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28

相关推荐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10篇。

想要更全面地了解“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我们特别为您推荐这篇文章,希望我的意见对你有所帮助请记得将其收藏起来。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读后感总结整理出来。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1

开放、吸收、复制、超越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小时读史,只知史就是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一度认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教科书上教条式的论断已经非常明了,也没有其他更加新颖的解释了,然而,

近来偶尔翻阅《枪炮、病菌与钢铁》,幡然醒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理解,文明的进程有其必然性。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缺点,请改正。

思考一: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厚厚的一本世界近代史,是一部欧洲的殖民史,也是一部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侵略史,曾今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进入近代后为何落后和被侵略,为什么会被起步更晚的欧洲赶上并超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历史上的中国,曾今长期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尤其是明清以前,铸铁、罗盘、火药、纸、印刷术,都远远领先于西方,有资料显示,即使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若干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仍然高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然而,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拉开中西差距,并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建立的西方文明将古老的农业文明摧古拉朽。诚然,工业革命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妨将思考的角度拉长,借助《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分析,近代中国落后不是历史的偶然。

首先,中国共产党高度统一的**集权制约了国家的创新能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特点之一就是**高度集权,**集权利弊参半,一方面**集权的建立,有利于抵御外族的侵略,有利于政令的行使和经济在统一的政策下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集权将权利集中在极少数的统治者的手中,封建君主一人**,这就会造成政令上的“一言堂”,君主如果举措不当,将抑制一个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造力。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宋元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明朝中叶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举措不当,重农抑商的政策直接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也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其次,封闭的文化交流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阅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后不难发现,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明清以前,中国总体上领先于世界这就不论,明清以后,中国慢慢落后于西方,从文化交流层面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从统治者因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的发展,直接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中国与欧洲之间间隔了长长的草原和沙漠,纵观整个中国发展史,只有蒙古帝国打通了与欧洲连接的通道,但这仅是昙花一现,在其余的漫长时间里,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孤立于世界的,尤其是缺乏与欧洲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封闭的自然环境,长期的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原因,这也就不难理解近代中国落后于欧洲的历史必然性了。作为后来者,我们有必要反省自己,警醒自己,为未来做向导。

思考二:企业发展之路?

吸收、复制和借鉴优秀经验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拿来主义”并不可耻,邓小平也说过:“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董事长在多种场合说过,“境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视野,视野决定事业”,董事长讲的视野,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开阔的眼界、开放的心态和开明的政策。开阔的视野让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开放的心态让我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而开明的政策则打通了企业自上而下的通道,使下情得以上达,基层员工的心声、一线的经验快速上达企业高层,优秀经验相互复制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谈到日本,中国人普遍感到愤慨,但日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引进西方的近代工业,学习西方文化并发展现代教育,迅速扭转落后局面,并在1895年、1904年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相继击败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战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但是却在战后数十年年迅速崛起,其原因除了美国的经济扶持外,一个重要方面日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不断吸收、复制欧美先进技术,消化后转化为生产力。有力的证据说明了日本的两次崛起: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谦虚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没有毅力和毅力去勇敢地追求。

国家如此,企业同样如此。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人要实现我们的“**梦”,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只要是有利的经验都可为我借鉴,只要是先进的技术都可为复制。唯有如此,**这辆“巨舰”才能不断超越,才能驶的更快,行的更远!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2

苏州现场班朱从义

这本书回答了我对历史的许多疑问,值得仔细阅读。

作者写书的起因是为了解答新几内亚人关于一个问题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人,西方国家在近代却发展迅速,成为了优势人种,而新几内亚人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社会形态,落后很多。这个其实放到中国人身上也是一致的:

为什么我们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人类起源及发展史,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答案:地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演进史。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而事实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于古巴比伦王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两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

可是据》考古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祖先来自于500万年前的非洲,那为何不是非洲成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迁徙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和黄河区域创建了璀璨的文明?经过对比,作者发现,在这两个区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驯化的植物(大米、小麦等)和动物(牛、马、羊等),这些动植物的驯化使得农业发展,从而使原始狩猎部落的人开始定居。居民的出现使民族文明和其他工匠得到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反过来,非洲地区缺乏可驯化的植物,动物尽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驯服而不能驯化,因而最终阻碍了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同样,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样的问题,特别是动物。人类早期的祖先迁徙到这些地区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狩猎技能,而那些从未接触过人类的动物并不知道害怕和防范人类,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灭杀。由于缺乏家养动植物,美洲原住民长期处于落后的社会形态。

除了影响这些文明出现的因素,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两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扩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腊和西欧地区,却没能传播到非洲、美洲?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早期的人类传播手段是有限的,无法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导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个南北分布的地形,这使得在一个地区驯化的动植物往往无法快速传播,只能局限在一个局域内,从而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动,降低了发展速度。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本身的地形不像西欧地区一样被分割成小块,使得中国较早的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帝国,在几千年的帝国更替中,**集权变得越来越牢固,一方面这个可以强化国家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家由于缺乏外部竞争而失去了探索的压力,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在近代科技的变迁中丧失了优势。

整本书围绕着这些观点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尽管可能存在一些牵强之处,但瑕不掩瑜,分析的思路和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3

因此,这本书的作者来自欧洲和美国,而不是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书中阐明:欧亚大陆领先美洲非洲,欧美主导全球,形成今天这种世界格局,并不是白人比黄种人、黑人天生就聪明,作者不赞**种优势,不是种族主义论者,而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大陆的发展历史,他是“地理决定论”的倡导者。

欧亚人民率先告别了狩猎采集社会,粮食生产密集,即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多余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农民以外的其他人,手艺人、**等,集约型的粮食生产是产生**集权的**、文字等的前提,而这些**组织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社会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欧亚大陆在农业生产方面领先,而不是非洲和美国呢?作者赞成”地理环境决定历史”,先天因素差异甚大。

第一,相比非洲美洲,欧亚大陆拥有更多的可以供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我们知道农作物是从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牲畜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在书中,作者以**的形式,对各大洲可以驯化的动植物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目的是好的!

在此,读者可能要反问:非洲至今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供驯化的野生动物肯定更多,怎么驯化而成的牧畜反而少呢?作者在此借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作者由此引申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以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戴蒙德在书中列出了野生动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和牲畜的必要条件。比如,斑马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至今都没有被驯化。

第二,跟大陆的轴线有关系。我们知道,欧亚大陆的轴心是东西向的,纬度相差不大,而非洲和美洲的轴心是南北向的,纬度相差很大。同一纬度,气候变化不大,但同一经度,气候差异较大。

因此,农作物和牲畜在欧亚大陆更容易传播和相互促进,发展速度更快。我认为同一纬度的气候差异不应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粮食生产、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欧亚大陆逐渐产生了**集权的**组织,文字、冶金、枪炮等先进技术;并且欧亚大陆的人民在长期地和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流行病的抗体,对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我们知道许多人类流行病来自动物,特别是牲畜。

比如,今年的非洲猪瘟就担心会感染人。

这些来自动物的细菌在欧洲殖民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大陆原本有几亿印第安原住民,由于美洲本地驯化的牲畜很少,美洲原住民并没有产生对流行病的抵抗力。绝大多数印度人不是被欧洲人的枪杀,而是死于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和流行病。

这场流行病的毁灭性力量是惊人的,它导致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的迅速灭亡。据估计,哥伦布到达后的头两百年,印度人口减少了95%。太可怕了!

亚洲也曾被欧洲人殖民,但亚洲人并没有大量死亡。原因是几千年来,欧亚大陆一直在相互沟通。无论是农业、文化、技术,还是病原体或流行病,亚洲人也天生具有抵抗力。

欧亚大陆领先于非洲和美洲。在欧亚大陆,欧洲和中国具有代表性。唐宋时期,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都领先于欧洲。为什么它开始落后于欧洲?

戴蒙德在书中比较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讨论得相当精彩。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感到惊讶和启发。众所周知,欧洲的陆地面积与中国几乎相同,但自古以来,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则成为许多国家。

是什么导致了欧洲和中国的统一?作者答:地理环境因素。

一。欧洲的海岸线比中国复杂得多,有利于独立国家的形成。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挪威等国都位于半岛上。英国、爱尔兰、冰岛,就是岛国。

2。欧洲被江山阻隔。看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中部只是阿尔卑斯山。尽管多瑙河和莱茵河不像中国的长江和黄河那么长,但它们流经许多地方,把欧洲大陆分割成许多块。中原、华北和华东,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区,也包括华南。地势相对平坦,南北水路早已通过京杭大运河相连。

三。欧洲下雨。农业的发展不依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集中,以便于劳动力和各种资源的统一运行。美国学者魏特夫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出【治水社会】学术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形成**集权、君主**的统治模式?

中国的“治水、灌溉农业”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四。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海,西部是山,北部是沙漠。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集权政治模式,很容易把国家引向封闭孤立的道路。

在分析了中欧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术观点:最优原则。当我读到作者的观点时,我感受到了我思想的魅力。

最优**原则研究社会**程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地理便利程度不高不低,处于适度**的状态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导致很多独立的国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上互相竞争,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在航海上互相竞争,地理大发现使各大陆开始连接在一起。在此需要指出,过度的**并不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因为政治、社会的稳定也是发展技术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在帝王统治下维持的长期稳定环境,使中国缺乏社会之间的竞争,再加上皇权很容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打压,导致了近五百年来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比如,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一等朱棣死去,继任皇帝不支持,下西洋就不能延续,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受戴蒙德【最优**原则】的启示,我对当今的台湾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在此不想拓展。

以上就是我对此书的总结与感想,也把此书推荐给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4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逸爸对**事物本源的书籍没有抵抗力。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一本**人类社会命运本源的社会学巨作。

许多读者对这本书的书名很好奇:枪、细菌和钢铁?代表着什么?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挑选出来的三项在16世纪前先进文明所拥有的、但落后文明所没有的事物。

那么,为什么这三件事我们现代人似乎很普遍,在不同文明之间创造了分水岭?这就是戴蒙德教授在这本书中想要关注的问题。

一个看似简短的问题,本书用了尽500页的篇幅阐述,读完后让逸爸有种久违的酣畅淋漓之感,甚至胜过了读完另外两本社会学巨作的感觉(《人类简史》和《人体的故事》)

写此书的起念来自戴蒙德的一个政治家朋友,一个新几内亚人。有个疑问一直萦绕着这位朋友心头:欧洲人的文明与新几内亚人的存在很大差异,为什么新几内亚人的文明落后这么多?

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戴蒙德教授开始到处搜集资料。与此同时,他将这个问题扩展了一下:来自欧亚大陆的民族,尤其是仍然生活在欧洲和东亚的民族,以及移居到北美的民族,控制着世界的财富和权力。

为什么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会像现在这样,而不是以其他方式?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人杀害、征服或毁灭欧洲人和亚洲人?

作者用了十九章内容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论证和总结,逻辑之严密,举例之精当,观点之震撼,让人折服。接下来,逸爸把作者的观点总结一下,尽可能精炼地摊出来。

我们知道,世界现代史始于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后来的故事大家基本都略知一二:西班牙人占领了南美洲,英国人和法国人战略了北美洲。

简单地说,战胜美洲大陆土著人的“秘密**”就是:枪炮、病菌、钢铁,当然还有作者补充两点——文字与**组织结构。

书中第三章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一个西班牙将领皮萨罗,是如何带领仅仅168名士兵,俘虏了秘鲁高原城市卡哈玛卡中当时新大陆最大、最先进国家的**君主——阿塔瓦尔帕。保护阿塔瓦尔帕的军队人数多达8万之多。故事的具体细节在这里不再赘述。皮萨罗军队胜利的原因总结如下:

以枪炮、钢铁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语言。

那么,为什么新大陆的土著人没有欧洲人所拥有的优势呢?答案是美国大陆的粮食生产落后。我们不禁要问,粮食生产与文明进步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粮食生产的好处。首先,食物生产能消耗更多的卡路里意味着更多的人。每亩土地上牧民和农民的数量一般是狩猎和采集的10至100倍。

第二,在饲养家畜的人类社会,牲畜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喂养更多的人:提供肉、乳脂、肥料和耕地。

因此,粮食生产导致两个结果:人口密集和人口定居。人密了,定居了,导致行政复杂化:国王与**通过税收建立剩余粮食储备,养活了其余专门人材,并有实力建立军队。

是不是美洲原住民、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亚在人类进化史上没有学会种植粮食?这些人比欧亚大陆的人更蠢吗?戴蒙德教授的回答是否定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为什么欧亚大陆的民族食品生产比其他大陆早。总之,运气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更具体地说,人类可以驯化的动植物分布不均。

在粮食生产中,人类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好伴侣:动物。严格地说,可以被人类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

比如,马对军队的贡献巨大。西班牙人踏平了南美洲,马功不可没。比如,牛对耕地的贡献等。

此外,病毒就是在驯化动物时传播开来,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感冒这类传染病毒,原是动物所感染的十分类似的祖代病菌由于突变而衍生出来的。戴蒙德指出,从驯养的动物那里最后获得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美和太平洋诸岛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要强调的是:

驯化了动物的人类本身,在长期与动物相处过程中产生了抗体,那些无法产生抗体的弱者已经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

因此,扩大文明之间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大型哺乳动物的成功驯化。那么,美洲土著人是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吗?显然不是。

因为在美国没有大量的大型动物可供驯养。作者罗列了我们人类早期最重要的五种大型哺乳动物,全部出现在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北美与撒哈拉以南截然不同),它们是:绵羊,祖先原产西亚与中亚;山羊,祖先在亚洲;分布于北美和欧亚大陆;猪,其祖先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马,祖先分布于俄罗斯与蒙古。

还有9种次要动物,分别是:阿拉伯骆驼、中亚双峰骆驼、美洲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巴里牛、白肢野牛。可怜的南美土著人,只能驯养一种动物:

羊驼。更可悲的是北美、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著人,他们都没有。

这样看来,大自然似乎在和美国开玩笑,尤其是欧亚大陆。其实,这与个大洲的地理环境有关。我们将再次专注于农作物。

今天的考古学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驯化的不同农作物,如下图所示。

驯化的时间和类型都很重要,甚至后者对文明的发展更为重要。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作者用一章来澄清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先民必须相信农业的发展比狩猎和采集好。

戴蒙德教授说,到底是种田还是不种田,不同地区的古人的选择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即便有些地区的古人已经发展了农业,他们可能也不会放弃狩猎采集,比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几千年来就愿意用食物与对岸的新几内亚岛上的农民换粮食,而不愿意自己种田。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每个大陆上的第一批农民都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农业,因为他们在附近看不到其他农民。大约11000年前,最早的花园的功能之一是为防止野生食物短缺提供食物储备。

因此,粮食生产与狩猎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关系。现代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是,一旦古人发现自己可以生产自己的食物,他们就会兴奋地放弃狩猎生活,并迅速成为农民。古代人选择食物生产而放弃狩猎的原因有四个

1获取野生食物的可能性降低了。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狩猎技术的进步是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

2增加了获得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植物的驯化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例如,新月威尔第最早的农作物(现在在伊朗):小麦和大麦。

三。各种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粮食生产(收集、加工和储存)的技术

4人口密度增加与粮食生产出现的关系: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粮食。

通过这四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新月沃地粮食生产的过渡开始于公元前850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8500年左右或前28500年左右。因为后两年,打猎采摘的报酬远远高于当时的粮食初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crescent verdi在**中的具体优势。地理学家马克·布鲁姆勒研究了野生禾本科植物,从数千种野生禾本科植物中选出了最好的56种。于是发现,几乎大多数的野生禾木科植物出现在新月沃地和欧亚大陆西部地中海气候带的其他一些地区,从而使最初的农民有了巨大的选择余地:

世界上56种最珍贵的野生禾本科植物中约有32种。新月沃地最早的两种作物是小麦和大麦,种子大小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十三位。相比之下,智力只有两个地中海气候区,一个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在南部非洲,而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则没有。

在23种禾本科植物中,大麦和二芒麦是许多标准中最好的。两粒小麦的粒径最大,大麦次之。在野外,大麦是产量最高的四个品种之一,两粒小麦的产量中等。

此外,大麦的遗传和形态使其能迅速形成种子传播和萌发抑制的变化;两粒小麦比大麦更容易收集,种子也更容易与外壳分离。其他21种禾木科植物的缺点如下:种子较小,在许多情况下产量较低,在有些情况下它们是多年生植物,而不是一年生植物,结果它们在驯化过程中的演化反而变得很慢。

哪个地区的人类祖先找到了有优势的禾本科植物,就给文明发展奠定了先发优势,反之,即便农业起步同样很早,也没有优势。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考古证据表明,新几内亚的农业也很早就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

然而,在驯化植物中,甘蔗是最重要的。甘蔗等块根植物不能弥补三个落后因素:没有驯化的谷类作物;没有可以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块根作物蛋白质和卡路里含量低。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5

八卦,七月很快过去了。一方面,我忙着辞掉工作,在家里和小魔鬼玩,参加同学们的婚礼,但我没有时间完成7月份应该完成的任务,这项任务无法**癌症。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我在2016年就知道的一本书,但是由于拖延癌的病症一直没有阅读一直到今年的

六、七月份才读完。我很幸运今年读完了书。我越早读完一些书,对我就越有帮助。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主要是讲解了人类文明的整理演进,很详细的阐述了人类文明从非洲诞生然后演化成目前的这个现状的原因,对于书中的讲解的原因对于我来真的是脑洞大开,一方面是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方面是我缺乏这种很系统的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者能力,以至于当别人问我问题时总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思考回答问题,所以对于我这个缺乏天赋的人来说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的阅读别人的成果,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全书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而展开,“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当看到这个问题是我感觉有点耳目一新,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呢?非洲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如果非洲在时间和纬度上都是最发达的地方,它不会是地球上最贫穷的地方吗?

黑人难道比黄种人、白种人智商会偏低?从现在起,黑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得成就。如下是我对作者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很浅显的总结。

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因为地球处于冰河时期,当时的海平面远远低于现在的海平面,所以人类在几十万年内从非洲迁徙到了不同的地方。按理来说既然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从平均智力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会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况呢?主要是由于各个地理环境造成的。

非洲大陆物产丰盛,对于早期人类来说主要捕获其他猎物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对于迁徙到中亚地方的地方由于相比非洲大草原纬度比较高,一方面猎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从而使早期的人类慢慢的掌握了训化植动物的方法(注意,训化植物并不是当时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独立的发展训化植物的方法),由于训化植动物的不断地发展、演进,逐渐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农民养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类从简单的耕作种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发明创作,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归根结底,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为什么最终统治全球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欧洲土著呢?

作者主要是从地理环境来解释,非洲是一个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且中间隔着难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对于非洲南北轴线更长,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脉,至于澳洲只是大海中一个孤岛,而欧亚大陆主要轴线是东西方向,且中间东西方没有特别大的天然屏障。由于纬度跨越过大且由于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类文明的交流特别困难,一方面表现在作物上的传播,由于温度相差太大动植物难以适应,二方面由于自然鸿沟的存在造**类文明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特别的漫长。而亚欧大陆却具有天然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宜各种不同动植物的生长,总体纬度都差不多,并且纬度处于适合,再加上畅通无阻的地理环境,文明的碰撞变得更加的便捷,量变最终导致质变,当非洲还是一个个小部落时,欧亚大陆已经诞生的超大型的国家政权。

欧亚大陆大陆存在种类繁多的动物,并且很多动物已经被训化**类不可获取的“伙伴”,为欧亚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类制品,人类和动物的朝夕相处,病菌不断的“交流”,从而造成两者的免疫能力不断地提高(抗体的形成)。而美洲相对于欧亚大陆则完全不同,动物种类很少,没有欧亚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地理发现时代到来时,导致欧亚大陆的疾病传播到美国,而美国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导致一大批美国人死于欧亚大陆携带的疾病。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6

本书是《人类简史》的重要补充,可以更加丰富对人类演进的知识面。作者是一位地理决定论的论证者。将欧亚大陆东西走向(纬度和气候相近,有利于动植物的传播),与非洲、美洲的南北走向(纬度和气候差异大,不利于传播),气候变化差异,而带来的动植物演化的影响,结合考古证据和人类语言比较学推导出到人类农业化、现代化的影响。

为更加充分论证,作者详细讲解了考古年代的测定方法。

可驯化的哺乳动物供给强大劳动力征服贫瘠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开垦,可驯化的植物有利于大量能量和蛋白质的稳定补给,两者的结合为进入农业社会奠定了基础,使得人口大爆发。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可能,技能更专业化。

农业社会的产生带来人口增长,而人的有效管理,被迫演化出对应的政治组织方式。同时,与家畜的密切接触以及人口的密集,演化出人类流行性病菌。

作者用地理决定论的思考解释了人类居住的各洲的演化推导。

美洲和澳洲的落后缘之于大型哺乳动物过早的在有人类登陆大陆时被捕杀灭绝,以致于没有可驯养的,而始终停留在较原始的采集社会。

非洲的落后在于南北走向,各地区差异大,以及撒哈拉沙漠的存在,严重阻隔了欧亚大陆已驯养的动植物的引入(因为气候不适应),或本地已驯养的动植物的上下流动。当然,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在大航海前上千年就已有很密集的南岛人贸易的往来,带来基因和语言的融合。

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因为中国海岸线平坦,层次分明,有利于人口的流动。而欧洲海岸线曲折,内陆又多森林,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人口流动,容易形成小邦国。前者的统一有利于稳定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个人主义的政策失误带来的影响。后者的分裂有利于多元化的思想传播,思考会更加辩证客观(比如哥伦布探索新大陆前在各国游说,即使违背主流思想,但只要有一国支持,成功后就可以迅速传播开来),但也存在经济文化的不一致而边界之间斗争更多,导致对未来不确定性。

在日本的起源上带来了更多思考,凡事都不能想当然的思考。比如绳文时代,朝鲜已经是农业社会了,而日本仍是狩猎采集社会,原因是此时传入朝鲜的水稻不耐寒,以致于在日本产量不高,反倒是日本的稳定的狩猎采集更有优势。同时地域东西狭窄,资源丰富,使得采集社会的定居成为可能,演化出独一无二的民族。原著阿伊努人和朝鲜后裔结合,演化出现代日本人。

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400年,采集社会,因为物产丰富,所以此时段的采集比当时不受寒的作物耕种更有保障;因为地方小,在局部物产丰富的地方,即使是采集社会也有定居习惯。

日本年代

弥生时代:公元前400年-公元300年,从朝鲜引入耐寒作物,进入农业社会,从九州逐步向本州岛北部蔓延;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800年,物质丰富,开始出现阶级。

飞鸟时代,圣德太子,587年开始

奈良时代,700年-,吸收大唐文化,佛教传入

平安时代,定都平安京(京都),794年-1185年

封建中世纪

镰仓时代1181年(源氏和平氏起源),室町时代1324年(足利氏),战国时代1467年应仁之乱-1573年

近世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打基础,丰臣秀吉统一

江户时代,德川家康统治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7

有本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它的作者是戴蒙德,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戴蒙德在这本书里面就说,美洲大陆文明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牛马这些大型的生畜,勉强能用的只有羊驼。看过羊驼的人都知道,羊驼的力气跟狗差不多,更不用说耕地了,连人都扛不动。

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真正意义,是帮美洲大陆引入了很多关键因素,打破了之前两个大陆内部系统的博弈平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是一块大陆、一种文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公司,或者一所学校,因为掌握的资源和方法有限,系统体内的博弈竞争好听的说法是找到平衡,不好听的说法是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调度大量的资源投入,往往是没有用的,反倒是一些细小的外部因素,可能刚开始看微不足道,但只要它是原来系统没有的,倒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一些事情,视角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原来的问题。如果钥匙不在锁里,你得去别处看看。有时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更可能的是外部因素是发酵剂,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跳出原来的逻辑,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能看到不一样的因果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沙丁鱼效应:将鲶鱼引入到运输过程中,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保证沙丁鱼活着。

记得“罗辑思维”中的罗振宇在《破局》一集中提到,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规则和规矩,而是为了破局而出,通过引入一些外部因素,打破已有的平衡,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万维钢老师所说“喜欢=熟悉+意外”,这个意外就是个神来之笔。在此之前罗振宇在《两只眼》也提到,以某点“资源优势获取特许权利”为第一只眼,以“创新、延伸、嫁接”为第二只眼,活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当然,外来因素的引入需要冒险,也需要循序渐进,这样身体才能逐渐适应,否则很可能是一场灾难。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里就提到,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中,病菌其实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当地土著对此根本不具有任何免疫力和抵抗力。

再比如,文艺复兴就是欧洲文明自身达到了一个平衡态,这个时候再引入阿拉伯人保留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素,一下子就点燃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再比如,著名的新浪公司,本来在三大门户**当中已经做得最好了,但是困境也很明显,如果持续在门户上投入资源,只会在原有路径中越陷越深,这个时候美国的twitter模式给了他们启发,新浪推出了微博,公司重获新生。你看,再重要的内部因素都潜藏着一个风险,让系统在原有路径上越陷越深;反过来再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暗含着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带来全新的基因,让系统焕然一新。

记得《冬吴相对论》的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说:“遇到困境看镜子,遇到顺境看窗外。”上半句好懂,遇到困境问题往往出在自身,所以要看镜子。

但是,当您过得愉快时,为什么要向窗外看呢?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原理来看,所谓顺境就是内部平衡即将达成的时候,表面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是实际上危机已经隐藏其中,如果这时看着窗外,注意引进那些你原有系统中没有的因素,也许会有大的妙用。

从人自身来看,想把一件事做到100分和做到90分所花费的努力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最后的10分往往需要比前面90分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和天赋。因此当人们做到90分时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是继续在同一领域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得到最后的10分,还是转换思路将精力投入不同领域,获得另外一个90分。上周罗辑思维介绍的“两眼论”实际上就给了我们同样的启发,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并将两个领域融合,往往是更有效的出路,并不是说将事情做到极致不好,只是这往往更需要天赋,并非所有人都能达成。

吴伯凡老师最后的话“顺境看窗外”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不管是人还是企业一旦停止了脚步,实际上就面临了危机,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不断自我迭代,才能减缓进入死亡阶段的过程。在感到顺风顺水时,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时候,不仅是企业还有个人,那些找到了外部关键因素并引入的企业和个人才可以脱离泥沼。之前罗胖在**节目也提到过《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这本书,我买到这本书后打开一看,真的让我大开眼见。从来没有想过物种的脚步让世界成为了现在的世界,这真的很有意思,最近这两天吴伯凡老师在讲“不适者生存”、万老师在回顾《俭省》,共同的意思是要在极度的环境下利用好自有资源发挥到极致,而罗胖今天则讲了在内部陷入困境时可以引入外部资源,这是一个完整的多角度逻辑。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8

这本书耗时有快一个月才读完,真的是读了后面快忘了前面,但是因为整本书就讲了一个主题,也算清晰明了。

这个主题就是,人类族群的命运是由于所占据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决定的,而非有什么种族优越论。因为每个地方的人类都物尽其用的开发,适应了所在土地的动植物资源,非常良好的适应了头顶的那一片天地。比如说,澳大利亚的欧洲人从来没有真的学会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生存,他们现在所开发的物质文明建立在继承的欧洲文明以及生存方式之上,但是澳大利亚的土著才真正的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人类社会。

读完以后,我对非洲的人类和生物多样性有了一些认知,觉得非洲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大陆,只是因为当地的大型哺乳动物都太有个性,无法驯服,才造成了现今非洲的种种问题。

日本人和韩国人是一个种族的,来自同源。其实现今的日本人就是来自朝鲜半岛的移民,这是什么事儿啊,日本人和韩国人肯定都不乐意听到这样的论断,但我相信这就是事实。

中国人也真的厉害,祖上占据着这块地,就一直占着,不仅生物遗传性以及文化保持着主体民族地位,还扩大了地盘那么那么多。那句话说的是,中华民族是和平的,是从来没有侵略过他人的民族,哈哈哈,听听就好。中国地盘上的人因为地理的因素发展了密集的农业定居生活,进而获得了文化科技以及政治组织方式上的优势,这种优势让华南的中国人被华北的征服同化后,继而下南洋,第一站就是台湾,从台湾再去印尼,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咦,但是马来人和华人完全不同,马来人是更早从中国大陆移民过去的吗?这也太说不通了。以后只能让马来人对自己的民族的渊源进行解释了。

以前谈到印第安人,只会想到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屠杀,原来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才是最复杂的印第安文明所在地。而他们被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干掉了,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主要是被病菌所杀死的,这让我重新想一想现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病菌从来都是比战争更吓人的种族灭绝武器啊,难怪有些人那么阴谋论,欧洲人自己当年就是那么玩的,怪不得会想到这一点黑中国。

读完这本书,理性上更加的认同民族和谐,不要阴恻恻的搞什么种族优越论,其实不是你天然的比别人高明,而是祖先占据的地方更加竞争激烈,创造了文明交流的条件以及地理优势,这么多年下来,确实造成了一些民族的相对单纯,但是人家的生活方式难道就一定不幸福吗?勤劳勇敢并不一定发家致富,人为了生存都是物尽其用的,但先天的条件的差异性让各族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现在的优势不一定会永久的保持下去。动辄几万年,几千年的时空概念,也让我更加觉得每个人的渺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9

读书笔记

题目p>

院(系)教育科学系p>

专业班级2012级小学教育 (语文方向)

学生姓名康华丹p>

提交时间2015年6月p>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史的开创性著作,书中通过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个重大进展,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

在本书中,作者以他的一个新几内亚朋友耶利的问题作为引子,即“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把它运送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这类问题我们已经听的太多,只不过它没有经过学术包装以很“土”的方式提出,而贾雷德则由此开始了他的寻求答案的历程。让我尽可能以简洁的文字来概况下贾雷德眼中的人类历程吧,一些人生在了在当时具备发展潜质的环境中,如书中的“新月沃地”,这里有足够多但是容易驯服的大型哺乳动物,有容易被选择性改良的植物,于是,农业大规模发展,而人口随之增多,人口的增多导致了在固定概率下出现优秀人物的可能,于是新的技术被创造,发达的文明得以产生。

而欧亚大陆地理上的横向扩展使得文明的传播相对便捷,毕竟在同纬度下同样的动植物更适宜生存,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和美洲大陆不幸在地理上呈现纵向扩展,这样不但纬度的不同导致了文明传播的困难,而且如非洲撒哈拉这样的天然屏障使得即使在那些大陆上出现了先进的技术也只能缓慢的拓展。接着便是欧亚大陆相对其它大陆征服性因素的积累,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人与牲畜的接触增多导致了高致命病菌的产生,在一次次瘟疫中,旧大陆人的免疫力不断提高,而病菌的杀伤力也不断增强,而此刻新大陆的农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多少致命的病菌,而哪里人们的免疫力自然较低。终于,旧大陆准备妥当,他们带着极具摧毁力的枪炮,致命的病菌开始了对新大陆的征服。

我们再熟悉不过以下场景:欧洲人对非洲、美洲和大洋州土著人的残酷屠杀,其中更多的人死于吓坏他们的致命细菌。最后,旧大陆的人民牢牢占领了新大陆,一段悲惨的征服历史就此结束。

为什么是欧洲人到亚洲殖民,而不是反过来?尤其是对于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为什么它们后来被起步较晚的欧洲赶超?正如书中提到的原因。

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促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地理上的隔离会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导致文明发展的缓慢和落后。中国和欧洲之间间隔了长长的草原和沙漠带。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只有蒙古帝国在短时间内保持了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陆路通道的畅通。其余时候中国成为东亚一个巨大的孤岛。这对于中国与欧洲交流是有相当阻碍作用的。

统一的帝国政权给中国带来了利弊参半的结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统一政权的国家和民族。一方面,统一的政权有利于防止国家被外国势力轻易征服。

另一个结果是,很难形成竞争,如果一个统治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者做出不正当的决策,很可能在很高程度上、很长时间内抑制一个国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造力。“除了作出停止海外航行的决定外,中国的朝廷还作出停止其他一些活动的决定:放弃开发一种精巧的水力驱动的纺纱机,在14世纪从一场产业革命的边缘退了回来,在制造机械钟方面领先世界后又把它拆毁或几乎完全破坏了,以及在15世纪晚期以后不再发展机械装置和一般技术。

统一的这些潜在的有害影响在现代中国又死灰复燃,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种狂热,当时一个或几个领导入的决定就把全国的学校系统关闭了5年之久。”而在欧洲就不一样,哥伦布向西探索东方的计划在意大利得不到支持,在葡萄牙被拒绝,在法国被嘲笑,但是他最终可以在西班牙找到了对之感兴趣的人。如果在中国,一旦皇帝不感兴趣,没有人能找到其他人来支持第八次航行。

欧洲的分裂也导致小政权之间的经济和军事竞争不断,使欧洲的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增强。这又是统一的中国所欠缺的。

当然,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并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贾里德不断地用考古学、生物学和历史的证据进行论证和总结。而这又决不是一部乏味的学术著作,从它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奖就可以看出。书中的一些历史故事值的一看。例如,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率领一支168人的军队打败了一支8万多人的印加军队并夺取了他们的皇帝,从而征服了整个印加帝国。

这实在让我初看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即使武装到牙齿的168个美国大兵,我也无法相信他们就有击败八万多个手里仅仅拿着长矛的土著的能力。而贾雷德则从这些不可思议中提炼出背后的原因,让我看后对这些解释也大为信服,同时让我也跟随作者思考,读到这样兼具阅读快感和思想快感的书确实让人十分兴奋。

读完此书,还让我对作者的胸怀产生了敬意。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你,我们深厚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以学者的科学态度,在学术上解释了自己的担忧。但从这个角度出发,他驳斥了一些西方人所谓的民族观,即西方的进步是由于他们的天赋,这是上帝的一种使命。

他也没有让大家消极对待环境,正如作者在书中也高度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创造性,我们今天可能全部仍然在用石器切肉,茹毛饮血,就像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说做的那样”指出本书是想指出“有些环境比另一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利用发明的更有利的条件”。作者同时结合曾经辉煌的“新月沃地”的衰落指出环境总在变化,现在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同样可以在后来的日子里迎来他们的辉煌。在作者长期与新几内亚人的接触中,我相信他的境界一定得到了一种提高,所以他能够排除偏见,富于理性,同时又不失人道主义精神的向我们展示一个壮观的人类文明史。

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我很乐观,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研究可以科学的进行,就像对恐龙的研究一样――同时,使我们认识到是什么塑造了现代世界以及是什么可能塑造未来世界,因而使今天我们自己的社会从中获益”,对于贾雷德这样的学者,我充满期待,同时心怀敬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 篇10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800字:

1.今天开始读这本名字有点特别的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初看下来这三种东西有什么联系吗?作者到底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观点?初略地翻阅了一下作者写得类似序言的篇章,写得很详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回答一个叫做“耶利”的新几内亚人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欧洲白人带来了这么多的“货物”(指现代文明世界里的各种制造品),而我们却不能?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类似的问题,问这个问题的可能是位于非洲的某部落里面的黑人,也有可能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甚至也可能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分布的如此的不平衡,让一些种族、民族可以征服、屠杀另外一些种族、民族,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此种力量上的差别?

2.欧洲的某些种族主义者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些种族主义的结论,作者通过这本书反击了种族主义的思维: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3.这本书算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我感觉这本书的综合性很强,有历史学的一些东西,也有人类学、社会学的东西,还有着地理与生物的演进的内容;我突然想到一本或许还有点类似的书,即《人类简史》,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从很多地方也听说到一些书中的内容,其中的一点就是“农业革命”,而本书中也谈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的阶段,这就是农业的出现,或许两本书在有些问题上是有着共同点的,或许更进一步地想一想,或许后来者即《人类简史》的作者或许是参考了本书的一些东西也说不定呢,毕竟这本经典书籍出现时间更早,而其影响力也大得多。

4.耶利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也想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种族、民族或者其他的共同体,他们的实力会分布得如此的不一致,从维度上来看,这个维度差大得惊人,这种维度差就类似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我们的文明并且产生的感觉是类似的,就在一个地球上,一些区域已经到了探索外太空的文明阶段,而一些区域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是何种原因导致?我想通过这本书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读后感范文
    在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讲述了故事主人公保尔的一生,这本书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如“不要虚度光阴”等等。主人公保尔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让我来讲讲他的故事。保尔柯察金,他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早年去世,全靠...
  • 老人与海优秀读后感免费10篇
    增强了我们的意志?做练习的时候,他们没有纸,就把泥泞的土地当做是一张纸。下午上学时,雨停了,我惊喜地发现,小花园的小树绿了,干净了,洗去了灰尘,漂亮极了,不仅仅是绿,来发光呢。"天文学家"出名,就在班里不住地说着自己的光耀事迹,可威风了?渐渐的我感觉到:我感觉到:我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幸福,很少得到妈妈...
  • 乌鸦与狐狸的读后感(7篇)
    杂文852的编辑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乌鸦与狐狸的读后感”是一篇了不起的文章,而作者写的作品,其内容更是需要我们仔细消化咀嚼。 通过记录阅读思路,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趣请将它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
    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有新意的呢?时隔多年再次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依然会有新的见解。 写读后感是对原文深度思考的体现,栏目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好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感谢您对本文的关注欢迎阅读!...
  • [精]爱与自由读后感系列
    我们特意为您准备了“爱与自由读后感”,希望能帮到您,我阅读了作品这本书,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如果想对书中的内容做到真正感悟的话,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请相信这篇文章会改善您的思考方式!...
  • 马克思与世界的读后感3篇
    杂文852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精心挑选的文章标题是“马克思与世界的读后感”,在阅读了作品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紧扣人心。 写读后感对于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你有所启示!...

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推荐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集锦4篇)

    2024年01月26日

  • 乡镇党委书记风采的读后感3篇

    2024年01月22日

  •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4篇

    2024年01月21日

  • 彩色的翅膀读后感范文集锦(6篇)

    2024年01月11日

  • 《简爱》读后感精选5篇

    2024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