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教学资源 >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杂文852
阅读 827

相关推荐

《山行》教案如何写。

我们选择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山行》教案如何写”用于参考和学习,感激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设计教案需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衔接。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编辑推荐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精选6篇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的制定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必须元素之一。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学习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1)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唐诗鉴赏: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西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浚,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浚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2)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最近,我校邀请了苏州中学的两位老师、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老师和我校三位老师上了同题异构课。我也有幸参加,和孙老师上了《西塞山怀古》同题异构课,课堂实录如下。

我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略)。

教师投影课题、作者。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问题:①什么是咏史诗?②什么是怀古诗?③什么是咏史怀古诗?④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和情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让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

①诗歌的题目是“西塞山怀古”,哪些句子写西塞山?哪些句子写怀古?这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②首联、颔联写晋吴之战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史实?作者是如何刻画的?用了什么手法?

③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依旧枕寒流”有什么复杂的意味?

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主旨句,请结合背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主动说说?

生2:前四句写的是怀古,后四句写的是西塞山。它们用“人世几回伤往事”串联起来。

师:为什么是“人世几回伤往事”把它串联起来的呢?

生3:因为“往事”就是说的前面怀古的事,这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嗯,那么前四句写了怎样的史实?是怎么描写的?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6:“下”写出了西晋军队气势非常迅猛。“收”写出了东吴军队望风披靡的情态。

生7:“沉”字写出了东吴政权随着铁索也一起沉到水底了,说明了东吴政权的灭亡。“出”字写出了吴主孙皓投降的丑态。

师:好的,前四句写史实除了用了一些动词外,还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8:用了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②色彩上,一边是晋军烧索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③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在对比中我们看出了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的咄咄逼人,失败者的黯然失色。作者写这段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师:那他是如何发表看法的呢?请大家看问题③,小组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0:西塞山与六朝形成鲜明对比,六朝灭亡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江畔。

师追问:决定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是危险的地形吗?

师:也就是说“事在人为”。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颇有见解。我们看问题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投影时代背景)

生13:还有对唐朝统治者的忠告,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六朝覆灭的教训。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目的。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跃然纸上。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大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

生15:手法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内容分为三类(投影出示):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另外,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是(出示投影):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③这种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本诗的学习,总结了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和鉴赏技巧,下面我们就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略)

《西塞山怀古》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中的一首,如何讲这首诗,我动了一番脑筋。既然是选修教材,我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将书中诗的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个专题选一两首典型诗歌进行精读。如咏史怀古诗,我选择了《西塞山怀古》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从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诗的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同一诗人相同题材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这是我这节课的主导思想。

这一次教此诗,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正常思维基础上多加引导,想办法带领学生到“自学”不能达到的地方去感受一番。

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生自学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常规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很多重合。于是我设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即:“这首诗所写的史实是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我力求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在适当之时、适当之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题,进行整体阅读,明确怀古诗的一般结构。然后,围绕所借之古,探讨诗人的写作目的。整节课教学还算顺利。

反思本课教学,我的确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适时点拨了,但是这种点拨只是带领学生走在我设计好的路径中,这样的课堂似乎环环相扣,但是有些僵硬,讲的东西偏多,生成很少,课堂灵动不足。教学虽然起于学生认知,但我未能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所以,学生未能在课堂上独立行走。如果我能够从容一些,师生之间的对话会更平等,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便有可能生成出没有预约的精彩,课堂也会更有张力。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3)

诗人刘禹锡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难点的处理办法(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诗歌内容的学习。快班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慢班学生先读熟以后,进行讨论。然后由老师讲解,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

潮打空城寂寞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淮水东边旧时月,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夜深还过女墙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刘禹锡简介:

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四、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五、分析: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 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下面就是核心内容了:感与论。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尾联:由怀古 而感今,第七句诗由悲转喜,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为一家,天下统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鉴赏资料: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4)

中唐时期,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标一格,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刘禹锡为“诗豪”,《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复称刘禹锡为“国手”)。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最为人称道和推崇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确实如此,我们在阅读其咏史怀古诗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比如《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即以其老成的笔触,深沉的怀古诗情,精湛的艺术张力,赢得了人们的称颂。

诗人的创作情形是这样的: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七八月,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和州任,沿江东下,在经过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人用诗歌这一高度概括、精炼的语言来诉说和评价历史,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地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诗歌在深沉的怀古诗情之中,寄寓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忧虑,体现了诗人圆熟的艺术张力,不愧是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所说的史实是:距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安徽滁县)西至益州(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受诏先于益州造战船,“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①。王濬于公元二八’年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上接受孙皓的投降。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实为罕见。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两个镜头。

金陵“王气”之说由来已久。秦始皇曾经说过“东南有天子气②”后来的北朝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经说过“江表王气”一类的话。刘禹锡在《台城怀古》序中也用“王气”来指代封建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云:“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西塞山怀古》诗中的“王气”,自然专指孙皓的政权。“黯然”一词,本来是指人的神情,这里借以描述孙皓政权在王濬楼船的攻击下,群龙无首、惊慌失措的情形,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一个“下”字,凸现王濬楼船顺江东下、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收”字,则概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分崩离析、兵败山倒的颓势。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尽管历史书上说王濬的军队“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③,但实际上,吴人还是进行过多次反抗。王濬就曾战丹杨(湖北秭归),克西陵,占荆门、夷道(湖北宜都),攻乐乡(湖北松滋),身经数战。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战争素材,都被刘禹锡略去了。为了突出“黯然收”的实际效果,诗人只选择了被王濬用火炬、麻油烧融沉江的铁锁和孙皓的一面降旗,而且在“铁锁”和“降幡”两个诗歌意象中,更以貌似坚实的“千寻铁锁”来衬托“降幡出石头”的情节,这自然是精心提炼的结果。从构思的角度看,这两句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具体化、形象化。“幡”即旗,不言旗而言“幡”,寓贬意。“千寻铁锁”是吴人于江险碛要处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的反抗。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④,所以“铁锁沉”而“降幡出”。历史学家说孙皓“积恶已极,不复堪命”⑤。可见“铁锁沉”而“降幡出”是历史的必然。一“沉”一“出”,不仅见其失败与灭亡之关连,含蕴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也为下联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作了铺垫和准备。

对于该诗的评价其实古来并不一致,如清人方植之在评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说:“西塞山属武昌府。此地孙策、周瑜、恒玄、刘裕事甚多,此所怀独王濬一事”,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此诗无甚奇警胜妙”⑥。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诚然,和西塞山关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很多的,但刘禹锡独选王濬一事,却有深刻的寓意。王濬是西晋伐吴战争中的一支奇兵。他从西到东,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不失为伐吴战争中的风流人物。把王濬作为抒写的中心,不仅于突出兴亡的主题有利,且亦能增加诗歌的传奇色彩。此外,王濬伐吴是从四川到金陵,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和州刺史,也是从四川到金陵附近,两人行进的路线相同,但两人的境遇却相反:王濬完成了一代伟业,刘禹锡则因永贞革新的失败而长期贬官在边远州郡。赴任途中,诗人身临王濬东征旧境,即地怀人,因人感事,就事抒情,以古喻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西塞山怀古》于叙事上精心提炼和选择情节,化复杂为单纯,是完全从诗的构思和主题出发的,并没有随意性。正因为《西塞山怀古》的选材概括了历史的因素和寄寓了个人的感慨,达到了言简意赅、意在言外的艺术境地,所以施补华《岘佣说诗》云“‘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

然而,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诗人描写“王濬楼船”之旧事,高度提炼,化繁为简,其本质上并不是赞颂王濬的雄才大略、攻城略地,而是要说明即便如王濬之流,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也摆脱不了物是人非、灰飞烟灭的命运,这才是诗人讽今的意旨,深沉的怀古诗情于此可见。所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既给这幅怀古的历史画卷着上山川的背景,又在构思上起转折作用,从历史的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慨。两句看似平凡而简单,不故作惊人之语,被人讥为“贫弱不称”;实际上这两句于单纯中见复杂,在常语中含不尽之意,在艺术上是别具一格的。出句中的“几回”二字,富有典型的概括意义。三国以来,金陵的政治风云几经变幻,从吴到晋,从东晋而宋、齐、梁、陈,大体都由于相似的原因而导致政权的更替,历史的教训在往复起作用。刘禹锡深感于这一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多次抒写过自己的感慨。他的《金陵五题》《台城怀古》《金陵怀古》都表现了相同的主题。所以,“几回”二字不仅包括晋吴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遍而深刻的意义。正如杜牧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自然理解历史兴亡事件的反复,所以用“几回”加以强调。其次,刘禹锡与永贞革新集团诸人曾奋起改革弊政,废五坊,罢宫女,黜宦官,抑藩镇,“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刘禹锡集》)。他们企图挽救唐王朝的颓势,建立自己的功业。但是,他们失败了。刘禹锡被贬为州司马。十年之后,他和好友柳宗元虽得到了一次晋升机会,又因为一首小诗,刘贬连州,柳贬柳州。此后,刘禹锡由连州而夔州,由夔州而和州,前后二十年,始终郁郁不得志。这里的“人世几回伤往事”,未尝不在深沉的历史感慨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生涯的伤感在内。由此可见,“几回”二字,确乎感慨深沉,笔力千钧,“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对句“山形依旧枕寒流”把怀古由往事的追怀落实到诗人的立足之地———西塞山上。西塞山靠近长江,说山形枕寒流,自是意料中事。此处的“寒流”即江流。江流不息,象征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换。既使出句的“几回”有了时间上的着落,又把对吴晋的历史感叹延伸到现实方面来。“依旧”二字使文气贯通,造成出句和对句的浑然一体,强有力地补衬着“几回”,突出了伤往事的主题。“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着一“寒”字,把一句常语变得警策非凡。“寒”,固然是客观的实感———秋寒、水寒,固然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但更重要的却是表现了历史教训的严峻:谁放肆地嘲弄历史,历史就一定无情地嘲弄谁,孙皓的“一片降幡”,便是明证。因此,这个“寒”字兼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警觉作用。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一联是全诗的着眼点。作者把芦荻萧萧的秋色抹在历史的画卷上来道怀古之真情。至此,我们眼前呈现的是滔滔长江边的西塞山上,往日残败的营垒依稀可见,江水之滨的芦苇摇动于萧萧秋风之中,壮阔的背景中掺杂着悲凉的意味,伤感的诗情。这景和情与王濬灭吴的历史相结合,似乎有一点矛盾使读者产生疑窦,这疑窦又启迪读者的思索和回味,去寻求答案。

所谓“四海为家”即四海一家,天下统一,借指李唐王朝的政治形势。中唐之际的唐王朝,被“安史之乱”的藩镇势力搞得尾大不掉,但在形式上,依然维持着统一的局面,故云“四海为家日”。长庆年间的政治形势特别令人忧虑。穆宗李恒宠信宦官,排抑正直大臣,赏罚无度,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元和年间曾一度被平息的藩镇势力,又在兴风作浪。卢龙军都知兵马使朱克融首先发难,成德节度使王庭凑继之而起,李恒又面临着藩镇纷争的局面。古人说,“天子以四海为家”⑦,而李恒却“方荒宴,不以国事为意”⑧。刚刚上台的李湛,又“游幸无常,昵比群小,使朝月不再三”⑨,这怎能不使兼具政治家的敏感和诗人情怀的刘禹锡忧心如焚呢?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诗人站在扬子江头、西塞山下,感到唐王朝的前途仿佛眼前摇动于萧萧秋风中的芦荻,摇摇欲折,岌岌可危。于是,作者把“几回伤往事”和“四海为家日”联系在一起,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对自身遭遇不幸的伤感,一齐汇集心头,形于笔底,巧妙地融进了“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秋色之中,所以清人江师韩说:“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

需要说明的是,“故垒萧萧芦荻秋”,既是道作者心中之情,又是状眼前的实景。所谓“故垒”,不必有,亦未必无;不必是孙皓的故垒,也未必不是孙皓的故垒。要之,作者用“故垒”来影射眼前的藩镇作恶,造成“履清时而依故垒”的意境,为“萧萧芦荻秋”注进特定的政治内容,排除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春恨”、“秋愁”之类的伤感,熔铸立意深沉的格调。上下两句在表意上一明一暗,互相映衬,使“故垒萧萧芦荻秋”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形成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

刘禹锡的怀古诗擅长于用写景来造成一个含蓄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风物中见深情,于单纯中见复杂。他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那种六代豪华、风流云散的兴亡之感,也只包融在一幅含意蕴藉的风景画之中,在手法上和《西塞山怀古》有相似之处。刘禹锡怀古诗有明显的特点:⑴ 选择典型的历史题材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古讽今,以古喻今;⑵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卒章显志;⑶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笔力千钧,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⑷ 立意深沉,表达隐曲,含蕴无穷。《西塞山怀古》前四句叙史事,提炼和选择情节;后四句发怀古之思,状眼前之景,都能做到化复杂为单纯,于单纯中见复杂。全诗层层深入,由远及近,由浅见深;行文间利用有关词语关联照应,诗章结构谨严,行云流水,圆熟通达,“不见艰难吃力”,有一气呵成之感,充分体现了他这类诗作的特点和诗人的才情。

计敏夫在《唐诗纪事》中说,长庆年间,刘禹锡和元稹、韦楚客相聚于白居易家,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禹锡的“王濬楼船”先成,白居易看了以后说:“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5)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篇6)

刘禹锡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刘性格倔强,信奉佛教。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故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诗风清峻明朗,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刘梦得文集》。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来观赏桃树。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

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怀古诗前两联叙史,后两联感论。一个“伤”字,道出对往事的伤心,尾联虽说言“伤”,但“伤今”讽喻之意很显明,全诗感情抒发得含蓄深沉。

青山无言,见惯了人世的变迁。渐渐地,我们都步入虚空,

恒。人身渺小,光阴似箭。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以至潸然泪下。

一世苦心经营,纵然功成名就,到最后还是如同沙砾,散失流逝离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铭记?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天涯海角,独自飘摇。落日的余晖下,怅然独立的人,渐渐融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中??

1.诗的前四句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你认为用得最为凝练传神的词有哪几个?试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用得准确凝练,不仅使人看到了东吴失败之速,也使人感到西晋军队气势之雄,较好地说明了成败之理,寓理于事,令人沉思,并为下文“伤往事”很好地作了铺垫。

2.“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 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3.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它妙在含不尽之意,讽喻又深刻。唐末国家处割据状态,金陵虽为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眼前西塞山故垒长满芦荻,谁知哪天战火再起?诗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又是对唐统治者的提醒、警诫。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 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教案]小学体育教案其一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移动的、传接球和变相运球的动作要领。

2、 能够在游戏和简单的比赛中运用所学的动作。

3、 发展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提高学生的速度

2、高学生的灵敏素质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4、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过程方法

1、 全班同学参与,能够做到动作连贯。

2、 速度变化突然,快慢衔接紧凑,注意生体重心变化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情感态度

1、 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和互相协作的意识。

2、 真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3、 教师真正能够把篮球的乐趣带进课堂,师生能够共同分享。

教学过程:

一、放松活动:

1、 放松操节。

2、 活动踝关节。

(一) 上肢运动

(二) 腰部运动

(三) 踢腿运动

(四) 踝关节运动

(五) 跳跃运动

二、本课内容:

1、 先集体讲解,示范,观看媒体演示和本班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演示。

2、 先慢示范,让学生看清助跑与起跳的动作。

3、 集体学习起跳与助跑的动作

4、 先集体练习,然后分散练习

5、 2――4步助跑起跳手摸高物。

6、 确定助跑的步数和距离、反复练习。

7、 助跑起跳越过30――40厘米的皮筋。

8、 6――8步助跑蹲踞式跳远。

三、通报下次课学习的内容,布置有关事项。

四、整理场地,归还器材。

组织方法: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口令: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成密集队形集合。

1、 做热身操时,动作到位,合牌。

2、 注意力集中,认真练习,听从指挥。

3、 集合时做到快、静、齐。

[课件]《金色的草地》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深化课程内涵的重要手段,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小编为您找到了以下与您关注相关的资料:“[课件]《金色的草地》教案”,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一些建议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家一定见过草地吧,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在草地上玩过吗?都玩什么游戏呢?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板书:金色的草地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方法:由段到句,再到词、字。

4、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你见过蒲公英吗?

四、理解感悟,朗读指导。

1、再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

交流重点: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2)“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a)“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哪些变化?

(b)这一部分当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3)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4、你平时喜欢花草吗?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指名读段落、教师引读、分角色读、多人次品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扫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进草地,去感受在草地上玩耍时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草地由衷的喜爱之情。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 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当然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有拼凑的痕迹。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进行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期待着有一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我也能因为语文课而魅力无限。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通用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与“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相关的讨论是本文的重要内容,读后如有所得当属美意!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篇1】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情报科学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史。

2. 了解情报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3. 学习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4. 掌握情报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重点

1. 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情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3. 情报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

1. 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情报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 情报科学的发展历史和意义。

2. 情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 情报资源与情报学科的关系。

- 情报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情报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情报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 情报检索工具的使用。

- 情报分析方法的应用。

- 情报报告的撰写和呈现。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解析和讨论。

2. 实践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情报检索和分析的实操练习,并对结果进行讲评和评估。

3. 讨论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情报分析和研究。

五、教学过程

1. 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30分钟)

- 介绍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 介绍情报科学的发展历史和意义。

- 展示情报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 情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40分钟)

- 介绍情报资源与情报学科的关系,阐述情报分析和检索的理论基础。

- 解释情报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解释情报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检索技巧和检索工具的使用。

3. 情报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50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情报检索实操练习,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相关信息。

- 带领学生进行情报分析实操练习,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处理。

- 引导学生撰写情报报告,并进行呈现与讨论。

六、教学评估

1. 实操练习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情报检索和分析实操练习的结果,评估其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2. 报告撰写评估:根据学生撰写的情报报告的内容和质量,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口头表达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和报告呈现能力,评估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情报科学导论》

2. 网络资源:情报检索工具、情报学术期刊、情报分析案例。

八、教学反思

本次小班教案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认识情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操练习掌握情报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技能。通过搭配讲授、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评估学生的实操表现、报告撰写和口头表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提供多角度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篇2】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

主题:情报科学的定义、发展与应用

一、引言

情报科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情报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情报科学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本文将从情报科学的定义、发展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情报科学的定义

情报科学是对情报的研究和应用,它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科。情报科学既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也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情报包括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经济情报、科技情报、文化情报等不同领域的信息。情报科学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情报工作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分析、利用和安全保障等,为社会和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情报科学的发展

情报科学的发展与现代情报工作形式和需求紧密相连。现代情报工作主要包括搜集情报、情报处理、情报分析、情报传播和情报安全保障等方面。情报工作的需要使情报科学发展得更加迅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情报工作的电子化普及,情报科学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情报时代走向了电子情报时代。同时,情报科学也参与了更广泛的领域,如知识管理、市场情报、网络情报等。情报科学发展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工作和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情报科学的应用

情报科学在国家安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情报科学在反恐、反间谍等领域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领域中,市场情报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以便合理规划生产和销售计划;文化情报可以帮助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另外,情报科学在医疗、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结论

情报科学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学科,它的发展和应用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加强情报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篇3】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

【教案一】

主题:情报科学导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认识情报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对情报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1. 情报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情报科学的发展历程;

3. 情报科学的应用领域;

4. 情报科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情报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中情报相关的例子,并讨论情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Step 2:讲解(30分钟)

结合PPT和教材内容,讲解情报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情报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实例解释情报科学的应用领域,并强调情报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Step 3:活动(20分钟)

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从事实上的社会问题中选择一个主题,比如环境污染、健康问题等,并讨论在这个主题下情报科学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Step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一起总结讨论不同主题下情报科学的应用和重要性。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讲述他们认为自己所选择的主题下情报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用实例说明。

教学辅助工具:

1. PPT

2. 教材

3. 纸张和笔

评估方式:

1. 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

2. 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说理逻辑。

【教案二】

主题:信息检索与利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

2. 检索技巧与策略;

3. 信息评估与利用;

4.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Step 2:讲解(30分钟)

结合PPT和教材内容,讲解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检索技巧与策略,并介绍信息评估与利用的方法和重要性。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各类工具和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Step 3:活动(20分钟)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比如某个国家的历史、某位科学家的贡献等,然后要求他们制定信息检索的策略和计划,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信息检索和收集。

Step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信息检索结果,并与全班一起总结讨论信息检索与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讲述他们的信息检索过程、评估和利用结果,并总结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辅助工具:

1. PPT

2. 教材

3. 计算机、网络

评估方式:

1. 小组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

2. 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信息检索效果。

以上是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的两个主题范文,第一个主题是情报科学导论,第二个主题是信息检索与利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导入、讲解、活动、展示与总结、作业布置等步骤进行教学。教学辅助工具包括PPT、教材、计算机和网络。评估方式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以及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成果。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篇4】

主题: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字化,并且容易被外界获取。这就使得我们的个人隐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第一步就是了解隐私的含义和价值。隐私是指个人的私人空间,包括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联络方式、金融信息等。隐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保护了个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如果我们无法保障我们的隐私,我们将会失去自由和权利,而这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第二步是要保护我们的网络隐私。我们需要使用强密码来保护我们的账户和私人信息,同时我们也需要小心网络钓鱼和诈骗邮件。我们不应该随意点击邮件中的链接和附件,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计算机感染病毒,从而导致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

第三步是要注意我们的移动设备安全。我们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存储我们的个人信息,所以我们需要确保这些设备排除了所有的风险。我们应该加密我们的设备,启用远程擦除功能,以防有人盗窃或丢失我们的设备。我们还应该使用来自可信来源的应用程序,并仅在有安全连接的情况下使用公共Wi-Fi。

最后一步是要保持谨慎和警觉。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查看自己是否存在安全风险。我们也需要教育我们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了解我们的隐私是多么重要。

总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最佳的措施,从而确保我们的隐私不会被侵犯,并且我们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篇5】

情报科学小班教案 主题:信息素养培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2.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5.培养学生信息创新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2.信息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3.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

4.信息分析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5.信息创新和利用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过程:

1.情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20分钟)

-情报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情报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2.信息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20分钟)

-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信息素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30分钟)

-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

-如何利用检索到的信息。

4.信息分析和评价的基本能力(30分钟)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

-信息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

5.信息创新和利用的基本技巧(30分钟)

-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技巧;

-信息的创新和再利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讲述法:介绍情报科学和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分析评价和创新利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自己的信息素养提升方法。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听课认真、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课堂小练习等;

2.作业评价:完成课后作业,包括信息检索、分析和创新利用;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情报科学和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

1.教材:相关教材和课堂讲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用于辅助教学;

3.互联网资源:提供在线图书馆、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检索。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针对小班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水平,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最后,要及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国庆假期周记如何写(精选10篇)
    我们根据您的实际需求仔细编辑了“国庆假期周记如何写”。周记是将一周发生的事情用笔记录下来,说到周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通过写周记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本文内容旨在帮助您更好地解决问题成功实现您的目标!...
  • 教学反思心得如何写(汇总11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政府将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纳入政府优先考虑的议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参与者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中不...
  • 学生暑假周记如何写8篇
    一般写周记都是什么样的呢?周记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相信周记大家都不陌生吧,写周记能够促进自我审查和改进。看见必读的“学生暑假周记如何写”相关精品文章分享给您,请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选择性地运用这些信息!...
  • 最新小学周记如何写600字
    写作是叙事完之后再加入感情佐料,不知道你有没有写周记的好习惯。一般写周记都是什么样的呢?我已经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整理了以下信息:“最新小学周记如何写”,感谢你的选阅希望信息对你有利!...
  • 初中暑假周记如何写集锦
    周记是一枝魔杖,它可以点石成金,许多学生在学校都会被要求写周记。周记能让我们专心思考,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编辑为您准备了最新的“初中暑假周记如何写”相关内容请阅读,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收藏以便下次查看!...
  • 童年趣事周记如何写(9篇)
    作为一名学生,写一篇周记是很常见的,周记可以帮助我们把实现创新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思考方式,我们通常写周记是怎么开始的呢?您将会了解为何“童年趣事周记如何写”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请将这篇文章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中!...

山行教学设计推荐

  • 五年级课程教学计划1000字

    2024年01月16日

  • 安全生产管理培训课件合集8篇

    2024年01月07日

  • 小学安全溺水教案1000字

    2024年01月06日

  • 第一周教学反思(通用11篇)

    2024年01月06日

  • 触摸春天优质教案设计(合集8篇)

    2024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