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日记(范文12篇)。
民族风俗日记 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
1、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
2、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
3、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
4、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民族风俗日记 篇2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本文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民族风俗日记 篇3
2021年4月28日,期盼已久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我市如期举行。
我们也想尽自己所能,给世园会增光添彩,让世园会变得更加美丽,办的更加成功。可是,该怎么做呢?冥思苦想,最后我们几个终于决定:让道路变得更加干净,让小花小草不再受伤,让西安的天空更蓝,社会更加和谐……
光说不练假把式。每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不再睡懒觉。拿着小桶和夹子,开始捡拾地上的纸片?果皮?碎屑等各种垃圾。只见我们一个个低着头,弯着腰,东瞅瞅西瞧瞧,一丝不苟地捡拾着,绝不放过一个死角。乍一看头一点一点的,好似正在觅食的小鸭子。
我们还纷纷从自己家里拿来小水壶,在广场的公厕里打满水。我们六个人就将广场的'草坪分成了六个区域。各自拿着水壶在自己的区域给小花小草浇水,让它们能更茁壮地成长。看着小草们咕嘟咕嘟地喝着,我们干的更加起劲。我们来回地跑着,打水?浇水。不一会儿,广场的草坪焕然一新,变得更绿了,好像换上了一件翠绿的新外衣。我们看着彼此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们又拿出水彩笔,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开始写标语。一个“别踩我,我怕疼”的纸牌插进了草丛。希望以后人们能够别再践踏可怜的小花小草。水池边摆了一个“让鱼儿游得更欢快,请别破坏他们的家园”,希望以后,人们能够别再污染澄澈的湖水,让鱼儿有个安静舒适的家。往墙上贴了一个醒目的“为了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草更鲜!花更香!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保护美好家园!”我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让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我想:我们小朋友没有更大的力量来装扮世园,但是,我们会用我们的行动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让西安变得更和谐,让世园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鸟语花香!
同学们,叔叔阿姨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草坪……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草更鲜!花更香……
和谐西安,美丽世园!
民族风俗日记 篇4
今天,外婆家可热闹了,村里的一座庙今天迎来了上梁的好日子。听外婆说还可以抢上梁馒头,我问妈妈什么意思,妈妈用幽默的语气回答我说是天上掉馅饼,还说小时候,碰到这种日子会很兴奋。我和弟弟一大早就来到了现场,哇!好多人啊,虽然天气寒冷,可还是人山人海。我看到房子上挂着红色的彩带,操场上锣鼓喧天的在舞龙,舞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看到那些叔叔们把舞龙得活灵活现,有的舞出龙回头,有的舞出龙打滚,还有的舞出龙跳跃,龙盘旋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接着就是重头大戏,抢上梁馒头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以后,只见从屋顶上扔下来好多的东西,有馒头,糖果,面包。他们如雨点般落下来,怪不得妈妈说天上掉馅饼。只见人们一用而上,推呀,挤呀,好多双手朝一个目标伸过去,人们有的举起双手抢,有的你睁我多的抢,有的连滚带爬的抢,各种各样的姿势都有,好有趣啊!还有我外婆,东奔西走的',身手好灵活,一会儿而就抢了好多,当然还有我啦,我的反应当然也很快,看到有一个大馒头落在了我的脚边,我火速弯腰捡了起来,好险,幸亏我下手快,旁边伸过来了好多手。最后,我们经过我们的努力,今天大丰收啦!回家的路上,妈妈告诉我,抢上梁馒头代表着平安如意的风俗习惯,可我和弟弟觉得天上掉馅饼的游戏太好玩啦!
民族风俗日记 篇5
“今天是年三十,我们要一家人吃团圆饭!”外婆说。我开心高兴极了!过春节,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观花灯,吃年糕,包饺子……这些都是春节的风俗!最最开心的还是我们小孩子!我主动要求今年的春联由我来贴!我家的春联是请一位长寿的老爷爷写的。用的是传统的金粉,写在大红色洒金的纸上,非常的喜庆!
一开始我不明白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后来我请教妈妈,才知道春联的来历。春联,起源于桃符。源于周代,当时是用桃木制作而成,所以叫“桃符”。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上联的'末尾的一个字是“仄”音,下联是“平”音。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妈妈说现在的人不太注意这个,大多数的人都贴反啦。所以我就根据读音很容易就区分出来了,上联是“东来紫气西来福”,下联是“南来祥光北来财”,横批“春如人意”!
春联寄托了人们对于春节的美好愿望,我今年把春联贴在我家的大门上,我也希望来年自己拥有美好的愿望。
民族风俗日记 篇6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56个民族,像56朵花点缀在祖国各地,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语言装扮着祖国。
先说说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不仅喜欢骑马,也喜欢喝奶茶。在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上吃着羊肉,喝着奶茶,拉着马头琴,过着美好的生活!
再说说壮族吧。壮族大部分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林里,那里山清水秀,是盛产民歌的好地方。他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比如:鸡蛋不是装在篮子里,而是用草绳一条条串起来;他们头上戴的斗笠,下雨时戴在头上,不下雨时当锅盖用;他们还有抢婚的习俗。
其他的民族比如:苗族人喜欢用银饰品装扮自己,回族人不吃猪肉,彝族有火把节,傣族有泼水节。
各自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汇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风俗日记 篇7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吃喝玩乐,时代不同,四个字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吃,记得我上一次就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劲吃而不会找来长辈的责骂,现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档次,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当然大部分还是在家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玩,过年了,和亲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将,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年三十的晚上刚过12点的“开门炮”是必须放的,还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须放的,意味着年过完了。
乐,我过年就是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当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天地乐园。比如:长辈们一般会跟小辈压岁钱,或者,前几天买来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俗日记 篇8
看,那个穿彩色衣服的女孩是我的好朋友。她来自云南苗族,一直和我在一起,和她分享一切。
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弯弯的柳眉,微微撅起的嘴唇,看上去很严肃,就像一个以家为国的小战士。她的头饰很特别,就像一对鹿角,但是这些鹿角上有很多黄白色的痕迹和一朵银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寸彩色的珍珠。她还戴着两对耳环,一对银的,呈凹形;一对是金的,有戒指那么大。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没有等他。我真的很好奇为什么戒指会在我耳朵上。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是一对耳环。她穿着两条裙子,一短一长,都是红色的,让人想起美丽的夕阳。她戴着银花链子,让人远远就能认出她是苗族人。苗族姑娘不仅要戴头饰,而且前面还要有刘海梳。她不仅高,而且苗条。这让我想起了苗族姑娘:晚上围着功火载歌载舞。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一脸严肃,知道她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一定是一个苗寨的骄傲。父母以她为荣,兄弟姐妹以她为榜样。我心想,我一定要和她一较高下。她可以做出各种动作和形态,就像那个调皮的小猴子。阳光下,她的脸像一个桃子,让人想咬一口。
没认真学习的时候,看到她,就像看到老师没日没夜的.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看到她,就像被妈妈的好鼓励了一样。当我成功的时候,我看到她仿佛在告诉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似乎能读懂人们的心思。她的温柔让大家知道她是我的启蒙老师。
民族风俗日记 篇9
绥德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许多值得你们去玩的地方;有你们去值得品尝的美食。
下面,我给你们介绍最美的石魂广场。
首先看到的狮子群,三十四尊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其中一座狮子上写着“天下第一狮”几个大红字,石狮子群背后,有一对高19.5米,宽11米的两头威武雄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狮子。石魂广场,右侧是游客服务管理中心,服务管理中心侧墙上刻浮着雕画长25米,宽5米,形象生动、风采独特、气势轩昂、刻艺精湛。
沿着石坡往上走,巨型狮子后面有四狮图腾柱、城门楼、崖璧雕刻、城墙等。
当夜色朦胧的时候,石魂广场的灯光璀璨,快乐地眨着眼睛,不忙的孩子们,大人们在跳舞、唱歌,还有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最后来到小吃街。有黑粉、碗托、油旋、羊杂碎。但我最爱吃的是羊杂碎,绥德的羊杂碎是我们陕北的纯手工粉条,晶莹剔透的粉条浸泡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有毛茸茸的毛肚,再用香菜、葱花嫰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
我的家乡陕北绥德,被人们称为“石雕之乡”石狮子就是代表之一,如果你来绥德游玩,石魂广场是你必须去的地方,再配上一碗羊杂碎真是会让你不想回去呢!
民族风俗日记 篇10
每年正月十六、十七两天,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龙坡会民间文化文艺活动和安陲乡素有野人节之称的“芒蒿”节,亲身体验了苗族同胞们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
在古龙坡,在安陲,数万名苗、侗、壮、汉等各民族群众聚集在一起,十几堂芦笙在一起踩堂,苗族少女五颜六色的衣裳和清一色纯白的银饰,点缀在坡上,让人目不暇接。斗马、斗牛、斗鸟,舞狮、大力士比赛,那都是男子汉的游戏,对歌、坐妹、跳舞,少不了身着民族盛装,风情万种的苗族妹子。春节的坡会年年有,但这几年的'坡会越来越热闹。因为现在党的政策好,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家庭都有电视机、摩托车等。各族群众春节期间聚集在一起,通过坡会活动增添了民族节日的欢乐气氛,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民族风俗日记 篇1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是指各个地方的风俗都各不相同。在这其中武汉的春节便令我记忆犹新,这在我看来可是一个“吃”的节日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在【元日】中所写的诗句。早期的人们可以通过放鞭炮来增添年味,可惜现在大部分城市早已万象更新了,许多禁鞭令也开始出台,这种过年的年味也被抹去了。没有办法,在除夕这天我和妈妈只能买春联,准备食材了。听妈妈说,准备的这些食材到了晚上要把它们做成团圆饭,叫上各路亲戚以及家中去世的祖先一起享用。当我们买完春联后便向菜市场进发。
在菜市场挑选食材时,妈妈特地去买了菜苔。我仔细观察这些菜苔,它们红红的,像番茄一样透红;又粗粗的,像人的`手指一样粗;还大大的,大得像手臂一样吓人。妈妈说买菜苔是等到了晚上要做一道武汉特有的菜。“菜苔有着怎样的魅力呢?又能做出怎样的好菜呢?”我疑惑不解。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街道上十分热闹,店铺上都挂满了中国结,连一个个路灯都套上了大红灯笼,小贩的吆喝声连绵不断,一首首与春节有关的歌在广播里放了一遍又一遍。“今天可真热闹啊!”我想。
时间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来到晚上,我们买的红春联早已挂在门口两侧,一张大红桌摆在客厅中央。按照旧历的规矩,我跪在地上对老祖宗的头像恭恭敬敬的磕了几个响头。随后妈妈招呼我到厨房看看“宝贝”我走到厨房一看,一块干肉映入眼帘,就在这时我突然闻到一股臭味,简直难以形容。妈妈看见我的表情,笑着说:“放心!待会做出来绝对好吃!”我半信半疑,想不到妈妈竟然会如此肯定。过了一会儿一阵敲门声响起,我急忙跑过去开门。原来是亲戚朋友们到了,待大家到齐后,第一件事就是发放压岁钱,虽然妈妈连连拒绝,不过我可就不客气了,一个个压岁钱被我收入囊中。说到压岁钱的历史,据说是在古时候有一个深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用于辟邪,这就是“压祟”,后来也称为“压岁”。就在这时菜做好了,铫子煨的藕汤,腊肉炒菜苔及其它武汉特色菜都出现在餐桌上,这么多菜简直就是饕餮盛宴啊!我拿起筷子,正准备夹菜,妈妈却阻止了我,告诉我:“我们去世的祖先为大,要先让他们享用膳食,过了一会儿才轮到我们。”我没办法,嘟囔着嘴,静静地陪家人和亲戚等着,其实那桌上饭菜发出的香气早已勾引住我,我仿佛垂涎三尺,可只能静静地等着不为所动。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终于宣布可以开饭了,我第一个冲上去,奔向腊肉炒菜苔......
我夹了一块放入嘴中,看看是不是像妈妈说的那么好吃,哇!现在嚼起来就跟普通的肉一样,臭味全部烟消云散了,肉还带点咸味,简直是越来越好吃呢。饭后再来一碗藕汤。可以说是“合理搭配,干饭不累”团圆饭就这样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了。
酒足饭饱后,大人们边嗑瓜子边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晚会,看到某处精彩的情节还会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小孩子则穿着新衣,看看今天的“收获”,还会聚在一起打游戏,与大人比起来小孩子的活动是略有不同的,这就是不同时代造成的不同影响吧。玩了好半天也有不舍得时候,当同学,亲戚离别时,心情是多么难过啊!
终于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守岁。这也许是我有史以来“熬夜”最长的一次,虽然我很努力坚持着让自己不睡着,可是人怎么能做到一夜不睡着呢,到了后半夜我实在困得不行,眼皮仿佛粘住了一般。我实在没办法只好去睡觉了,但不得不说这次的活动令我终身收益,毕竟这才是武汉的年啊!
啊,这难道不就是武汉的除夕吗?一切都与以前的过年一样。其实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的方向也不同,但在我看来武汉的过年是除了禁鞭从始至终都没有变化,这些过年的知识无论是上网搜寻还是询问长辈翻看书籍,也都略知一二。我希望武汉的过年永远不要改变,以后过的每一年都能像上个年一样开心,快乐。武汉这座城市的过年习惯,着实让人陶醉在这风土人情之中啊!
民族风俗日记 篇12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傣族的民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