感

《老子》的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535

相关推荐

《老子》的读后感5篇。

《老子》的读后感 篇1

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有了贪念;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处事上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种“寡欲”,在我看来,就是淡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诚然!尘世间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几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纷争,巧取攫掠,割地称雄,无所不用其极,难怪老子发出呼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叹天下由来轻两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几人能看得开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钱的陷阱,再回头,却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利益,企业可以漠视法律,漠视生命,漠视肩上的责任;也是为了利益,监管的官员们可以放纵企业的行为,甚至成了企业头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为利益,身为报刊媒体,不敢在报道中指出是哪个企业的毒奶粉,却以“某企业”来代替,更遑论给读者一个明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的确飞速发展,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我们更需要一种淡泊的心态去泰然处之。老子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进取,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时,我们更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愿,我们青年一代又怎可落于人后。或许,在这当中,我们会遇上挫折,会四处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无所获,但南华真人说过“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灵上的富足,暂时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那被贬至巴山蜀水凄凉之地的刘禹锡在与朋友会面时也还吟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清净淡泊、坦荡无邪的心态!

让我们怀着一颗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老子》的读后感 篇2

中国的知识分子把尊严(也就是面子)看得很重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和活跃环境中产生的思想不仅让他们痴迷,而且也能让他们在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冲击面前保持住一份东方学者应有的特色和矜持。当然,东方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意识到,东方文化从来就不是平民的荣耀外衣,在中国古代,不管你学识多深,如果离开了统治者,你就是一个寒酸的“孔乙己”,自以为高人一等,却里外不是人。在平民百姓看来,你就是一介腐儒,在统治者看来,你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我们可以相信有些中国的学者是对同胞具有悲悯情怀的,他们希望君主与平民能够各此做好自己的角色,相安于事,让社会稳固发展。由于君主对社会的影响远大于其他人,学者们希望中国的每个君主通过自己的建议将成为圣己的君主。他们能以博大的胸怀和智慧照顾老百姓。

但是,可能吗?

统治者们首先是通过暴力得到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告诫统治者,你的暴力本来就是对社会的破坏,是一种违背人性的东西,不要因为自己通过暴力战胜了其他人,就忘乎所以,接下来和平统治天下更困难。作为学者的老子,确实是对统治者推心置腹了,一切都为统治者着想,一切都是关怀着统治者。

这种总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看问题,大概是东方学者从祖师爷的老子等人那儿带来的永远无法消除的“忠心”。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让我们看看统治者是如何被宠坏的。统治者的地位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老子这样的学者的思维逻辑,在战争中,统治者就是凭着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让自己有崇高的地位,要是统治者不随时打击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敌对力量,随时让自己保持高度警惕,他的地位就必然受到各种威胁。所以统治者随时都必须“用兵”,当然这种“用兵”可以只是保留一种威慑力量,就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为了在和平时期保持住崇高的地位,统治者还必须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如“君无戏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随时都有取人性命的威严。当然“礼”的保证对于维护君主威严也很重要,尽管老子提倡统治者“无为”,也就是让统治者不要太过干预平民生活,不要强制平民对自己行如跪拜的礼,但是统治者甚至一旦习惯了别人的跪拜,突然让人不跪拜,君主还真不习惯,并迅速由别人的不跪拜想到别人是想“犯上作乱”。清朝时,英国特使马尔戛尼来到中国,当时的乾隆就规定必须以跪拜礼会见,因为特使不跪拜就意味着清朝的“王化威严不能够披于四方”。

对于统治者慢慢形成高高在上的思维定式,老子也是有提醒的,“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就是让统治者不想总接受别人的吹捧,这样会慢慢被吹捧冲昏头脑。到君主坐上龙椅宝座,旁边人说话甚至连说话都必须讲究了,哪怕在你甚至对统治者的微词都会让统治者不高兴,并迅速形成对自己崇高地位受到威胁的联想,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敌对情绪,凭借着权力,这种敌对很快就可以停歇,权力治人那是太轻松了。

君主毕竟是装成神的人,是人难免存在隋性,例如不想上朝,例如玩玩斗蛐蛐。如果你竟然因此就去劝诫这个掌握每个人生杀大权的“君主”, 想让“君主”为千秋万代着想,勤于政务,那么,你的生命就随时有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有“伴君如伴虎”一说了。

老子对统治者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学者了,想不断让统治者开窍,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都是让统治用行为对社会示范,用宽容和尊重来让社会自我发展,也让统治者尽可能保持长久的统治。老子对法治的建议可以说是一种同情心。但是结果如何?

统治者偏偏就听不进,因为统治者是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权的,他们凭着那套权谋之术取得了成功,让自己占有了天下,取得了江山。当然,他们相信阴谋,应该主动用力量驯服他人和社会。

尽管《老子》总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耐心规劝,但是其实从一开始,老子就站错了位置,错了问题,老子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统治者从暴力得到的生活的哲学逻辑,就是与老子的哲学逻辑相违背的。作为真正的学者,考虑应该是让社会怎么来钳制握有权力的统治者,让统治者意识到社会的稳定生存就是一种成员的彼此尊重和关注,是一种对每种社会争斗带来严重后果的制止,让社会冲突能够在不造成生命和财产太大破坏的规则下进行。

不能相信救世主,也没有圣君,他们本来就是凭着践踏别人的肩膀上升的。圣君如果不践踏你们,他们又怎么能够“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社会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为了社会的生存正义,为了让不长期受统治者的盘剥,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抗争,让统治者意识除非人类平等地同生共存,否则就是共同的毁灭。

对此,西方的社会学者考虑就更周全,除了提倡社会文化道德,给予社会成员正确的合理的生活观念影响,让社会成员在内心里自我约束,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之外,外在的约束同样不可缺少。幻想“圣君”,“恩赐”是可悲的,也许你对君主的吹捧让你得到了好处,但是,在你得到好处的同时,必然有人有所失去。无端的得到和无端的失去,都如“抢劫”和被“抢劫”,最终就是一场反抗被压制的生死搏斗。

让民主自由法制精神进入我们的东方文化和生活的天空,建立起一套人类共生共存的良好规则,让每个人尽展所长,让人类在分工与合作中不断前进。其实《老子》一直提倡的“无为”的真谛就是统治者给予社会充分的自由,只有人们拥有足够的自由,人们才能把精力放在自我强化上。老子同时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如果想为天下大事打算,那么你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让人们来对你加以判断选择。没有足够的远见,没有足够的心胸,不能如老子说的“去甚、去大、去奢”,如果想强行取得“天下神器”,那么,社会将处境危险,“覆巢之下无完卵”。

《老子》的读后感 篇3

14110132 黄明珠

长期以来,老子是我心中一个神秘的人物,甚至有点深不可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当然也有自己对生惑的怀疑,我还是尽量去读原著。不用说,过程极其艰辛甚至枯燥,因其是古文,内容又是高度抽象化的,于此,我感觉坚持到写读后感,这还真是我从未干过的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聃的一部蕴藏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当然也是先秦文化高峰的基本典籍。从古至今,由中及外,《道德经》曾被翻译为多国语言,编成多种版本传播,其出名度由此可见一斑。因其涉及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事这些无论何时都作用的精髓,所以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 《道德经》顾名思义,其由“道”和“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道”是老子学说的精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亦为世间的根本,其后道家集大成者庄子又在其基础上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至此道家学说体系终于形成。“德”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言论,若说“道”代表了老子对人生、对自然规律的态度,那么“德”则是其对当时政治的态度。

老子主张“鸡犬相闻”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虽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但我们仍然可从中寄予遐思。如果从当今社会的角度看,它与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相似的,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深度。

◆ 从结构上看, 《老子》不同于《论语》那样的语录集,全文约五千字,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每个章节都涉及不同的方面。在语言上,它的言辞并不华丽,但其含义却是神秘而深刻的。

从内容方面来看,其蕴含朴素的辩证法,“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都是我们深谙于心的。具体来说,对我影响最深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对虚拟与静态、朴素。

《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亦可说为“致极虚,笃守静。

”顾名思义,其实说心灵不受世俗所染,去除所有妄念杂欲,坚守内心的一片纯净。从辩证法来看,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好比动与静的关系,因为,只有我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不会为外界所**爱由此保持谦虚谨慎的,不骄不躁的作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周围存在大量的不定量的**,随时会被卷入。

但若以以上两句话为戒,保持一颗静态的心来面对动态的外界,便不仅能安然于世,更有远大不易动摇的志向的确立。在对待日益白热化的竞争时,亦能保持一颗淡然处之的心态,就能在淡然对待成败的同时,心无杂念地充分准备,尽情发挥。第二:

道法自然,坚韧不屈。《道德经》第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学说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其实是让大家不要妄为,按规律办事。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没有哪件事是在违背自然规律下而完成的。还有,“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是说,人们做事,经常是要在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若是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处置,就不会轻易因为小问题而失败了,这便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也是各行业的人所需要的。

◆ 总的说来,《老子》无论是在为人做事方面,还是在对待生命方面,都给了我深刻的

启示。在面对当今的国学热时,我们更应借此机会多读好书,经史子集,都要有所涉猎。当然,若是还有对生命的疑惑,抑或在为人做事,心态方面有问题的话,那么《道德经》会使你顿悟,但前提是你要能融入其中,在读后,关键是要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做事原则,这样,才能说你是看过了《道德经》的。

《老子》的读后感 篇4

读《再生的老子》有感

《再生的老子》这本书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个很好解读,读过后收获良多。

老子的思想精髓主要通过《道德经》来展示,而道德经师深奥难读的文言文,不易读懂,麦小舟《再生的老子》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有助我们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弄清这个很重要。道是什么?应该说不清,道不清,但又客观规律。

这也是一个可以遵循的抽象运动定律,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道是一个不变的抽象运动定律,不能被感觉到,也看不清。所以说,道人们可以表述(道可道),但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全面认识的,或者说是片面的(非恒道)。

道的形是可以说(命名)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命名,这是事物的反映。但说出来的这种形态并不真正代表道的形态(非恒名)。道的形式和外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所说的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道变化过程中的一种静止状态。

在天地形成之初,道的形态是无形的(无名氏,天地之始)。一旦有了道的形式,它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源头(著名的,万物之母)。如果你想观察道的微妙变化,你需要无欲冥想。也可以说,常常在道的无形中来观察其微妙的变化(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如果想观察道的一些动向端倪,是需要有意识的、积极主动地(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可以说,只有当道是有形的,我们才能看到道的走向或线索。

无名,乃动态,有名,乃静态。这两者,都**于道,但确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具有相同的深远的含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两种形式虽然名称不同,但可以称之为神秘理论,博大精深。这个神秘而深刻的理论是各种理论的基础!

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运行必须有客观规律!

这一客观规律需要相互联系、全面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不断总结、思考、发现规律,逐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开拓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老子》的读后感 篇5

一次偶然的阅读接触到了《道德经》的思想,一句很喜欢的话语更加增强想要去阅读的兴趣。《道德经》第七章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说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远,是因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滋润万物,所以天长地久。也许真正无私的时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时候。

假期参加逐梦成长营时曾做过一个七巧板拼接的游戏,当时五支队伍中四支队伍都顺利拿到满分,教练说这是他培训生涯中第二次经历将这个游戏的成功率超过20%的,第一次是在一个大学校园里,游戏的对象仍是大学生,而在企业中的培训从没有看到过。

其实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要你愿意倾听领导者的指引、愿意将自己的自愿的贡献给大家就可以完成。结束后教练说我们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们愿意牺牲和奉献,而在企业中的培训听到最多的话语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这时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内涵。

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时候,老聃先生极力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争”的思想,可是长久付出而不得,长久奉献而无欲会让人丧失精神寄托,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几人拥有?万物当顺其自然,可顺其自然又是不是会阻碍发展?在这种理想国中,人的精神活动又会剩下多少?

  • [荐]京瓷哲学的读后感5篇
    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我们需要耐心的阅读作品,这样会有更多感触。读后感应该是你看书后思考的收获的提炼总结,你是否已经成功找到了可以参考的优质范文呢?栏目小编认真挑选为大家推荐这篇有收获的“京瓷哲学78条的读后感”,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 西窗法雨的读后感5篇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读《西窗法雨》有感》。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里说过——“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刘星的《西...
  • 关于清朝的读后感5篇
    怎样写读后感呢?我们一边读着作者的作品,一边从中汲取精华。 写读后感是一次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机会,关于“关于清朝的读后感”以下是我为您撰写的一些相关内容。...
  • 关于清朝的读后感5篇
    怎样写读后感呢?我们一边读着作者的作品,一边从中汲取精华。 写读后感是一次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机会,关于“关于清朝的读后感”以下是我为您撰写的一些相关内容。...
  • 黑色的雪花读后感5篇
    杂文852小编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黑色的雪花读后感”,作品令我印象深刻。读后感里我们可以摘抄原文的语句,方便我们标注自己的想法从书中何处产生,所有的意见仅供参考最终的决定需要您自己做出!...
  • 《红色家书》的读后感5篇
    小编在大量阅读中选出一篇极为有用的“《红色家书》的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对于作品里的一些情节非常感兴趣。 读后感的写作要有根据,不能随意评价,想知道更多详情请继续查看我们的网站!...

《老子》的读后感推荐

  • 《呼兰河传》读后感模板汇总

    2024年01月20日

  • [荐]河西走廊读后感7篇

    2024年01月19日

  • 根的读后感(3篇)

    2024年01月11日

  • 正面管教读后感范文合集

    2024年01月10日

  • 《面向个体教育》读后感汇总

    2024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